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用聰明的方式賺錢!談風險與報酬

 

懂得衡量及分散風險,就能降低踩到地雷的機率。

許多學習投資的朋友,渴望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簡單投資、輕鬆賺錢。我們常四處打聽,找尋各種策略,比較哪一種最好賺,然後跟著嘗試,看能讓自己獲得多少報酬。

例如買股票。有時候我們看著自己買的標的漲了,一口氣賺了幾千甚至上萬元,就會覺得這真是一種輕鬆的方式,靠被動收入維生再聰明不過,誰要傻傻上班?

看到這起手勢,或許有人覺得冷蛋要寫一篇「認真投資自己」的正向文,但這篇文章沒有要講什麼「好好工作」之類的內容,我們就談大家最愛的投資。

俗話說「投資一定有風險」,有賺當然有賠。既然要聰明賺,我想討論的是到底怎麼樣才算是聰明的投資?有沒有一個衡量的方法?

之前的文章冷蛋已經談過最簡單的方式:比較報酬率,裡面阿冷與阿蛋的例子足以讓人發現想衡量投資能力或方法不是那麼簡單,要考慮許多面向。

今天我們就再深入一點,探討最重要的要素——風險的衡量及影響。


聰明人懂得衡量風險

為什麼買股票可能賺得比定存多?

當然是因為股票有賠錢的風險。回歸股票的本質,就是當一家公司的股東,無論公司賺或賠都要一起承擔。

另外由於股票可以在股市裡交易,因此還必須承擔投資人預期價格起伏的風險。

但是很多想短期致富的投資人,看到豐厚的報酬就容易忽略其中的風險,這是人之常情。不過在投資時,正確理解風險比計算報酬重要得多。

聰明的人投資時都懂得計算風險,專業的投資人士全部都知道要如何衡量風險,但這也是最基本的一環。

例如保險公司,他們也是請精算師幫忙計算各種人事物的風險,據此規劃保險商品,幾乎保證賺錢。

去年 Covid-19 疫情較嚴重的期間,就陸續有公司推出防疫保單,許多人排隊搶購,但其實當時遭到匡列隔離的機率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高,理賠金也就幾萬塊,簡單計算就知道保險公司穩賺不賠。

講到這裡應該不難理解「懂得衡量風險才能聰明賺錢」的概念,如果還覺得有些抽象,冷蛋再舉更好懂的例子。

你想要早點退休嗎?不如試試當個阿拉斯加捕蟹人

真的,做個 30 天,就可以拿現金買房,財務自由了,不會很心動嗎?

一般人大概沒有興趣,太不切實際了。

或是電塔維修人員?還是洗窗工人?月薪超過許多小資族、超過中位數不少,但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拿命在換錢。

這樣大家應該很清楚冷蛋想表達的概念了,正常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都懂得衡量風險賺錢,只是在投資界我們需要更清楚的計算方式,讓投資人有個衡量標準。

畢竟投資賺賠的錢,很可能就是我們未來的花費。說有些人不顧風險在投資時殺進殺出,是拿未來的命在賭,或許也不誇張。


常見的風險衡量方法

這邊介紹幾個投資時常見的風險衡量指標。冷蛋不會介紹到太深的數學,純粹是讓大家對風險有個簡單的認識,比較細節的部份未來的文章有機會再介紹。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它可以用來衡量一組資料的分散 (或波動) 程度。

例如一支股票 (也可以是一檔基金、一個投資組合) 的報酬 (通常是過去一段時間的平均報酬) 是 5%,而標準差是 10%。表示平均 5%,上下震幅落在 10% 以內的機率約 68%,落在上下 20% 以內的機率就高達 95% 了。

假如上例的標準差是 50%,那波動就比 10% 更劇烈了。因此標準差越大代表波動越大,風險也越高,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都是從「過去」的資料計算的,只能參考,不代表未來一定如此。

