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官方 Q 版圖好 Q!看起來是個符合冷蛋形狀的設計 (笑) |
(註:本文發佈時台灣尚未正式定名《蒼鷺與少年》,故採用日文直譯原名)
近期一部受眾人注目的電影在日本上映了,那是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老師的最新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大家對宮崎駿的作品都不陌生,但這次最特別的是,上映前除了一張海報以外,完全 0 宣傳,這幾天剛好同事間聊到,有一位同事驚訝地表示「什麼?居然是宮崎駿的新作品嗎?」
看來這次是夠「低調」了,或是說「神秘」,大家幾乎都不知道吉卜力工作室這次葫蘆裡賣什麼藥,但反而更想進電影院一探究竟。
這篇文章就分享我的「未觀影」心得。
都還沒看、也不知道是怎樣的內容,能有什麼心得?當然可以,而且確定不會暴雷,大家可以安心閱讀了。(笑)
口碑的力量
冷蛋一樣是從社群媒體中知道《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消息,同樣只有一張海報,以及大家說這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最新作。
就這樣,沒有更多消息了,新聞都說這部片沒有任何宣傳。
既然如此,為什麼消息會一路傳到大家都知道呢?當然新聞介紹有其功效,但真正讓消息快速擴散的是網路,為什麼大家看到這個消息會主動分享議論呢?
當然是因為這是宮崎駿老師的新作!
即使沒有花錢打廣告、沒有任何宣傳動作,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大宣傳了,人們還會心甘情願地主動幫忙宣傳。
但如果今天是冷蛋做了一部作品一樣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然後貼出一張海報搞神秘,會有什麼事發生?
什麼都不會發生,我不宣傳根本沒有人會知道,就算我有辦法砸錢買廣告,也不會有人花心力看我的作品,頂多是少數認識我的朋友會捧場一下。
搞神秘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是吉卜力、是宮崎駿在搞神秘。
因此我的第一個心得,是看到一個人、一件事的成功,並不是照著模仿就有用,我們需要更近一步思考背後的整個脈絡,從中取出可能適合自己的精神,然後融入自己的行動中。
例如這篇文章,如果有人是對我「未觀影」卻寫心得感到好奇,讀到我正寫下的這行文字,那或許算是我的一點點小成功吧?
深刻的質問
冷蛋撰稿時日本剛上映不久,台灣則是還沒,因此我連一點跟劇情相關的消息都不知道,當然就算有人分享了內容我也會避開避免被暴雷。
所以我唯一的線索就是電影名稱和海報了,而且海報上也幾乎猜不到什麼內容。
不過這已經很夠讓人胡思亂想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質問,尤其在沒有宣傳預告的情況下,完全不知道內容要演什麼,反而讓人少了些先入為主的概念,能發揮更多想像力。
當然,因為是宮崎駿,我們的想像或許會是那個熟悉的作畫風格與音樂,不過故事呢?
我刻意先不找資料,此時我的想像是,這可能有點像宮崎駿老師一輩子用動畫傳達他的人生故事,然後用最後一部電影 (雖然每部都說是最後一部啦) 當作退休時自傳的結尾。
接著他對著我們說:「這是我的人生,呈現在你們面前。那你呢?你又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於是我投射在自己身上: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以前,我沒仔細想過。書念得還不差,應該可以找個過得去的工作,然後多賺點錢,想辦法不要太晚退休,接著就可以好好享樂,大概就這樣吧?
