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我全都要!以簡馭繁的神奇投資法 (上)

 

扣除部落格開張文,這篇是第 0050 篇文章了!讓我們介紹「全都要」的投資法。

投資應該要買什麼才會賺呢?這是許多人想破頭、尋求老師指點、甚至求神問卜都想要知道的。

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要是能回到過去,我就先買進台積電、買進比特幣、買進台北市大安信義區的房子,那現在早就財務自由,不用上班被老闆使喚了!

但是就冷蛋所知,沒有人能夠回到過去,應該也沒什麼人能持續準確地預測未來。

許多人嘗試使用一些分析方法,想挑出下一個會大漲的公司,但他可能不知道專業人士的研究結果

其實短期市場是難以預測的,你可能有時候對,偶爾也看錯,就算股票漲了,原因可能也跟你的理由完全無關,只是運氣好碰上。

事實上在資訊發達、專業分工又細的現代,我們很難贏過全世界的菁英、華爾街的聰明人、專業的投資機構...他們的資訊傳播速度、計算估計能力、龐大資金流動,各方面遠在一般人之上。

跟這些專家比分析選股,我可沒自信一直贏!要是我買的公司正好是他們賣出的,那你猜結果誰會賠錢?甚至這些法人機構彼此競爭也互有輸贏,強強互鬥在市場中誰也討不了便宜。

但是有一種神奇的投資方法,可以跟這些人完全不一樣!很多人不知道、金融機構不肯明說、許多投顧老師刻意貶低,為什麼?

先不回答這個問題,冷蛋想先從投資方法介紹起,以後我們有好多機會可以看到這個投資世界不太公平的一面,我們馬上進入正文。


斯斯有三種,投資分兩類

金融產品不是只有股票,但我們就先拿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股市來解說投資分類吧!

投資股市從可以根據「如何選擇標的」分為兩大類:「指數化投資」(Indexing investment) 和「非指數化投資」。

什麼是「指數化投資」呢?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指數」,冷蛋已經在前面的文章做過基本的介紹了,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數字幫市場表現打分數。

當然這個數字必須反映市場的整體狀態,因此會利用一些統計方法來計算,就像考試時常常用加權平均來衡量整體表現一樣。

「指數化投資」就是不特別去「挑選」要買哪家公司,而是利用「追蹤指數」的方式投資整個市場、區塊,藉此取得市場該有的報酬。

聽起來很奇怪對嗎?冷蛋以前也沒聽過這種方式,因為那些股市名嘴、理財專員、教大家賺大錢的大師從來沒有好好說明過這種方法。(為什麼?)

我以前也以為必須靠著某種方式努力找出會賺錢的公司,買進賣出才能賺到錢,投資整個市場怎麼會賺錢呢?不是有些公司賺有些公司賠就抵銷了嗎?

而且要怎麼投資整個市場?難道要每間公司都買一張嗎?誰做得到這件事?

先別著急,冷蛋的部落格未來會有很多篇幅介紹更多「指數化投資」的細節,這裡大家只要先知道有這種特別的投資方法。

而且市場上有許多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做到「指數化投資」,例如指數型基金及指數型 ETF 之類的商品 (不清楚「基金」和「ETF」是什麼的朋友歡迎參考連結文章)


另一類是什麼?冷蛋的選擇?

什麼又是「非指數化投資」呢?這個大家最熟了,就是研究各種方法去挑出特定證券,期待它能照自己預期的表現,如果他「不如預期」那就要賠錢了。

因為主動去做研究、挑股票,「非指數化投資」在市場上被稱作「主動投資」;相反地,「指數化投資」過去更常被稱為「被動投資」,因為不需要自行挑選,只要跟著市場大盤走就好了。

老實說,冷蛋不太喜歡這種稱呼法。因為市場上這樣稱呼時普遍隱含了一種貶抑的看法,像是在說「懂的人、厲害的人主動挑股票」、「不懂或沒時間的人就被動投資就好」,彷彿會去做主動投資的人一定比較賺。

未來大家會常常看到這樣的認知是很危險的,實際上自行選股的表現常常不如跟著大盤走。冷蛋過去也曾經買過個股,但隨著對股市的認知變多,才發現當初的投資方式有很多非必要的風險,而且其實比想像的更難賺。

