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賣東西給你的人腦內的小天使與惡魔較勁時,你能確定天使永遠獲勝嗎? |
投資時注重風險非常重要,如果只看報酬就拿幾百萬下去壓注買樂透,期望中頭獎賺到上億,通常是賠了身家的機率比較大,因此不太會有人這麼做,我們都知道這不是投資,而是賭博。
在合理的風險下,投資報酬大致上有個區間可以參考:例如我們投資股市,期望報酬一般來說會比定存、債券或保險類商品高一些。
「高一些」也有極限,如果期望報酬率太高,通常不是風險過高就是碰到詐騙集團,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滿街的股神,市場上不會每個人都不工作炒股就有錢賺。
但總是有很多號稱「專家」的人,很好心地想要幫你輕鬆獲得超高報酬,快速致富,實際上這些人幾乎都跟投資人有著「利益衝突」,不是「投資專家」而是「商品推銷專家」。
在過去的很多文章裡,冷蛋一再提及「利益衝突」這個字眼,究竟什麼是利益衝突呢?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個主題吧!
什麼是利益衝突?
利益衝突的觀念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當不同的人有著相同的利益來源時,人們常常想辦法優先將更多的利益導向自己。
金庸筆下小說《笑傲江湖》裡有句名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大家也常簡化這個說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人類社會,或許我們也能說「只要有商業利益的地方,就可能有利益衝突。」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家裡晚餐做了三樣菜,其中有一道是大家都特別愛吃的,但是份量有限,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
可能有些人會多夾幾口,或是常常盯著這道菜看是不是快沒了,或許家中有兄弟姐妹時還可能因此吵起來:「媽~你看哥哥都一直吃,我都沒吃到。」「哪有!都是你搶著夾!」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人雖然愛吃,卻會留給別人,例如媽媽比較疼弟弟,把自己的份留給他,結果還被哥哥抱怨「媽媽偏心」。
光是從這個簡單、沒有涉及金錢的例子,就能看出即使是一家人,都有可能為了某些自己想要或所愛的人事物做出一些無法「完全公平公正」的偏愛行為。
如果牽扯更多金錢利益,但能夠分給所有人的資源滿足不了慾望的時候,這樣的不當行為就會更常見,甚至違反道德或法律。
利益衝突有多常見?
事實上利益衝突比你我所想的都更常見,即使是生活中最普通的消費,賣家和買家之間都可以說有著一定的利益衝突。
一般來說買家當然希望能夠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商品與服務,相反地賣家則是通常渴望從交易中獲取更多利潤。(事實上有時會有例外,牽涉到行為經濟學、心理學和更多層面,這方面不包括在今天的討論中)
通常市場機制能夠解決大部份普通交易的問題,畢竟通常賣太貴就沒人買,買家與賣家討價還價自然可以得到一個「雙方都同意合理」(但未必滿意) 的價格。
不過在許多狀況下,由於牽扯到龐大利益,會有更多複雜的行為介入,造成買賣雙方權力不均、資訊不對等,例如比較龐大的商業集團或許會做出聯合壟斷的行為。
這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夠好的制度,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介入,就會造成權力失衡,消費者將處於弱勢。
我不是說所有人都自私自利,做出多麼巧取豪奪的壞事,但總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在整體大環境不佳,商業模式設計不良的狀態下,優先選擇先顧好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都渴望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享受人生,因此很容易想要優先滿足自己,甚至被迫做一些「己所不欲」的行為,將之「施於人」。
仔細想想,大部份賣東西給你的人也是一般人、想賺很多錢的人,甚至跟很多人說的一樣「理想是不上班」。
他們也想要靠績效加薪升職、領獎金、出國員工旅遊,而在這些人背後則是也想要賺錢的公司上級,更背後的則是想賺錢的老闆與股東。
因為一層層都是「想賺錢」、「怕沒錢」、「怕沒工作」的結構,在這樣的制度下,賣家想要賣給你的,往往是對他最有利的,而不是對你最有利的東西。
既然如此,那麼最下層被犧牲的受害者是誰呢?
