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為什麼要「投資」?淺談通膨與貨幣風險

錢一直放著不動會變不值錢?讓我們聊聊通貨膨脹

 

從冷蛋的部落格成立以來,已經陸續分享並整理了理財路上最基本的觀念。透過記帳、儲蓄公式、分類預算理財法、風險管理這些方法,可以一步步累積自己的第一桶金。而且這些方式都不需涉及買股票之類的金融資產,光是透過現金存款就可以達成。

既然光靠著基本儲蓄方式就能讓資產變多,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冒險投資嗎?很多人來理財部落格是為了學投資,早日賺到足夠的被動收入,然後財富自由就此退休。那麼如果我的野心比較小,或是比較不敢冒險,是不是買儲蓄險或是只做定存領利息就夠了呢?

答案是「有很大機率不夠」,或是說光靠普通存款是有風險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物價通常會隨著時間上漲,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通貨膨脹」。每天面對生活的人應該都很有感,例如過去一碗滷肉飯 20 元,過了多年後可能一路漲到 30 元甚至 40 元,也就是生活必需品變貴了。


為什麼會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的成因有不同見解,常見的說法是鈔票印太多導致貨幣的價值變低,或是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不足造成市場價格變高。

人們的買賣行為用是貨幣交換物品 (或服務),當我們將市面上流通的所有物品及所有貨幣放在一起看,就會發現他們是一種交換的循環。

當物品和貨幣的循環達成穩定的時候,一切相安無事。但如果物品規模不變而貨幣增加了,就會造成物價指數上漲形成通膨;反過來說若是貨幣不變但物品增加的話,則是貨幣購買力變強。也就是說物價是由物品和貨幣的關係來決定的。

而要維持物價「穩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社會上有著太多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會影響到物價的波動。舉凡大雨或乾旱造成農作物欠收、農民搶著種感覺好賺的作物導致最後供給過剩不值錢、政府為了推動發展制定各種政策或舉債印鈔等。

為了保持物價而完全不變動貨幣及物品數量是不太可能的,也不一定符合經濟成長所需。因為只要能使物品和貨幣都等速成長,理論上大家就能變得更有錢,也有更多消費選擇,因此多印的貨幣可以被更多的產品抵銷,物價也會維持恆定,並邁向均富的境界。

這是大部份現代經濟體及資本主義追求的目標之一,但這樣的發展勢必影響到一些「腳步沒有跟上」的人,「只靠存款累積資產」就是其中一種,因為存款的購買力可能變弱。雖然有些殘酷但認知到目前的現實很重要,因此冷蛋認為正確地認識通膨是理財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寫這篇文章時適逢 Covid-19 後疫情時期,也湊上各國紛紛開始縮減量化寬鬆,大家紛紛預期會造成通貨膨脹。我想許多人應該都或多或少感受到「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威力,只靠著存款利息的一大風險就是「資產漲幅追不上物價漲幅」,到了想退休時才驚覺許多東西「買不起」的窘境。


注意貨幣風險

經過上面的解釋,大家應該能理解貨幣跟物品的關係。我們脫離了古早以物易物的時代,在現代社會,貨幣就是我們購買力的基本單位,我們的現金及存款又是以法定貨幣為基準的附加產物,本身只是個數字而不具真正價值。

但我們也了解了貨幣的購買力是會波動的,輕微的狀況是上文提及的基本通膨,但還有更嚴重的可能。如果因為國家政局不穩定、政策錯誤甚至戰爭、災難,法定貨幣將會不被信任而失控大幅貶值,也就是所謂的「惡性通膨」。例如過去幾百億辛巴威幣只能買一顆雞蛋,而台灣早期也經歷過 40000 元舊台幣兌換 1 元新台幣的歷史。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了解了光是存款的風險了,未來必須面對貨幣購買力的波動或大幅下降,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要學習「投資」了,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因為更基本的風險管理。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對個人來說第一件事就是正確意識到通膨及貨幣風險,並定期注意國家和全球的物價指數。在個人資產增加或是加薪的時候對比一下物價,才能知道資產是不是真的有上升,或至少跟物價漲幅一致。

再來是開始認識貨幣之外的資產種類,例如股票、債券、黃金等,要特別注意不同資產的特性,並不是所有資產都能對抗通膨。例如債券、儲蓄險或終身保險,如果是固定配息那麼一樣是不能抗通膨的。很多人買黃金是為了保值,但也必須注意黃金本身是沒有「利息」的,它只能避免貨幣風險,卻不會隨物價上漲而增加,畢竟交易還是得看物品的稀缺性,在沙漠中再多的黃金也換不到一杯水。

另外是不要太害怕通貨膨脹。聽起來跟前面似乎有點矛盾?冷蛋要提醒的是一般通膨不像新聞裡報導的這麼誇張,只要你對它有正確的認識。

金融業者也都會利用「通膨會吃掉你我的錢」當做吸引你買金融產品的手段,前提雖然正確,但事實上他們常常沒說的是「他們賣的產品也會」,小心不要為了賺錢就拿通膨當藉口,反而掉進了更大的賠錢陷阱。

最後提醒大家基本儲蓄存款仍是必要的,這仍然是風險最小穩定資產的來源,因此我們一路走來的基本功並沒有白費,未來的投資也必須建立在穩定的基礎上,別忘了定期回顧這些方法,才不會為了投資而賠上更基本的資產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