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積分告訴我們從微小的部分開始,聚沙成塔,積少化痰。 |
不知不覺已經寫了好幾篇心得,《原子習慣》一書真的在我的部落格寫作之旅給了不少幫助。
前面的文章介紹了「習慣迴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的前兩個步驟,也嘗試找出被我實踐在部落格寫作上的那些方法。
接下來輪到第三個步驟了,所謂的「回應」就是實際做出「行動」,那麼書中針對這個步驟給了什麼建議,冷蛋又實踐了哪些內容呢?
讓我繼續分享這本書的心得吧!
引力與阻力
上一個步驟「渴望」是對人的吸引力,如果我們很渴望,就會想要開始行動。
但是不行,事情好難、我好懶,面對實際要踏出的步伐,總覺得前面有一堵高牆,必須鼓起勇氣想盡辦法一次飛越關卡,這沒可能的吧?要是輕易做得到我不是早就主動去做了嗎?
又或者像是看不見盡頭的漫漫長路,我要走到哪裡?真的有辦法達到目的地嗎?我沒辦法一口氣橫跨沙漠,做不到一次爬一千層階梯,剛開始沒多久就累了。
於是好不容易燃起的一點點熱情火種就這樣被澆熄了,這就是行動時的「阻力」。
過去許多習慣養成的研究都說什麼「需要 21 天」,這樣的說法在現代有了更多的相關研究,《原子習慣》書中也肯定持續「重複」一件事的重要性。
但書中點出一個關鍵的不同之處: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重點不是 21 天或「多少天」,而是幾天一次,做了「多少次」,第一次很辛苦不熟悉,第二次可能也差不多,過了幾次開始有概念,慢慢地就越來越「自動化」。
這樣的模式大家當然不陌生,我們現在生活上各種不需要思考做出的行動也都是這樣來的,而且類似的諺語典故還不夠多嗎?
「一回生、二回熟」、「久病成良醫」、「無他,惟手熟爾」、「習慣成自然」,這些所有人都懂,偏偏就是剛開始阻力太大了,過於辛苦讓人撐不下去。
那問題就很單純了:減少阻力。
懶惰是天性
過去人們總把懶惰當成一種壞事,我們鼓勵勤奮,懶惰是錯的、是不好的。事情不是做不到,只是懶得做,勤能補拙,人「應該」要勤做工。
但書中卻分享了截然不同的科學觀點: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也就是「發懶」,因為能量很珍貴,人必須盡量節省能量。
這很合理,遠古時期人類生活在野外,食物來源不穩定、隨時要警戒危險,平時把所有能取得的珍貴能量省著用才是上上之策。
也就是說,懶惰本身不是壞事,是天性。
但懶惰的確在我們想要達成目標、養成習慣時成為阻礙,必須想個辦法解決。
要違抗天性需要花不少力氣,那麼反過來思考,就想辦法讓我們盡量不需要花力氣,甚至好好利用天性,這樣或許就能解決障礙了。
這也就是《原子習慣》行為改變四法則中的第三步:「讓行動輕而易舉」。
具體來說怎麼做呢?書中給了不少建議,包括從環境設計下手與從小行動起頭等等,有些聽起來簡單到有點不實際了,例如「兩分鐘法則」。
書中說想跑馬拉松,就從跑步兩分鐘開始...不,從走路開始...也不對,是從穿上跑鞋開始。
聽起來有些荒謬?但實際嘗試過後便會體驗到這方法的強大威力。
過去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理解了天生懶惰以後,先正視自己的懶惰,甚至利用懶惰的習性來達成目標,我想「習慣始終來自於惰性。」
冷蛋也很懶惰
來分析我的實踐過程吧!在寫部落格文章時,是怎麼將書中概念應用在自己的行動上呢?
首先,我想著的是:「太好了!我不用靠意志力克服懶惰。」我也是凡人,可沒辦法用超人般的意志力來養成習慣呢!
而且這不只是意志力的問題。冷蛋的正職是工程師,以前在學校裡念的也是理工相關的科系,不是文組,寫文章什麼的實在不擅長。
這樣的狀況下,怎麼可能每週生出兩篇長文嘛?哪來源源不絕的靈感?一次要寫上千字,還要是有組織、內容、思想的理財主題文,根本就是件困難艱辛的挑戰。
一次寫完當然是很困難的,但如果分段寫,一次寫一段...好像還是有點不知道怎麼寫。
那麼,先寫點草稿呢?好像有機會。或者再簡單一點,先寫大綱就好吧!
要寫什麼?不知道,先隨便想個主題,反正部落格主題是理財,就從我的投資理財過程,目前有的知識與經驗中挑一個出來...啊,就先寫記帳好了。
於是記下心中的幾個想法、幾句話,只有 50 字也沒關係。
好了,已經拆解到最最簡單的微小行動了,這樣總做得到了。當然,還是有卡關或發懶的時候,比起寫兩句文字,玩兩小時遊戲好像更吸引我。
是時候把之前的招數拿回來用了,只要能先寫完大綱,就能看一集想看的劇;先幫文章開頭寫一段序文,就可以玩遊戲。
然後文章內容就慢慢累積起來了,開始動手打字以後反而有了些想法,就順便幫下一段開個頭寫兩句吧!
看著越來越完整的內容,乾脆把後面寫完好了!然後對著完成的文章感到滿足,獲得成就感,今天可以好好休閒。
於是我的部落格之旅開始了。
休息是為了多走一步路
書中告訴讀者,秘訣是「掌握『起頭』的習慣」、「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
遇到阻力,就想辦法讓阻力更小。我發現之前文章聊到的環境設計的確也有幫助,因為打開電腦網頁會自動跳到部落格主頁,就更容易開始寫文章。
另外帶著公司筆電去咖啡廳,也應證了第三法則的反轉「讓行動困難無比」。
公司筆電是乾淨的,沒有安裝什麼娛樂,咖啡廳沒有夠好的網路,我的手機也不是吃到飽,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只能寫文章了。
而把事情拆成更簡單的微行動,不只是更容易開始,而是「能開始」。我如果堅持一次要寫完一篇文章,別說難度很高了,而是根本沒那個時間。
因為有正職和其他事,也想要自己的休閒,能夠寫作的時間當然只有一些下班零碎時間,把寫作任務變小除了難度降低,同時也確保自己能利用少數時間一次推進一點,也不會太累。
所以休息不是為了走長遠的路,是再走一步、兩步路就好,如果覺得只走一步路太無聊,那就走兩步、五步、十步,累了就再休息一下下,誘惑綑綁。
過了一陣子回頭看,「啊!原來已經走了更長遠的路。」習慣養成可能比較像這樣。
你採取最小的行動,來確保自己慢慢成為想要成為的人。—《原子習慣》
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