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2025 年中雜談:面對 AI 浪潮

AI 做事又快又好又便宜,我的價值會不會不保?

今年差不多過了一半,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是快得令人跟不上。尤其冷蛋的正職工作也會接觸與使用 AI,雖然仍有許多挑戰,但看著各種應用逐漸普及到大眾生活,許多情境已經不再是科幻片場景,而是現實。

人工智慧帶來方便與突破,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工作、甚至個人價值也正面臨危機?許多人擔心自己會「被取代」,事實上就連我的工作也有一些區塊能使用 AI 快速處理了。

就連現在持續寫的文章也一樣,只要把標題拿去丟給 AI,沒幾秒就能生出一篇內容,寫得可能比我還好,那我還需要寫部落格文章嗎?

每到年底,冷蛋總會回顧一下那一年的發展,然而這幾年人工智慧的發展讓一切節奏變得更快,最近跟朋友聚餐也剛好聊到 AI 話題,有了一些想法。

就用這篇雜談記錄最近的思考。不管你對目前的浪潮是否有感,興奮、焦慮或是還搞不清楚 AI 來勢洶洶,歡迎和我一起探索自己的價值。


「什麼」怕被取代?

網路上到處都能看見「怕被取代」的討論,但先讓我們稍微想一下,究竟是什麼會被取代:工作嗎?還是生活?專長或興趣?個人價值?還是其他事物?

生活或興趣會被取代嗎?那是什麼意思?這表示 AI 會跟人一樣生活,所以我不能也這那樣過活?興趣有什麼好被取代?因為 AI 做得更厲害,那就不再是我的興趣了?

想想好像沒什麼道理,我們的興趣與個人生活似乎無關乎取代。

幾年前生成式 AI 還沒出現,但有其他類型的人工智慧已經打敗了圍棋棋王,甚至很多年前光用很快的電腦加上設計過的算法就能打贏西洋棋王,這些年來大家還是繼續下棋。

寫文章也差不多,雖然丟給 AI 可能寫得比我更快又更豐富,但我有自己的想法與經驗可以分享,而且我也願意去寫、不計得失,那即使 AI 寫得再好,對我來說也只是輔助、參考,而非取代。

個人價值呢?如果我能從喜歡的事物找到自己的價值,那跟 AI 發展也沒有直接關係,甚至可能透過 AI 的協助找到更多自我價值,不會因此失去什麼。

所以究竟是「什麼」怕被取代呢?大部份人可能會說是「工作」會被取代,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答案,畢竟這年頭有些人會認為「我的理想是不工作」不是嗎?

工作被取代會怎樣呢?是了,會沒錢生活。所以我們真正擔心的,是賺錢能力被取代,或者再想得更廣一點,是怕自己「拿來討生活的籌碼」被取代。


怕被「什麼」取代?

怕生存籌碼被 AI 取代,這是在看到 AI 快速發展下很合理的思考,看著國外許多大企業這兩年好幾波的裁員潮,我也不禁思考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不過說真的,只想著怕被 AI 取代,感覺好像有點...過度自信?

老實說,在人工智慧爆紅之前,我也沒有多強啊?能力比我強、還比我努力的人才滿坑滿谷,當時我怎麼沒有這種強烈的「被取代感」呢?

寫文章也一樣,雖說不靠寫作賺錢,但我究竟算哪棵蔥?

不是什麼名作家、不是網紅 KOL、不是文組背景沒有寫作專長,文章也幾乎沒什麼「獨創理論」,許多前輩寫了更多很棒的內容,隨便都能取代我,我又何必花一堆時間寫沒多少人看的東西?

就算不跟 AI 比,也不跟一堆厲害的人比,在台灣光是年輕新鮮的肝,應該也很適合拿來取代即將死在沙灘上的前浪,出了國許多公司更是砍人不手軟。

所以為何當時你我不擔憂?AI 跟這些真人差在哪?我們內心深層究竟是怕被「什麼」取代?

