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小心讓你晚退休的三個「投資錨定效應」!

你看到的數字,真的就是商品合理的價值嗎?或者有人正在收割你的價值?

相信大家都聽過「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或稱「定錨效應」,意即人在進行決策時,常常過度偏重先前的資訊,這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認知偏誤。

例如買東西的時候看到一樣商品標價 1,000 元,如果沒有其他比較資訊,對商品價值的估計很可能就會輕易被「錨定」,落入商人精心設計的數字迷魂陣。

這時如果告訴你「今天只要 500 元」,就會覺得「哇!真便宜!」而不小心買下去。即使商品的成本搞不好不到 100 元,或者你根本沒有需求也一樣。

平常偶爾被影響或許無傷大雅,但在事關重大的投資領域,一旦被錨定了不夠精準、甚至錯誤的資訊,很可能就會變成要晚幾年才能退休,不得不慎!

這篇文章分享三個投資時常見的錨定效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校準,找回自己應該得到的投資成果!


後照鏡錨定

投資買賣該如何做決策呢?一種自然而然的想法是跟某個「過去的數字」比較,例如某檔股票買進時的價位、過去某段時間的平均走勢、歷史高點等等。

為什麼?當然是因為我們只有過去的數字啊!要是能事前看到未來會漲到多少點,早就發財退休了,但正常人沒有超能力,只能使用過去的數字做推估。

鑑往知來很合理,但在投資時一知半解的「往」與「來」常常造成問題。

例如你會在各種新聞媒體、社群討論區看到許多人說「現在太高」、「目前是相對高點,等低一點再進場」這種說詞,很多時候還是某某投顧的經理或常上節目的老師這麼說。

因為大家都只看到從過去一段時間到現在的走勢,沒看過未來可能漲更高的樣子,結果可能是被過去數字錨定,看著股價一路上漲不回頭。

已經看過的部份就連小孩都知道哪裡高哪裡低,何須投資大師指點?而許多分析師點出的「未來趨勢」又是另一種錨定,影響眾多投資人的決策,只可惜從來無法準確

反過來也一樣,世界上從來沒有永不衰退的企業,就算是那些看起來如日中天、或是大到不能倒的公司也有跌落谷底的可能,例如過去的柯達、NOKIA。如果只被幾年內的表現錨定,認為買下去就高枕無憂,可能會在某一天才落入「誰想得到」的境地。

只看到短期已發生的資訊,讓許多人陷入投資時的後照鏡錨定陷阱。

除了價格數字以外,其實「報酬率數字」也是很常碰到的錨定陷阱,例如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某項投資有超過 10% 的高報酬,許多人就會認為未來也差不多,買就對了。

台灣業者非常擅長利用這樣的現象推銷金融產品,像是常見的高股息商品、或者近一兩年最紅產業趨勢等,投資人因為推銷專員的話術而心動,買下當紅商品後卻看著績效表現不如過去,還只能自認倒楣,「當作學費」。

小心歷史價格與短期報酬率的錨定,能讓自己少賠很多錢。


錯誤基準錨定

第二種投資時常見的錨定陷阱是「使用了不適合的衡量基準」,這就好比拿了一把刻度有問題的尺來量長度,當然會影響結果。

投資時應該如何衡量績效好不好呢?很多人下意識地會跟「0」比,也就是跟不投資只持有「現金」比。這實在是太符合直覺了,有賺錢就是好、賠了錢就是差,這有什麼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啊!投資可是花了時間、冒著風險把錢投進市場,要是忙進忙出只賺到 1% 年化報酬,那還不如把錢放在定存,省時又安全,不是嗎?

那衡量績效是要跟定存比嗎?這是一種基準,但定存利率通常比平均通膨率低...所以是要跟通膨比囉?打贏通膨至少保有資產原始價值,這也是個基準,有其他更好的基準嗎?

嗯,如果是認真想要靠投資達成合理的財務目標,冷蛋覺得至少要考量以下幾種基準:「花了多少時間?」、「風險有多高?」、「長期年化報酬率如何?」、「對日常生活影響多深?」、「長期成功率 / 失敗率多高?」

這裡有個想推薦大家好好認識的衡量基準,或許能稱作投資選擇的「照妖鏡」,那個神奇的關鍵字叫做「指數」,尤其「大盤指數」是冷蛋用來衡量投資成果的那把尺。

為什麼我認為這是一把夠好的尺?因為他能同時滿足上面提到幾種基準的高標!

有一種投資方法被稱作「指數化投資」,這種策略「幾乎不花時間」、「承擔合理市場風險」、「輕鬆獲取市場報酬」、「不影響我的生活」、「長期勝過八、九成以上投資人」!

聽起來很神奇?這是長期在理論與實證都有大量研究的方式,連股神巴菲特都推薦一般投資人使用,在美國已經是許多人的投資選擇。

很多時候投資人辛苦殺進殺出,跟 0 比以為努力終有回報,卻沒意識到大盤指數商品可能用更低風險,獲得更高報酬。跟指數比才會發現,有些投資法即使報酬率是正的,但成果卻是「落後」的,退休進度也跟著落後。

做投資選擇時,拿對應的市場指數來當量尺,可以避免被不適合的數字錨定而落後。


聯合壟斷錨定

第三種投資錨定陷阱,在台灣的投資環境特別容易出現,原因就跟文章最開頭的定價案例差不多:國內券商收費普遍偏高,而且讓大部份投資人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有在投資的朋友應該知道,跟券商買賣時要付所謂的「手續費」(又稱「佣金」),通常券商會訂一個不低的抽成 % 數,然後再給折扣號稱「打 5 折」之類的,還能透過網路社群私訊營業員,取得「專有優惠」。

但只要對投資有多一點認識,就會知道在美國券商普遍的做法是「0 手續費」,國外這種「免佣基金」的存在一點都不特別,也是眾多投資人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在國內卻找不到這樣的金融商品。

除此之外,在購買基金、ETF 時還有其他成本,包括經理費、保管費等眾多名目。目前國內許多基金的「內扣總開銷」動輒 1%、2%,好一點的大概有 0.4% 這樣的數字。

國外基金的內扣費用呢?你可以輕易買到大約 0.03% 內扣成本的基金,一次投資整個美國的大盤,追蹤指數的表現還很精準。當然,還是免佣基金,不用繳手續費給券商。

看起來數字很小,只差 1%、2% 不太在意嗎?投資時很重要的概念是「複利」,也就是隨著時間雪球越滾越大的能力,因此在比較的時候不該用「差 1%」來看待,而是「每年成本差了幾十倍」!

或者再換句話說,根據歷史數據與理論分析,股市長期合理的報酬大概也就 8% 左右,每年 1-2% 的成本,其實差不多吃掉了大約 12%-25% 總報酬!

也可以這麼說,乍看不起眼的成本,長期複利的結果可能是造成晚 5-10 年退休,這樣是不是更有感了呢?

投資時應該對成本斤斤計較,因為高成本的商品已經被證實,長期表現幾乎只會比大盤表現還差,並沒有「高成本報酬就比較好」這回事。

別被台灣的投資環境輕易錨定了你對投資成本的認知,正確使用免佣基金與低內扣投資商品,並減少頻繁進出市場,就能輕易降低投資成本,留住本該屬於自己的錢。

錨定效應常常是由於片面資訊造成了認知偏誤,這篇文章點出了三種投資時常見的錨定陷阱,希望這樣的資訊能幫助到想好好達成財務目標的朋友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