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原子習慣》心得 1 — 從做自己出發

 

「大家都好奇的園子習慣?」「我就習慣戴髮箍啊!因為整理瀏海很麻煩嘛!」

要是走在路上隨便問一個人這幾年聽過或讀過的一本書,我想應該有不小的機率會得到《原子習慣》這個答案吧?

這本書在各大實體書店、網路排行榜名次始終居高不下,甚至持續佔據冠軍的位置,就算平常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可能也在網路媒體上看過或聽過本書大名。

冷蛋也早在開始寫部落格之前就拜讀過這本「琅琅巄哦漏」的大作,當時就覺得相當有收穫,只可惜那時我還沒有寫筆記的習慣 (讀習慣養成書籍就是要學這些啊)。

不久之前跟朋友吃飯聊到這本書,也談到持續寫部落格的一些心得,讓我燃起了動力,於是回家開始二刷原子習慣,決定這次要寫下心得並公開分享。

這是我第一次在部落格開始為了習慣養成主題寫專文,想稍微調整一下形式。

我會嘗試縮減文章的篇幅,一次專注於一個更小的主題論述,試著讓文章本身也符合「原子」的精神,一次一點點分享我對習慣養成的觀點與經驗。

為了讓文章更實用,我也想試著分享個人案例與可能可以踏出去的下一步,希望有機會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幫助到閱讀文章的朋友,或許可以說是「習慣養成實驗」分享吧!

...話是這麼說,但前面為了說明已經占掉太多開頭篇幅了 (笑),我們趕快開始。


為什麼想養成習慣?

我們都覺得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很重要,但通常只是嘴上說說卻難以實行,因為那不符合目前我想要的。

例如培養運動習慣很重要,卻無法下定決心堅持運動?

因為運動好累,我很懶惰不想開始,付出這麼多卻看不到體重體脂下降,還必須忌口不能吃很多好吃的美食,人生已經這麼辛苦了何必為難自己?

當目標不符合我們想要的樣子,自然不想開始與持續。

「我很想要健康的樣子啊!身材好的樣子很棒。」或許有人會這樣想。

但與此同時,當下可能更想要「舒服的自己」、「不辛苦的自己」,這也是我們想要的樣子,而且信念強過「要辛苦煎熬幾個月才看得到一點成果」的另一個樣子。

因此我們讀了習慣養成的書籍、文章,然後繼續做自己想做的行為。

冷蛋當初為什麼買下《原子習慣》一書並開始閱讀呢?因為我覺得養成習慣有助於理財。

很奇怪的想法嗎?我的想法是:有記帳的習慣可以知道自己的消費行為並調整,有定期投資的習慣能為早日財富自由打好基礎。

除此之外,要是在工作中有好習慣,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心力。

這麼一來搞不好可以早點休息,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然就是把工作做得更好,然後可能會加薪,我看過很多厲害的人都有他們的一套習慣。

很現實吧?但這是我從財富角度切入習慣養成的思考歷程,也是我的一個「為什麼」。

既然你讀了我的文章,或者對《原子習慣》有興趣,也不妨先問問自己「為什麼」你會想讀,是不是想做出什麼改變?

我認為「為什麼」的信念是《原子習慣》書中的精髓,也就是「身分認同」。

接下來讓我針對這個觀點繼續分享心得。


做自己,不要成為別人

《原子習慣》中提到「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而且是在書的前期就花了不少篇幅論述。

書中給出三個同心圓,要我們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身分認同」,三個圈圈讓我眼睛一亮。

這立刻讓我想到賽門·西奈克 (Simon Sinek) 著名的「黃金圈理論」,由內而外分別是「為什麼」、「如何做」與「做什麼」。

在還沒弄清楚「為什麼」要做之前,努力幾乎總是白費功夫的,辛苦打拚卻不知為何而戰,經常是白忙一場。

我們想到建立習慣,太常想的是「我想成為像他們那樣,為此要設定一個目標,然後堅持個 21 天直到養成習慣」這樣的內容。

但作者說,不是這樣。

在我看來,作者提供了一個反向思考的觀點,是有一個人持續透過行動「成為 (未來的) 我」。

那個人是誰呢?是現在的我,而且現在的我就是未來的那個身分。

不是為了別人,不是要成為別人,而是「做自己」,而且自己「本來就是那樣的人」,所以「自然會做出」符合身分的行為。

書中舉了一個戒菸的經典案例:當一個人說「我在戒菸」,表示他認為自己還是個「吸菸的人」,因此困難重重。

而當他改變了身分認同,他會說「我不抽菸」,因為這就是他的身分,「不抽菸的人」,自然不會想做出吸菸的行為。

現代人流行做自己,那就透過作自己習慣成自然吧!


做自己,好自在?

這樣聽起來,習慣養成似乎很簡單?就像「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一樣?

當然沒有這麼輕鬆,因為「做自己」也不是件輕鬆的事,這不代表可以隨心所欲,想怎樣就怎樣,事實上為了成為自己,反而需要付出相對的努力。

但為了成為自己而努力,我們更有可能堅持下去,即使過程辛苦也是甘之如飴,畢竟這是我們「自找的」。

我的部落格就是這樣走到今天的,冷蛋是理工科出身,寫文章不算是我的強項,尤其在大學以後沒有什麼文科考試,各種形式的文章就更少接觸了。

這樣的我可以利用下班後與假日不斷寫出新的文章,並不是我的意志力有多強,而是因為當初我就學習《原子習慣》的概念,告訴自己「我是個理財部落格作家」。

既然是作家的身分,那持續寫文章就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會花時間心力,就算寫得不好,但我就是開始寫、持續寫。

現在拿出我的上百篇文章,我可以大方告訴別人,我就是作家 (雖然沒什麼名氣),事實上也有朋友以為我的工作是金融相關產業。

如果拿武俠小說比喻,身分認同像是習慣養成的心法 (內功),而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做到」的那些步驟方法則是招數 (外式),冷蛋會在之後的文章持續分享心得。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重點只有一個,就是身分認同。

文章最後我想引述貓王的名言:「生命的價值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在你所成就的每件事情上悄悄留下痕跡。」

我們如何描述一個人?除了少數特別深刻的狀況,大家通常會說「他平常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些「平常」不是大成就,而是每一天持續的小事累積成「你的樣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怎麼樣的事。

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 —《原子習慣》


系列文章:

《原子習慣》心得 2 — 習慣是做自己的過程

《原子習慣》心得 3 — 習慣不是神話

《原子習慣》心得 4 — 孟母是習慣專家

《原子習慣》心得 5 — 只要有環境,人人都是食神

《原子習慣》心得 6 — 帕夫 A 夢快幫幫我

《原子習慣》心得 7 — 微積分的人生大道理

《原子習慣》心得 8 — 習慣始終來自於人性

《原子習慣》心得 9 — 習慣是一生的財富與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