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理財是一門「交換」的藝術 (上)

 

現代人都懂得對個人權益斤斤計較,既然如此更該懂得「交換的藝術」。

大家喜不喜歡看漫畫或動畫呢?冷蛋在學生時期曾經看過一部經典作品《鋼之鍊金術師》,在作品中的世界存在煉金術,並有著一個被眾人相信的原則,叫做「等價交換」。

「等價交換」原則就如同字面上描述,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在《鋼之鍊金術師》中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許多探討,甚至就連人的肉體與靈魂都有人嘗試透過煉金術「交換」。

在真實生活中,我們的課題簡單多了,至少以目前的科學技術面對生命議題時有其極限。古今中外,從秦始皇到法老王、民間故事到冷凍技術,追求長生不老的人從未消失,但現代大多數人應該相信人死不能復生。

即使如此,人生中的「交換」仍是一門藝術。在這個部落格我們談理財,其實理財也是一種「交換」,至於是否「等價」就見仁見智。

這篇文章冷蛋想從這個想法出發,從「交換」的觀點看待理財,看能不能找到更聰明的理財方式。


不是「買東西」而是「交換」

一般談到理財,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如何開源節流,透過投資創造更多收入,幾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錢」上面。

為什麼呢?因為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萬萬不能。

但其實「錢」是人發明出來的東西,世界上一開始並沒有「錢」的存在,過去沒有貨幣流通的時候,人們都是以物易物,即使是現代也還是可以這麼做。

所以「買東西」的本質是「交換」,錢只是其中一種交換媒介,人們拿錢去交換想要的事物。

那麼錢又從哪來呢?為了有錢可以交換,首先必須透過其他事物「交換」到錢。

也就是說,本質上我們還是以物易物,只是中間多了貨幣來處理很多麻煩事,像是物品的保存問題、空間大小及重量、價值的計算等等。

簡單整理一下,以前買賣東西就是從「物品」→「物品」,有了貨幣以後則變成「物品」→「錢」→「物品」,當發現不是只有實體物品能買賣,就變成了「事物」→「錢」→「事物」。

有了最基礎的交換概念,我們可以開始延伸一下,事物其實也不是實際的起點與終點,我們必須付出點什麼才能交換到「事物」,又是為了什麼要交換呢?

例如我們工作,提供自己的「專業」與「心力」給老闆,同時上班必須花我們的體力、時間,搞不好還要忍著性子應付老闆、同事、客戶。

下了班,覺得辛苦了一天想要好好犒賞自己,所以去買了美味的料理,順便逛街買衣服包包,或者上網網購遊戲、療癒小物。

我們為什麼要「交換」、拿什麼來交換,又換到了什麼?

思考以後,發現上面的交換流程變得更清楚了,「時間與精力」→「錢」→「事物」→「生存與快樂」像是這樣。

看起來過生活是一連串的交換流程,但因為前面的付出很辛苦,人們想要更聰明地得到很多「錢」,拿來交換更多後面的快樂。

所以理財是什麼?目前看來像是聰明賺大錢買快樂,也符合許多人的想像。


「等價交換」並不等價?

網路上很多人流傳一句「我上班就是為了錢,別跟我談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大家說歸說,還是知道不上班沒錢拿、不付出沒飯吃的「等價交換」基本原則。

但問題在於許多人覺得目前社會的「等價交換」並不等價,自己付出太多獲得太少。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說過:「員工離職就兩個原因,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這句話真是說出一般上班族的心聲,你要馬拿多點錢砸我,多到讓我可以出賣自己的時間、能力與尊嚴,要馬就不要期待只拿到香蕉的人做出猴子以外的實力。

對照上面的交換流程,這裡指出了前半段的交換「時間與精力」→「錢」,我們常常覺得花了太多的時間精力,犧牲自由卻只換到少少的錢,這不公平。

或許是這樣沒錯,目前的社會充斥不少「黑心企業」、「慣老闆」,他們把員工當奴才,認為已經花了很多錢買你的時間,你就應該為了公司甚至為他個人利益付出一切。

這時候交換就會像是「所有時間與精力」→「少少的錢」+「委屈的心」,怎麼樣都不划算。

但社會上也仍然有一些不錯的老闆,理解在這個時代公司除了與員工「交換利益」,同時也是「合作」互利共生,會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交換。