另一個被用來衡量波動幅度的是「Beta 值」。與標準差不同的是,Beta 值衡量的是跟一個市場比較的「相對」起伏。

當 Beta 值大於 1,表示起伏比對應的基準劇烈,漲跌幅度更大,小於 1 則表示更穩定。

跟標準差一樣,Beta 值是由過去的資料及基準指數算出來的,因此未來的狀況也不一定跟過去一樣,而且計算時選用的市場指數也要正確,不然算出來的結果就沒有意義了。

除了波動程度以外,我們也從另一種角度看風險。

人們害怕風險就是因為怕出現「壞事」,以投資來說就是「賠錢」,因此可以直接列出「最壞的狀況」來讓我們有感。

這方面一個比較專業的指標稱作風險價值 (Value at Risk、VaR),衡量一定時間內最差的表現。例如觀察某市場十年內最慘報酬是一年賠 10%,這樣我們就會在心裡有個底,同樣地必須強調這是「過去」的狀況。

當然並不是只有最壞的狀況才必須考慮,畢竟我們就是不想賠錢,所以也可以觀察另一種指標「損失風險」(Risk of loss),顧名思義就是報酬有多少機率是負的。

其實也不一定要是「負的」,你也可以跟其他數字比較,像是定存利率、通膨、別種資產的長期報酬等。

考量機會成本及個人的風險忍受度以後,可以自己計算「比某個數字低的機率」,這也是廣義的衡量方式。(當然如果數字訂太高就不切實際了)

雖然還有很多衡量風險的方式,不過這篇只是讓大家理解如何量化風險,相信大家多少有些概念了。


風險與報酬

那麼究竟如何「聰明賺錢」呢?我們理解報酬的計算,也知道了風險可以量化,現在把兩者結合起來吧!

回到上面找工作的例子,相信大家都懂得怎麼結合風險與報酬,簡單來說就是選一個風險不會太高的,然後賺得越多越好對吧?

這在投資時有個比較專業的名詞叫「風險調整後報酬」(risk-adjusted return),就是個 CP 值的概念。

在合理的風險內,報酬越高越好;而在同樣的報酬下,風險越低越好。

基金界一個常見的指標叫做夏普值 (Sharpe Ratio),是以無風險資產的報酬 (例如國庫券利率) 當作基準。

如果一個投資組合的報酬跟基準比較,差距稱作「超額報酬」,那麼夏普值就是這個超額報酬除以投資組合的標準差。

前面提過標準差是風險程度指標,因此夏普值就是「要付出多少風險,才能賺到超額報酬」,是一種很典型的「風險調整後報酬」指標。

所以投資時要當聰明人,CP 值越高越好嗎?恐怕不是,風險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就算夏普值很高,但如果是報酬很高風險也超大,成功機率太低,就未必是好的選擇。(更何況夏普值也是過去的資料數據,不能代表未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投資時只怕「入了虎穴沒了後半輩子」。

另一方面,就算失敗機率很低,但只要不為 0,那麼就必須正視這個風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要是碰到很小機率但是很大損失的狀況,就可能一次讓人無法翻身。

這部份除了已知可估計的風險之外,還要理解世界上可能存在黑天鵝,唯有能好好活到最後的才是成功的投資策略。

但是話又說回來,要是因為擔心而不敢冒險,那也有可能毫無報酬或是收穫不足。

例如許多人常常擔心「現在太高了,等跌回來再進場」但看著股市再也沒回到幾年前的低點。

例如看到短期下跌,就喊著「現金為王」,反而錯過長期累積報酬的機會。


風險好麻煩,怎樣都不對?

經過上面的思考,感覺是不是怎麼做都有問題?風險真是個麻煩的東西。

所以真正「聰明」的方式是學習正確的投資觀念,認識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在做好分散投資的情況下合理但不過度地曝險,這才是面對風險應有的態度。

如果想要投資,有些風險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市場就是會有時漲有時跌,不要白花心力在無法預測及控制的地方 (例如擇時進出市場),但可以做好分散風險的配置,也可以選擇低成本的投資方法

這樣的方式還不只能用在投資,事實上人生也有許多已知及未知的風險,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可以讓自己保有餘裕和選擇。

冷蛋的部落格也會持續跟大家分享如何聰明投資,避免或減少風險,別忘了持續追蹤我的文章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