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是什麼神奇的數字?能讓人財務自由?真的嗎? |
大家平常有理財的習慣嗎?或者有想過哪一天可以讓自己的財務壓力稍微輕鬆一些呢?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對投資理財有興趣,不過這幾年大部份人多少都會覺得物價上漲的程度讓人很有感,說得更白話一些就是「東西變好貴」。
除了感嘆萬物都漲,只有薪水不漲,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這篇文章,我想要分享自己最近歸納出的小技巧:2% 法則。
冷蛋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投資理財經驗,也在部落格上持續分享了將近兩年的文章,但這次我想回歸初心,找出一個更基礎、根本的方法。
不論平常是否有理財經驗及知識,這個方法都可以幫助自己開始,或是重新審視目前的狀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和我一起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 2% 法則?
嚴格來說,這不是什麼很專業的定律,只是冷蛋近期閱讀寫作衍生出的一些觀察與思考,讓我稍微解釋一下。
這會牽扯到一點點數字,但不會太深奧,我也盡量講得不要太無聊,希望讀者能當作聽故事稍微閱讀下去。
第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物價,大家都知道近幾年因為各種事件的影響,物價上漲飛快,實際有在工作賺錢的小資族應該都有些吃不消。
薪水追不上物價漲幅讓人煩惱,到底還要漲多少,這讓我想到第一個 2%:多數國家政府長期的經濟政策是「平均通膨率,每年 2%」,也就是希望穩定緩漲。
目前的驚驚漲很嚇人,但暫時讓我們放下無法一舉逆轉的現實,先記住期望目標的 2% 就好。
接著是第二件事,因應物價上漲,由美國帶頭的多數國家使用了「升息」這項政策來應對,相信不少人在新聞上有聽過這個字眼。
先不管升息是什麼與細節,總之這導致了金融業相關的利率上升,例如定存利率、房貸利息等都上升了,目前許多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及房貸利率差不多就在 1% 多至 2% 多左右。
另外冷蛋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很多信用卡都有各自的回饋方案,規則太過複雜的不提,那些「無腦刷」的回饋方案也常常標榜著 1%-2% 的回饋。
當然每間銀行不同方案的數字有高有低,但這是我觀察到的第二個 2% 左右的數字。
再來第三項稍微複雜一些,必須提到股市投資,沒有投資習慣的朋友先聽聽就好。
在投資時,是需要付出「投資成本」的,成本有多高呢?那要看不同人的執行方式,這邊不打算詳細討論。
反而是我在學習投資觀念時理解了一種成本叫做「內扣費用」,這是在購買基金、ETF 等金融商品時會出現的成本,在國內有許多基金的內扣費用動輒 2% 起跳。
根據各種專業研究結果,超過 2% 的投資成本:很,貴。而且絕大部份績效不好!
這篇文章不打算討論太多投資,但種之這是我學習投資理財時,心中永遠記得的第三個 2% 數字。
也就是說,2% 法則的發展起源是個不怎麼嚴謹的 2% 觀察,是冷蛋經過數年投資理財的累積,覺得好記的經驗法則、魔術數字。
不嚴謹,但很重要
2% 觀察這麼的「隨便」,真的沒問題嗎?說到投資理財,感覺應該是一門需要精打細算的功課,這麼不嚴謹感覺就很沒有說服力。
的確,這並不是什麼專業理財分析,也不是我的目的,我希望找到的是一項真正能讓人開始,並且可以隨時想起,簡單檢視自我狀態的魔法。
真的要深入討論,過去冷蛋已經寫了不少投資理財相關的內容,但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 2% 法則更像是一種貫徹上百篇文章的精神,讓我的理財道路可以輕鬆地持續,穩健不走偏。
現在就讓我透過上一段的觀察,分享 2% 法則的應用。
2%,這是一個看起來不大,實際上卻相當有影響力的數字。
每年平均 2% 的通膨率,讓物價逐漸上漲,雖然物價從 100 元漲到 102 元好像沒什麼,但長期卻會吃掉我們的資產,讓人喘不過氣。
反過來說,我們如果能每年讓自己的薪水漲個 2%,或是檢視支出,在不影響生活的狀態下省下一點點浪費,就可以大致跟通膨打平,讓生活不會越過越吃緊。
如果有多餘的閒錢,銀行的定存利率不高,也不過就是 1%-2%,但銀行定存風險極低,利率比活存高、可以稍微抵抗通膨的侵蝕,因為有約也不會輕易被領出來花掉,是理財新手與短期資金停泊的好夥伴。
而對於有在投資的朋友,只要記得「2% 投資成本超貴」,不管是進進出出股市被收交易費用、稅金,或者購買基金、ETF 被扣內扣費用,只要每年累積超過投資金額的 1% 甚至 2%,那就相當於長期將錢送給他人花用。
聽起來很少?這些錢長期複利累積起來,大概是每賺 100 萬就把 25 萬送給別人的等級,或是說讓人晚個五年退休、退休後能花的錢更少,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吧?
