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投資沒注意這件事,可能要晚五年退休!

 

跟我們買披薩,不論口味、尺寸,一律酌收整片的 1/10 當服務費,線上訂服務費還打五折!

好吧!我知道這標題有些媒體的壞習慣,但這篇文章想談的內容值得冷蛋偶爾使用標題殺人法。

相信許多人投資都是為了早點財富自由,想多賺些錢讓自己更有選擇並沒有錯,但既然如此,就更應該好好理解一些重要的觀念了!

在這之前的文章,冷蛋已經分享過一些基本的投資工具及觀念,其實裡面就曾經提到過,在購買金融商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付出的費用。

這就是今天特別用聳動標題想跟大家聊聊的主題「投資成本」,而晚五年退休的說法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騙大家閱讀而已。

這篇文章會從最基礎廣泛的部份介紹,也利用大家可能最熟悉的股票來說明成本的重要。


先從「手續費」談起

談到投資成本,可以寫的東西其實幾篇文章也講不完,但冷蛋決定從大家都聽過的「手續費」開始分享。

只要有稍微接觸投資,大概對手續費不陌生,不只買賣股票有手續費、其他金融商品幾乎也都有這項費用。

找業者幫自己服務嘛!就像去銀行處理業務也常常都需要扣一點手續費,又不是 ATM 可以不用人力 24 小時服務,業者訂這樣的名目似乎相當合理,也沒什麼好爭論的。

但請先等一下,冷蛋想在這裡先介紹另一個名詞「佣金」。

什麼是佣金呢?這是一種按照比例收費的方式。

只要想想去餐廳用餐的經驗就立刻理解了,很多餐廳內用會收所謂的「服務費」,一般最常見的大概就是 10% 服務費,也就是吃了 100 元的餐點要付 110 元,吃了 200 塊則要付 220 元。

想想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嗎?雖然我點了比較貴的餐點,但是跟便宜的餐比起來服務項目並沒有不同啊!

一樣是上菜、倒水、整理餐桌等,不會因為菜餚比較貴倒的水品質更好,也不會用兩倍畢恭畢敬的態度來服務吧?但這是大部份餐廳收服務費的做法。

也有一些餐廳會用「每筆訂單酌收 30 元茶水費」這樣的方式收費,不管餐點價格高低一樣收費,這種固定價位的方式跟上面的方法不同。

回到投資成本,所謂的「手續費」(fee) 應該是「固定價位」的收費,例如買兩種價位不同的金融產品,都是一樣的服務手續,收費理應相同。

但目前市面上金融商品大部份號稱「手續費」的費用其實本質上是「佣金」(commission),也就是如同「10% 服務費」這種按照比例抽成的費用。

例如買同一家上市公司的一張股票與兩張股票,後者需要支付的費用是前者的兩倍,即使你是一次下單,手續並不會有所不同。

而且現在大部份的交易都電子化了,投資人可以自行在網路上買賣股票,用不到任何「交易員」幫助你下單,到底為什麼需要支付「手續費」呢?尤其還是按比例收費。

證券交易法規這樣訂有他的理由,但業者是有自由可以減免這筆費用的。

其實在國外幾十年前早就有「免手續費」的券商存在,現在則是非常普遍。你沒有聽錯,「免手續費」(或是稱作「免佣金」) 就是免費!(當然不是指股票免費,別傻了孩子)

但是國內業者絕口不提,不同公司對外口徑一致,維持高價位的買賣「手續費」(實質上是「佣金」),然後再祭出所謂「電子交易手續費五折」之類的說法,讓投資人還以為撿了便宜。

投資人應該理解「手續費」(fee) 與「佣金」(commission) 的差別,也該知道世界上有「免手續費」的券商普遍存在,或許當大家意識到不合理時,台灣的投資環境會更進步一些。


買賣股票成本比想像的高許多

或許有些朋友會覺得手續費什麼的沒有很重要,能投資賺錢才是重點,而且台灣目前狀況如此也不是我們能改變的,講了也是白講。

如果只投資個一兩次可能沒差,但交易次數變多時就不一定如此了,我們就繼續來看看投資成本吧!

這裡冷蛋就先談在台灣買賣股票的成本,因為它是項目最單純的其中一種,關於基金ETF 或是在國外投資的成本就等之後再進一步介紹。

首先看看股票的買進成本,在台灣買進股票時需要付 0.1425% 的手續費給券商 (當然看過上面介紹後你已經知道,這種按照比例計算的收費實際上是「佣金」了)。

至於賣出的時候,一樣要付 0.1425% 的手續費給券商,另外還要再付 0.3% 的證交稅給政府。(買進時不用付稅金)

就像前一段說的,通常券商會「打折」,一般我們小資族大概都是五折左右吧?也就是買賣各付大約 0.07% 的手續費。至於稅金呢?一般來說不打折。

合起來的買賣交易成本大約是股價的 0.45% 上下,就這些了,簡單易懂。

(其實是「買入價格 × 0.1425% + 賣出價格 × 0.1425% + 賣出價格 × 0.3%」,由於買賣價格不同,所以「0.45% 上下」只是個估計,一般不會偏差太多就是了。)

這個交易成本看起來不太起眼、沒感覺?讓我們看看同一筆資金多進出幾次的結果,就假設每個月交易一次、一年交易 12 次,感覺不算多吧?

同一筆資金複利計算下,交易 12 次的成本大約是 5% 多!如果一個月交易兩次呢?一年 24 次,交易成本會變成超過 10%!

可能有些人覺得,如果投資報酬率夠高的話,成本就沒那麼重要了?我們就拿股神巴菲特當作標準來想想吧!股神的年化報酬率大約 20%,要是扣掉 10% 的交易成本就剩下 10% 獲利了。

但我們不是股神,合理的成績應該不到 20% 才對吧?就超級不謙虛地說自己能達到長期 15% 年化報酬率好了,如果扣掉 10% 的交易成本,還剩下多少?

說「報酬率高就可以不在意成本」的人,要確定高報酬率是自己能達到的嗎?有沒有太高估自己的投資能力呢?

再看看投資股票的長期合理預期報酬,之前冷蛋詳細討論過這個數字樂觀估計大約是 10%,如果頻繁交易,光是交易成本就確定先把自己的獲利扣光光還倒賠!

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先有一個小結論:盡量減少頻繁交易,才能夠避免投資成本過高。

我們很難預測股票是漲是跌,但要繳的手續費及稅金是確定的,而且不管賺或賠都必須付出,也是投資時確定可以由自己控制的部份。


高成本是必須的嗎?

「買股票本來就要進進出出啊!這個沒辦法吧?」或許有不少人會這樣想。

雖然盡量減少交易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到底減少到什麼程度還能繼續賺錢呢?

我們就在續篇繼續討論這個問題吧!另外冷蛋也會簡單列出更多投資時常被忽略的其他成本,告訴大家不想「晚五年」退休的話要注意些什麼,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繼續閱讀。


相關閱讀:

投資沒注意這件事,可能要晚五年退休!(續)

投資時必須面對的詛咒

投資時必須面對的詛咒 (續)

冷蛋教你輕鬆讓投資詛咒現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