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認真完成了一個挑戰?給自己一點小獎勵吧!這樣下次會更願意努力。 |
寫了這麼多篇《原子習慣》的心得,一直體會到的一件事情是,作者很清楚「為什麼」在嘗試塑造習慣的時候會有各式各樣的阻力與助力。
這些在過去只能憑感覺摸索,憑意志力突破,但現在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科學研究及證據,作者提出的概念及技巧都是有所本的,也因此實際執行起來會有效。
之前的文章已經討論完「習慣迴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的前面三項,只剩最後一項「獎賞」了,這是個理論簡單卻又無比重要的步驟。
這篇文章就讓冷蛋分享整個行為改變系統的最後一哩路。
知其所以然
行為改變的前三法則,幫助我們更容易開始,從只是想想到實際踏出步伐。
不管這一步有多大,也許一時興起靠著衝勁完成了一次行動,或是好不容易讓自己願意踏出一小步,利用上一篇文章說的「兩分鐘法則」做出了微不足道的行為。
至少我們完成一次的行動了。
而習慣迴路的最後一項「獎賞」,就是完成行動後接收到的回饋。
說來實在有夠簡單,光看「獎賞」二字大家也都懂,而且應該每個人都實際應用過:「我今天做了某某事情好辛苦,我要獎勵自己一下,買個想要的物品或吃頓大餐。」
這種犒賞自己的「習慣」相信大家都很習慣了。
我們天生就知道,要讓自己願意再次努力,就必須適時給自己獎賞,因為會讓人快樂的事就會想再做一次,要是行動後只有痛苦則會讓人不願意再次嘗試。
書中的第四項行為改變法則就是「讓獎賞令人滿足」,上篇文章冷蛋討論第三法則,說習慣來自於「惰性」,因此「兩分鐘法則」如此強大,這篇想必更好理解為何標題是「習慣始終來自人性」了。
但有個細節,則是《原子習慣》特別指出的重點:「我們追求的是立即的滿足。」
大家都知道長期好習慣的重要性,不管是健康飲食、運動、理財、甚至睡覺,偏偏這些好習慣沒有辦法讓人「立刻」感受到好處 (或許睡一覺可以,會感受到神清氣爽)。
健康飲食看不到差在哪,垃圾食物吃下去卻很爽;運動一小時,累得要死卻完全沒有瘦;理財什麼的,有夠無聊也沒有立刻變富有,不如把錢變成喜歡的樣子。
問題就在於,太多我們想要養成的好習慣,在短期內得不到讓人足夠滿意的回饋,也難怪我們寧願當下就過得快樂一點了。這也是人性,壞習慣始終來自於人性。
因此「讓獎賞令人滿足」的訣竅在於要盡力讓好習慣獲得更立即、能壓過壞習慣的滿足。
設計合適的獎賞,並動態調整
作者提到所謂「立即的獎賞」是在一項行為的「結尾」必須讓人感到滿意。不是在開頭,也不是在過程中邊做行為邊獎勵。
這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在《數據、真相與人生》書中作者提到了一些針對「快樂」的研究,發現人類其實有許多認知偏誤,會造成記憶的扭曲。
即使當下很快樂或很痛苦,但在事後回憶時,卻無法分辨「過程時間」,人們只記得經驗好壞,但忘了是一瞬間或是長時間的感受,痛苦一小時或五分鐘的記憶都是「痛苦」,沒什麼差別。
而且除了最快樂或痛苦的「峰值」會讓人印象深刻以外,「最後」的狀態也會佔有很高的比重。結尾快樂,事後回想起來就容易覺得快樂,這被稱為「峰終法則」,是人在回想一件事時常有的現象。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辦法在完成一項行為時,讓自己獲得足夠滿意的獎賞,未來回想時就會覺得「做那件事其實還滿快樂的 (即使過程有過辛勞,卻被淡化遺忘了),我願意再做一次。」這樣就成功了!