因此未來在冷蛋的部落格中,主要會用「指數化投資」(Indexing investment) 和「非指數化投資」這樣的方式來稱呼這兩種不同的投資方式,當然還是會在必要的時候加註提醒,以免大家混淆。

冷蛋目前認同並使用的是「指數化投資」,因為他有很多簡單但重要的優勢,我認為這些特性能夠幫助我好好地累積自身財富 (不只是金錢,這句話也不代表用「指數化投資」只會賺,畢竟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我理解投資時的風險及不同投資方法的特性,而我「主動」選擇「指數化投資」!(還是要提醒,一般市場上將自行選股稱作主動投資,冷蛋則是主動選擇「不自行選股」。)


指數化投資的最大特色

指數化投資有幾項很重要的特色。這裡先談最大的特點與目的。

他獲取的是市場報酬 (Market return),理由很簡單,因為跟著大盤走,得到的結果當然就是整個市場報酬的總和 (扣掉少許手續費、追蹤誤差及稅金)。

所以上面的疑問「有些公司賺、有些公司賠,是不是會抵消」就不是問題了,因為市場報酬總和就是他們抵銷過後的結果。

這樣會賺嗎?冷蛋並沒有保證市場會賺錢,回顧歷史總有牛市與熊市,跟隨大盤也就表示有時候必須接受市場下跌的可能。

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會因為自行選股而消失,非指數化投資者一樣會碰上「投資一定有風險,有賺有賠」,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一定會看對,只會賺 20% 不會賠 30%。

那麼市場報酬有多少呢?之前的文章冷蛋非常詳細地分析過股市的預期報酬,可以做為一個還算合理的參考值,但從來沒有人能保證未來發展。

相對於「指數化投資」,「非指數化投資」則是眾人不顧市場,追求賺大錢的夢。但是市場的總報酬就這麼多,有人賺就一定有人賠,不可能所有人都贏過市場。

我們就假設某個市場有某一年報酬 8% 好了,「指數化投資」獲得市場報酬,就是趨近 8%。「非指數化投資」者則可能有少數人賺 20%,多數人可能只有不到 5%,還有人會賠 20%!誰是那個不聰明、不努力,自願賠錢的傻子呢?

特別注意賺比 8% 多的人和比 8% 少的人通常不是一半一半!常見的狀況是會出現幾個巴菲特、葛拉漢,伴隨著絕大多數怎麼努力也輸給市場甚至慘賠的韭菜。

很難懂嗎?就像台灣只有一個郭台銘,卻有滿街買不起房的一般民眾,你們的平均月薪超過 50000,但不表示賺超過 50000 的和賺不到 50000 的一樣多人,這樣想就好懂了。

從上面的例子繼續思考,如果當年某甲透過指數化投資工具,跟隨市場扣掉必要費用賺了 7%;另一位某乙非常努力,上班一邊盯盤、下班每天花三小時「認真研究」,姑且不論努力方向是否錯誤,自行選股賺了 8%。

問題來了,某甲跟某乙哪個比較賺?

當然 8% 大於 7%,但是這樣的比較並沒有考慮其他機會成本。某甲可能認真上班隔年加薪 3000 元,下班參加社團或自學興趣、甚至只是好好休閒平衡人生。

某乙上班不專心表現不佳,下班沒辦法陪伴家人,還可能因為短期股價劇烈波動無法好好睡覺,另外還要額外負擔證交稅與所得稅 (指數化投資也有,但可以減到最小,未來會說明),這樣相比誰比較「賺」或許就難說了,萬一某乙是輸給市場的那群人呢?


更多的好處

「指數化投資」還有更多特色與好處,礙於篇幅我們下篇繼續說明,不管你目前是否半信半疑甚至持反面態度,都希望你能先將這種投資法的存在記在心裡,多一個可能賺錢的選項總沒有壞處吧?

如果你看了冷蛋的文章覺得有些道理,也請你不吝分享與鼓勵,讓指數化投資的存在與優點能被更多需要的人看見,也歡迎持續閱讀我接下來的文章喔!


註:本篇圖片說明提到 0050 這個關鍵字僅為雙關使用,並非推薦任何投資標的,投資任何金融商品請自行負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