而且一旦事後發現「這 2% 投資成本其實是能輕易省起來的」,心裡的懊悔會可想而知。
2% 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卻又很重要的數字,出現在投資理財的各個角落,讓人只要記住一個魔術數字就能隨時用上。
原子理財的力量
除了觀察到 2% 這個數字無所不在,可以透過這個數字檢查財務狀況之外,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冷蛋使用「2% 法則」這個特別的字眼。
那是我在這幾個月重新閱讀《原子習慣》這本經典書籍時,體會越來越深的一項技巧,就是書中所說的「兩分鐘法則」。
作者說人類的天性是做「容易的事」、做最小的努力,因此他提出「兩分鐘法則」,要讓「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變得毫不費力,秘訣是「在費力之前停止」。
而我注意到自己觀察到的 2% 數字,就正好有這樣的特性。2% 在理財中對大部份人來說是個「合理的小數字」,讓人願意行動。
例如很多理財專家說,想存錢就必須在領到錢的當下「先將一部份轉到某個儲蓄帳戶」,剩下的才是可以用的部份。
我很認同這樣的作法,但對許多人而言這是個酷刑,錢都不夠用了還要先轉存,要怎麼生活與休閒?
既然如此,先轉存 2% 就好。如果收入有 10000 元,就存 200 元,聽起來真的不多吧?
很多人會懷疑「這樣夠嗎?」理財專家建議要轉個 20% 甚至更多?
只轉 2% 當然不夠,但聽到 20% 覺得不可能,就連 2% 都不轉了,那理財之旅永遠不會開始。
就像原子習慣中的兩分鐘法則一樣,在費力之前停止,2% 法則是因為我希望能「開始行動」,存 200 元也好,要「能開始」才會有接下來的一切。
重點不是 2%
好記的魔術數字,加上容易開始行動的低門檻,這就是我理財旅程歸納出的 2% 法則。
一點都不嚴謹也沒關係,因為 2% 只是為了好記,在許多地方都能輕易套用,就是一套只重其意,不重其招的心法。
理財新手想開始?就稍微記個帳,用最少的力氣省下 2% 本來的浪費。決定要儲蓄?就從自動轉存 2% 薪水開始,感覺沒有一次消失太多,還能繼續過一樣的生活。
想要對抗通膨?讓自己開源節流,多賺 1%、省下 1%、或者定存利息 1%,結合起來對付 2% 平均通膨率。
有做投資?選對方法,減少進出股市頻率,省下手續費、稅金、高額內扣,省下 2% 成本就等於拿回屬於自己的資產。
重點一直都不是省 2%,而是盡可能不費力地做到合理量入為出的省錢思維與習慣;重點其實也不是多賺 2%,而是做出一點點行動,讓自己的價值與快樂比之前多 2%,有價值的人總是有機會轉換成錢的。
因此我說 2% 法則是個「起點」,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給你一點點想法,那可以把文章放下了,開始踏出一步做出 2% 行動吧!
你採取最小的行動,來確保自己慢慢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原子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