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如何衡量金融商品及投資人的「賺錢能力」?

 

為了寶物你願意冒多少險?賭上一切值得嗎?

許多人想學投資為的就是賺錢,所以開始研究股票之類的金融商品然後跌跌撞撞地摸索。那麼怎麼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呢?

「這有什麼難的?我上次買了那支股票,過了一陣子賣出,賺了幾萬元。」這種小學生的加減法大家都會算,何況現在下單軟體還很貼心地列出了交易價格,有些也幫忙算好了還附上其他方便的參考數據。

但是「賺了幾萬元」這種數字沒辦法直接比較投資能力,例如「投資 100 萬賺到 1 萬」和「投資 10 萬賺到 1 萬」很明顯就有差別,因此一般投資的時候計算的是「報酬率」。這篇就讓我們從報酬率及風險的概念出發,談談如何比較投資表現。


報酬率的概念

如果投資了 100 元,最後得到 110 元,那麼報酬率就是多出來的 10 元除以原來的 100 元,結果是 10%;反過來如果最後剩下 90 元,也就是賠了 10 元,那麼報酬率就是 -10%。

這實在太簡單了對吧?我們繼續延伸。阿冷買了某金融商品報酬率 5%,阿蛋買另一種商品報酬率 10%,哪個比較厲害?

回答阿蛋報酬率 10% 比較厲害就不對了,因為我們還沒有說他們花了多久的時間達到結果。假如阿冷買的商品花了一年得到 5% 的報酬率,而阿蛋買的花了三年才達到報酬率 10% 的結果,那阿蛋就未必比較厲害了。

為了比較兩人的報酬率,我們將兩人放在同一個標準上,算出兩個人「一年的報酬率」有多少,比較專業的說法叫「年化報酬率」。阿冷的年化報酬率就是 5%,阿蛋的年化報酬率則是大約 3.3 %,這時就可以說阿冷的年化報酬率比較高了。(年化報酬率的計算方式未來會再介紹,網路上也有許多教學及計算機可以使用)

好了,現在 5% > 3.3%,我們可以說阿冷的年化報酬率勝過阿蛋,所以阿冷投資比較厲害囉?

不,比較哪個人更會投資沒有那麼簡單。上面說了阿冷買到的商品一年得到 5% 的總報酬,阿蛋買的商品投資了三年才 10%,那麼在這段期間裡他們有沒有做其他的投資或受到其他影響呢?


別忘了風險及其他因素的影響

如果阿冷和阿蛋的投資目標是為了幾十年後的退休做準備,那麼將一次性的投資拿來比較的意義不大。或許阿冷之後做了其他投資結果賠錢,那麼長期下來誰的投資成果比較好還很難說。如果阿冷賺了 5% 的那次投資投入了 10 萬元,那麼他賺到 5000 元,阿蛋三年期 10% 的投資本金是 100 萬,他三年後獲得 10 萬元,以總獲利金額來說比阿冷更高。

再來必須注意的是投資的風險。事實上投資時應該優先注意風險,只是很多人一心想要發財的時候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了,這是在投資路上會不斷面臨的考驗,因此冷蛋也會在部落格一再提醒大家。

假如阿冷的投資買的是一支波動很大的個股,這一年來為了研究如何搶反彈、賣在高點、跟著主力賺、看 KD 值賺波段...,他下班時認真「學習」了很多花招,跟著大師、達人、媒體消息操作,上班為了盯盤不專心工作,殺進殺出一年,賺到的扣掉賠的部分總報酬就是這 5%,中間還經歷許多負報酬率的時光導致晚上睡不好...

阿蛋買的是一種相對較穩定的金融商品,放在那邊生利息,過了三年以後可以贖回,這三年內他不必看盤,可以去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於是阿蛋好好在本業上努力,三年內加薪了兩次,下班也可以好好跟家人朋友相聚,晚上能安穩的休息。


怎樣算是好的投資表現?

上面的例子比較起來,誰的投資功力比較「高超」或許大家心中就有個想法了。這邊冷蛋要強調上述只是舉例,不一定有阿蛋買的這種「穩定金融商品」可以三年賺 10%,不過倒是有許多還沒好好理解投資原理的人們像阿冷一樣為了賺大錢的夢想而樂此不疲。(實際上也有少數人真的因為實力?或運氣?賺到了不少錢。反過來卻也有更多人倒賠...)

另外阿冷與阿蛋的例子也只是為了說明年化報酬率的概念,以及告訴大家投資報酬的優劣實際上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投資目標、風險、本金、心態甚至運氣等等,不是一時之間就能比較出來的,需要長期擁有穩定且還不差的表現才算是比較好的投資方式。

最後要提醒的一點是投資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較,而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理財目標,應該做的是透過正確的理財知識及認識自身的風險承受度,並且選擇適合的投資方式及金融產品。冷蛋之後會介紹更多我自己了解且認同的投資理念,也會再度提到本篇的兩大基本概念「年化報酬率」以及「投資風險」的更多細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