問題的根源
造成利益衝突的問題在哪裡呢?當然就在「利益」,追求利益不是壞事,但不管是稀缺的資源、還是龐大的利益,常常會讓某些人性弱點暴露。
冷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家正在瘋四年一度的世足賽,全球最大的體育競技賽事除了比賽本身,還對歷史、文化、近代議題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體育給人的形象是崇尚健康的正面形象,也因此在代言、促進健康議題有著一定地位,但我們卻可以從歷年贊助商廣告中發現不少看起來與「健康形象」不符的企業,甚至包括菸草集團。
這樣的行為並不犯法,但在眾人眼裡卻形象大傷,遭到眾人撻伐,畢竟「讓大家更健康」的價值觀被「廣告費真香」給打敗了。
「我們也想帶給大家健康的形象,但總是需要錢來維持某些事務的運作,這些企業給的錢很多。」大概是這樣的狀況。
另一個在文章撰寫期間的國際大事是中國的「白紙運動」。
這篇文章沒有打算討論內容,但其中一句流傳的金句卻相當有意思:「把下雨的權利交給賣雨傘的,雨就不會停。」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很好懂了,當某些個人或組織同時擁有了「控制如何獲取利益的方式與權力」,就有可能用盡各種方法維持這種狀態。
「雨停了,就沒人買傘,那賣傘的人就賺不到錢了。」要是我賣傘,也會希望雨下久一點。
最麻煩的問題是「這不一定不合法」,但大眾常常是最底層的受害者。
投資與利益衝突
講了一大堆,可能有些讀者最在意的是「投資時的利益衝突」(至少看到標題有興趣才閱讀的),不希望自己的退休金變成別人的。
投資想達成的未來目標通常是一大筆資產,甚至是一輩子最大的一筆錢,例如買房基金、退休金,這麼龐大的「利益」自然也有人想分一杯羹。
這些人是誰呢?通常就是提供服務的金融業者、教你如何投資的「專家」、以及針對投資所得收稅的政府。
我們很想要透過投資賺大錢,因此將我們的錢交給「專業」,希望能早點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
很多時候相信專業是正確的,但在投資時由於龐大的利益,會有很多「假專業」在其中,希望能藉著我們想賺錢的渴望從中得到一些 (很多) 利益。
保險業、銀行、郵局的「理財專員」真的有理財專業嗎?或者其中很多也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工作,被公司制度綁死的小員工?
如果他們有能力替你賺到快速財務自由的巨大財富,為什麼要待在公司幫助廣大的小資族?是熱愛工作樂在其中,或是想要幫助所有人都達成夢想不用工作?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占多少呢?
他們無意「做壞事」,只是盡責地賣公司的產品,希望達到業績,今年的獎金會多一點,可以申請出國旅遊補助。
公司老闆與股東為了賺錢,會希望消費者輕鬆達成目標,從此不必一直買公司產品,或者不時推銷能讓公司獲利大增的商品,並鼓勵大家拚命買呢?
房仲業呢?這是一個很競爭的行業,如果試用期、考核期沒達到業績會怎樣?底薪常常只有難以餬口的基本薪資多一點,剩下的獎金必須看賣了多少房抽到的佣金而定,那麼為了自己生存,有多少人會因此犧牲顧客權益?
投顧呢?如果公司制度是鼓勵員工推銷高佣金、高內扣費用的商品,鼓勵民眾投資時殺進殺出換標的、換基金,每次進出轉手都會增加公司的收入,他們才有更多績效獎金可領,那麼我們會買到什麼?
如果我們的報酬每年因此少了 2%,聽起來不多?
要是長年平均期望報酬扣掉通膨是 8%,少了 2% 就是少了四分之一,也就是 25%!
這代表如果退休金目標是 1000 萬,到時可能只剩下 750 萬,或者需要延後好多年才能退休!
學習分辨投資陷阱
美國前證交會主席說過一句有趣的話:「你的經紀人可能正往夏威夷度假,因為你向他買了本月促銷商品。」
這句話把投資時的利益衝突相當鮮活地表現出來,但我們只是小資族散戶,投資時感覺任人宰割,又能怎麼辦呢?
想避免落入陷阱,就從今天的關鍵字「利益衝突」開始出發吧!
這篇文章只是很粗淺地告訴大家投資時的利益衝突無所不在,希望你能將這樣的觀念記在心中,急著買投資商品前先緩一下,想想有沒有可能真正賺到錢的不是你,而是賣產品給你的人。
冷蛋過去的文章也談過不少相關概念,例如買賣佣金、高內扣費用等,這些都是利益衝突下產生的投資陷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關內容。
未來的文章也會有更多教大家如何避免「幫別人累積退休金」的觀念與訣竅,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持續追蹤,也希望這篇文章幫助到你在投資時拿回屬於自己的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