這時的交換比較像「正常時間與精力」→「合理的錢」+「成長的可能」,而這個交換同時也為公司帶來更多發展,並沒有哪邊吃大虧。

不過除了靠運氣找好老闆之外,我們自己也可以有一個概念:「時間與精力」→「錢」並不是唯一的等價交換公式。

有時候覺得錢不夠用,可能是因為認為只能犧牲時間及自由去換錢。

怎麼說呢?因為台灣人是從過去那個生產代工時代走過來的,現在也仍然大幅保留了過去的思惟,覺得工作成果就是用花多少時間做多少量來衡量,而且千古不變。

但時代與技術不斷改變,有許多新的產業、技術與挑戰持續出現,如果只是守著過去的工作與想法,當然容易落入只能「花時間換錢」的陷阱,也只好持續抱怨被慣老闆利用。

「等價交換」並不等價?不妨試著遠離慣老闆陷阱,提升交換到的價值與更多可能性。

再問一次理財是什麼?現在比較像學著聰明花時間、精力,避免過於誇張的「不等價交換」。


不等價,就不要交換了?

上面講得很好聽,「遠離慣老闆」,是啊!要是能輕易做到就好了呢!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這些概念,但卻為了生活不得不,然後持續陷入只能不斷抱怨與掙扎的循環中。

也難怪我們喜歡買彩券,靠高風險投資翻身了,因為感覺沒有選擇,只能賭一把看自己是不是天選之人,能瞬間擺脫討厭的人生,即使代價可能是落入地獄,但那不過是跟現在差不多而已?

沒錯,為了生活妥協,即使不等價,我們也只能把時間先拿去交換金錢,滿足基本的開銷,然後把多出來的一點點錢拿來慰勞可憐的自己。

但是我們也能選擇不把全部的時間拿去交換,「時間與精力」→「錢」隱含了另一個公式:「剩下的時間與精力」→「其他可能」。

這個其他可能是什麼呢?每個人的運用方式或許不同,但我會認為不是用「同樣的方式」拿去換「更多錢」。

因為有時候為了追求更多的錢卻讓自己不自由、不快樂,很可能是本末倒置。

其他可能意味著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交換,去做本來就會快樂的事,或者能夠讓未來的自己有足夠實力,拒絕更多不等價交換的事,不用再為了那些「不得不」向慣老闆妥協。

交換公式也能擴充更新,甚至重新定義,例如「時間與精力」→「錢」+「成長」+「成就感」+「個人價值」+「回饋」→「更好的時間與精力運用方式」,如此一來我們能換到更多。

或者打造一個可以重複產出的系統吧!「時間與精力」→「持續累積、重複產出系統」。

這其實就是「被動收入」的基本概念,不一定是投資股票、買房收租這類型的事物,也可以是個人學習、提升實力、記錄與分享的具體成果。

像是寫筆記、建構「第二大腦」、或者冷蛋正在做的分享個人心得等等,並不是說這樣就有被動收入能賺錢,而是將這些內容分享給「未來的自己」,擴充自身實力與選擇,未來自然就有更好的「交換條件」。

現在理財又是什麼呢?我覺得是主動投資時間精力,賺取更多個人能力、可能性與可以累積、槓桿自己的系統。


交換的藝術

文章到這裡,會發現一些理財時聽得到的字眼,但內容卻很刻意減少談「錢」的追求。

不是錢不重要,而是有時太看重錢容易忽略更多可能性,冷蛋比較貪心,錢與其他可能「我全都要」,畢竟只追求花時間換錢真的成效有限哪!

而到目前為止也只談了前半部的交換公式,後半部「錢」→「事物」→「生存與快樂」的部份還有不少內容可以探討,甚至還有公式以外的狀況存在,冷蛋想要休息了,留到下篇文章繼續分享。

是的,我選擇交換「休息」,讓腦袋繼續思考沉澱,也避免一篇文章內容過長反而成效下降,這可是一種「不用花錢」的交換,也是後半篇的重要內容,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繼續追蹤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