那麼要給什麼獎賞呢?這就看個人的喜好了,書中有給了一些建議,例如讓利用追蹤讓行為可視化、設計某種集點方案、或者直接給自己一個喜歡的獎勵作為強化習慣的方法。
不過作者也提到這些設計需要注意的細節,尤其是獎勵不該跟身分認同牴觸,也不要只為了追求某些數據獎賞而本末倒置。
另外,有紅蘿蔔就有棍子,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利用不想付出某些令人痛苦的代價,讓自己更願意持續習慣。例如向他人承諾或訂定契約,讓自己必須負責,不然就得承受違約的後果。
還有一件事,是獎賞或懲罰必須動態調整,這是由於當習慣逐漸上手時,我們的感受會開始改變,外在的獎懲動機可能會被內在動機取代。
另一方面,我們對獎懲也會習慣,必須適時調整,讓自己不要只為了獎賞或害怕懲罰才被動地行動,才能讓習慣真的成為我們的樣貌。
我的實踐分析
分享了書中理論,接著又到了解剖冷蛋的環節,一樣拿我寫部落格的習慣來分析。
一開始其實很單純,寫文章畢竟不是我的專長及本業,雖然有想分享的內容、想傳達的理念,但要定期寫出一篇篇上千字的文章還是不容易,這些時間好想拿去休閒。
既然如此,就拿休閒娛樂當作獎勵吧!冷蛋喜歡玩遊戲,因此告訴自己寫完一篇文章就能打個電動,這是很標準的綁定獎賞強化習慣的老套路。
不過就算沒有寫文章也沒有限制啊!把寫文章的時間拿來玩,不是可以玩更久嗎?
所以我搭配了前面幾篇文章的行為改變法則,讓自己願意開始寫文章,就算只有一小段也好,然後從寫完一整篇後大玩一場,變成了每寫完一小段就可以休閒一下的形式。
這樣效果比之前更好,因為同時用上了好幾招,寫個大綱、一次推進一小段輕鬆不少,也可以利用短暫精華的專注力讓文章品質提升,然後常常可以玩,好像就更想這樣做了。
接著部落格來文章數量到了 10 篇、20 篇,為了紀念里程碑也讓自己吃個喜歡的餐,未必是吃大餐,可能是比平常好一點點,給自己小確幸。
另外每隔幾篇文章,也會寫一點不同形式的輕鬆內容。
不管是用幽默的方式做投資理財類比,或者將嚴肅的理財文寫成小說,還是乾脆就寫一篇遊戲心得,總之是讓自己寫爽的,文章內容本身就是獎勵。
隨著寫文章頻率固定,數量也慢慢上軌道之後,除了自己給的外在獎勵之外,開始會有完成文章的成就感,以及分享後被朋友肯定的滿足感等。
另外在之前的文章冷蛋提到自己的百篇計畫表,這就提供了書中所說的「視覺化追蹤」。每寫完一篇文章,就記錄在百篇計畫表上,每次經過冰箱都會看到越來越多篇的累積證據。
到了這個地步,就更不想半途而廢。
其實在寫前 100 篇文章的第一年,中間還是曾經卡關過,尤其是在進度已經達到七八成的時候,有過一陣子的撞牆期。
但是我真的不想就這樣中斷好不容易花了超過半年累積的紀錄,因此很努力地嘗試用各種方式調整自己的狀態,在進度又被死線追上時,總是有辦法再生出一篇內容。
尤其是我都已經公開分享了,也說好自己是部落格作家 (身分認同),我可不想破壞自己的承諾及身分。
於是,第四項行為改變法則與前三項通力合作,讓我維持了寫作的習慣直到現在。
意志力要用在最關鍵的時刻
到這裡為止,冷蛋已經寫了好多篇文章,終於分享完《原子習慣》的整套系統。
這樣的系統可以有效地幫我們開始並維持一項習慣,或者改變某個習慣,例如戒掉壞習慣。
有了這些,我們就能自然而然形成習慣,不必靠意志力堅持了。
...當然是不可能的,在執行面上終究是會碰上自己的惰性。
但是有了這套系統,可以讓我們盡量不需要動用到有限的意志力,只有在最最重要的時候才使出絕招。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關鍵:「不要連續中斷習慣」或說「不要錯過兩次」。
在執行面上,我認為這時候「兩分鐘法則」與「夠力的獎賞或懲罰」相當有用。
因為兩分鐘法則,我只需要一點點意志力就能開始,讓自己的紀錄不中斷,寫一小段文字也是寫作。
然後搭配做一點點事情以後的獎賞,就讓我至少可以維持最基本的行動,我也仍然是個作家,不會想說都中斷這麼久,已經失敗了。
書中說「進健身房五分鐘也許不會幫你改善體能,卻可以強化你的身分認同。」
而這套系統搭配最少量卻在關鍵時刻使用的意志力,就能讓人成就一項習慣。
你不知道在狀態不佳的一天繼續執行你的習慣,有多大的價值。—《原子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