或許是 AI 的進化速度太快,ChatGPT 爆紅才兩三年,就從只會亂講話的聊天機器人變成專業助手,而且電腦似乎便宜又任勞任怨,無條件包辦我們想做與不想做的事。

真人的競爭似乎「友善」多了,那些強者、神人、新鮮的肝我們還能理解,畢竟他們也必須付出多年心血且有其極限,這種理解讓我們心安,卻也成為溫水青蛙。

與真人競爭雖然辛苦,但只要憑著現有能力「撐下去」就好,直到生活快要過不下去才會發覺自己已經被取代;最近 AI 的進展卻快到讓人難以理解,許多人提早意識到「一擊斃命」的危機。

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害怕被 AI 取代,而是怕被「快速變化」、「不確定性」取代,因為我們手上的籌碼只有這些,一旦遊戲規則改變導致籌碼不能用,一切就完了。


大取代時代來臨?

經過上面的思考,我們發現了怕被 AI 取代只是表象,其實內心的深層恐懼是面對新事物的挑戰,尤其是大環境會如何快速變化,在這個 AI 時代實在難以想像。

目前的 AI 表現如何呢?雖然還是會有部份不精準、亂講話的狀況發生,但在許多領域已經做得比大多數人更快更好。只要透過少數有經驗的人校正,就能快速超越過去的生產力。

這還沒算上進化的速度,從這兩年的趨勢看來,許多工作內容有被 AI 全面超越的可能,或許就是幾年內的事,一些精打細算的老闆也不會純粹做功德,維持高額人力成本支出。

當然企業全面使用 AI 不是那麼簡單,有技術問題、商業機密、法律與道德議題、人才斷層與更多層面必須考量,但很多時候我們怎麼提出各種考量不重要,重點是老闆怎麼想。

因此未來很可能至少有一部份的工作內容要被取代,或者說得更明白,是一部份員工會失業。

至於會不會全面取代,我想是不會的。

一方面有些硬技術短期內無法突破,例如靈活度高的客製化服務、或較複雜的專案工作;另外涉及與人面對面接觸的互動價值、情感連結等也很難取代,至少現在的科技無法做出如同科幻片那樣的實體仿生人。

而且要是太多人因為失業而沒錢吃飯,那會上街抗議鬧革命吧?以社會穩定性來說,有錢人與政治家也沒有笨到會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這種「取代潮」可能是漸進式、受到限制的。

即使如此,遊戲規則的改變是必然的,工作型態在未來很有機會與現在不同,可能有一大部份變成由 AI 處理,但人類也會在部份關鍵點與 AI 協作,達成更好的成果。


如何不被取代?

關於這個問題,老實說我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畢竟我也不知道遊戲規則會如何變化,只能見招拆招。

但 AI 進展讓人提早意識到被取代的危機,說不定反而是件好事。

在社會變化比較溫和的時代,我可能會以為只要有個學歷、一項熟悉的技能,就可以用來混口飯吃直到退休。

但這種溫和的取代模式,可能要到碰上中年危機時才發現無法與人競爭,此時要再追趕的學習成本超高,搞不好必須承擔從此難以翻身的後果。

AI 浪潮快速來襲,至少讓我從現在就知道自己「只維持這樣」會很危險,必須想辦法面對挑戰,從現有舒適圈的邊緣往外找出路。

雖然不知道未來的遊戲規則,但或許我可以在快速變化的過渡期「多累積幾種籌碼」。既然快速進化的是 AI,那我當然也不能完全跟 AI 脫節,至少要有一定的接觸與理解,才不會輕易被浪潮甩到沙灘上。

事實上,許多工作被取代這件事,也可以往好處想:有些自己討厭的工作,被取代又何妨?要是 AI 真的取代了人們大部份的工作,不是就有更多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嗎?

問題在於如何在 AI 時代創造價值、掌握機會,找到自己新的立足點,AI 浪潮帶來的不是自我價值的終結,而是轉型的開端。

2025 過了半年,而人工智慧的進化卻是人類好幾年的程度,著實令人擔憂。但我能做的也就是積極思考如何學習及適應,透過行動走出一條不被取代、而是與 AI 共存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