因為想賺錢,這幾年開始持續閱讀、投資理財,然後開始寫部落格、發展更多新技能,也才更認識自己一點。
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不是只有每天埋頭工作賺錢,希望有一天發大財「脫離苦海」,不是這樣「苦盡甘來」的順序;也不是放棄思考未來,只把錢花在現在的享樂,不是這種「不顧後果」的人生。
是先想自己要怎樣的人生,然後以終為始設計目標,朝著想要的方向慢慢前進、不斷累積,而在前進的路途中,這些過程也是我的人生。現在和未來都是人生,都很重要。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個標題,正是我覺得應該常常提醒自己的問題,如同《原子習慣》書中提到的「身分認同」,如同「黃金圈理論」的重點:在做些什麼行動之前,先問「為什麼」。
進一步的認識
上面的心得是在只看到電影名稱,沒有其他情報的狀態下做出的思考,但我也跟一般人一樣被 0 宣傳的神秘感誘發了好奇心。
於是我上網查了一點基本資訊,想知道這次電影製作、取名與刻意不宣傳背後的一些「為什麼」。當然,刻意避開了跟劇情相關的部份。
接下來分享一些我看到 (與劇情無關) 的資訊,以及進一步認識這部電影的未觀影心得。
首先仍然是跟名稱有關。原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部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同名小說,但電影劇情內容是原創的。
那麼,背後一定有什麼原因對吧?我不禁這麼想。
果然,繼續找資料後發現兩件事:首先這是一本影響宮崎駿老師一生的著作,曾經閱讀過無數次。
另外根據製作人鈴木敏夫的說法,這部作品是宮崎駿為了他的孫子做的,他想留給孫子一部電影。
這樣我似乎能理解,宮崎駿老師小時候被一部作品影響了一生,於是有了今天的他,現在輪到老師透過這部作品,想要傳達他的經驗與思想給後輩。
冷蛋開始撰寫部落格也有類似的心情,因為因緣際會,我學習到了自己覺得受用的理財觀念,於是想傳達給更多人。
雖然我不是什麼大師級人物,就只是一邊寫文章一邊學習的普通人,但我也想透過媒介記錄並分享自己的想法。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乍聽起來是很說教式的正向思考內容,但我也是從小看吉卜力工作室動畫長大的。靈感是影響宮崎駿老師一生的作品,而劇情可能是老師一生精華思想融合的原創內容,我會想要去聽聽老師的說教。
持續探索,成為自己
查資料時看到日本剛上映不久的票房表現,看來這次的策略相當成功,在首週的部份紀錄甚至超越疫情期間大紅的《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也超越《神隱少女》、《風起》同期紀錄。
製作人曾表示這次的 0 宣傳是吉卜力刻意做不同的嘗試,在我看來的確是印證了前面的想法:宮崎駿大師搞神秘,效果超好!(笑)
不過繼續閱讀資料卻發現,電影本身在日本獲得的評價是兩極化的。
獲得這樣的資訊時,我的感受是:宮崎駿老師想「做自己」。
過去幾次吉卜力有新電影,大家都在想這次「又是」最後一部,老師「又要」退休啦,當作是茶餘飯後的詼諧話。
而製片人鈴木敏夫曾經表示宮崎駿老師在這次製作的態度是:「我在退休,我是邊退休邊做的。」
我認為,這樣的心境表示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想必是挺讓人羨慕的,很多人出社會不想上班,只想早早退休,但這句話似乎給了我們一些線索:或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上班就沒有那麼令人討厭?甚至想要一直做下去。
當然還是有所不同,同樣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邊退休邊做」表示不用為了討生活而做出過多妥協?
但反過來說,可能只是比例的問題,或許這表示只要找到真正有熱情的事,或是能透過設計自己在工作中的目標,即使在上班,我們也能有做自己的空間。
閱讀資料中,還有兩件事讓我有同樣的想法。
一個是製作人表示,《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製作流程並沒有規定最後期限。
另一件事則是在電影初次試映結束後,宮崎駿表示:「可能是因為我自己也不太理解,所以才會感到困惑。」
我想,老師可能即使到現在仍在一邊創作一邊思考、探索自我?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除了是他留給孫子、同時分享給世界的作品以外,也是他仍然在問自己的問題。
那麼,文章最後,我也想再次問問自己,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等電影上映後,我應該會找機會去觀看,聽聽宮崎駿爺爺的說教,然後再找出一個當下認為適合的答案。
那時大概又會有一篇心得分享,我也期待看到不同朋友們的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