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投資沒注意這件事,可能要晚五年退休!(續)

 

如果你讓人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你的獲利,你會鼻酸,你會流淚。

投資時要想辦法衡量風險,獲取合理報酬,除此之外還必須注意控制投資成本。

前一篇文章冷蛋介紹了「手續費」與「佣金」的差別,也從最單純的買賣股票投資成本開始討論,發現頻繁進出場的成本相當驚人,會吃掉好不容易賺取到的報酬,甚至還倒虧。

但是一般想到投資股票不就是進進出出,像少林足球中三師兄說的「一秒鐘幾十萬上下」嗎?有辦法壓低成本?

這篇文章我們繼續討論投資成本的基礎,也跟大家分享如果想要早點退休,還需要注意些什麼。


成本能壓到多低?

上一篇文章為了說明頻繁交易會帶來高成本,我們舉了每個月進出市場一次、一年進出 12 次的例子,光是這樣就必須付出 5% 以上的手續費加上稅金,更頻繁進出還會進一步讓成本高漲。

現在讓我們反過來看看另一種策略「買進並持有」,這是一種實際上可行的策略,意思是買進投資商品之後就長期放著,直到實際需要花用以前都不賣出。

聽起來是個極端的做法,這邊不討論這種方法的細節,也先不做其他評論,只單純看這麼做的投資成本,將來冷蛋會再另外介紹這種投資方式。

前面說過買進股票有手續費,為了投資當然也不得不買進,但如果「買進並長期持有」,那麼直到賣出之前都不需要付賣出手續費及證交稅。

因為長期持有不賣出,所以繼續買進股票的錢就不會是同一筆資金,這種方法最常搭配的就是定期定額投資策略。既然資金不是同一筆,當然每一筆錢都只會計算一次 0.1425% 的買進手續費,不會以複利計算。

也就是說使用「買進並持有」策略,在券商常態五折手續費的狀況下,長期投資成本只有大約 0.07%!(當然,細節是每筆買入價格不同)

這應該是盡量壓低買賣成本到極致的方式了!當然到這裡一定很多人會問「不賣怎麼賺錢」,但是如果理解股票的獲利本質就會有個大致的概念:即使不賣股票,資產價值也有機會持續成長。

這裡不是直接推薦大家使用這個方法,因為買進並持有也有其限制。舉例來說如果買進的股票會發放股利 (現金),那麼股利的部份是需要課所得稅的 (不管是頻繁買賣或長期持有都要付)。

近年來流行「存股」、買「高股息」標的領取股利,就是買進並持有策略的其中一兩種應用,但這些作法都有其限制甚至是賠錢的風險。

在使用任何投資方法前應該先理解其本質及可能的缺點,因此這篇文章並沒有要推薦大家用哪種策略,之後會另外做分析。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投資股票的成本有可能在這樣的策略下壓到最低,當未來真的需要提領資金時也只賣出一次,這時才會計算唯一一次的賣出手續費及稅金。


誰需要在意投資成本?

投資人在市場上或許會聽到許多不一樣的說法,讓人半信半疑。

有些告訴大家「只要報酬高,成本不重要」;也有人說「小資族眼光要放遠,不要太計較成本,反正資金不多成本也沒多少」;或者說「要記得停利,獲利了結入袋為安」、「要懂得停損,避免傷害擴大」。

我們就先不針對每一種說法做回應,畢竟有時候在不同環境及狀況下,乍聽都似乎有點道理,尤其拿「過去」來舉例說明時通常都很準,雖然投資需要看的是未知的「未來」。

但每次聽到各種建議時都要先注意思考一件事,就是「這種建議或策略是不是會增加頻繁交易的行為」。

例如拿上面的說法來檢視,就會發現這些說法似乎都鼓勵「不顧成本」或是必須增加「交易次數」,即使乍看之下每句話是為了我們好。

但我們已經討論過了,光是每月進出一兩次,每年就會吃掉 5% 甚至更高的成本,加上我們的投資功力應該不會比股神厲害的常識,就可以合理得到「這些行為幾乎確定讓人花大量心力拿到低報酬」的推論。

小資族不需要在意成本嗎?事實上許多小資族由於資金有限,只能購買零股,而買賣零股的交易手續費更容易碰到最低限制,例如「每次交易最低手續費 20 元」。

也就是說,買賣價格的 0.1425% 不到 20 元的話,就必須付出更高比例的成本。

至於已經累積一定資產的朋友,由於進出場的本金數字較大,那號稱「手續費」實為「佣金」的按比例收費方式造成的影響當然也不可忽略。

因此不管是剛開始投資的小資族新手,還是累積一定資產的中產階級,成本都很重要。


你的成本,別人的獲利

讓我們再進一步思考,通常給我們上面那些買賣建議的人是誰?或許是投資顧問、理財專員、媒體廣告、大師達人?

別忘了我們的手續費是付給誰的,沒錯,是券商。

如果我們買賣各一次,就是付兩次成本給券商,買賣 10 次就是付 20 次手續費。

換個身分思考吧!如果今天我是券商的股東、老闆、高階主管,我會希望顧客付一次錢給我還是付 100 次呢?

如果我掛著理財專員的頭銜,要推銷公司的產品才有績效獎金,才能出國旅遊,不然考績可能降低甚至失去工作,那面對客戶時我會怎麼做?

這就是所謂的「利益衝突」,冷蛋並不是說所有券商都是黑心嗜血的,但是他們也是人,跟我們一樣渴望賺錢養家、加薪升官。

面對一個明顯有矛盾的制度時,為了在大環境下求生存,許多人未必能夠「顧客至上」,真心推薦能幫投資人省成本的投資法。

投資不管成本,就是放棄自己的獲利,交給別人花用。即使能達到 15% 報酬,只要扣掉 5% 成本,就等於被吃掉三分之一,也就是 33% 的總報酬!何況 15% 報酬通常只是夢想,而不是現實。

省下成本,就是拿回屬於自己的獲利。


更多容易被忽略的成本

我們討論完最基本的投資成本了,買賣股票、領取股利需要付出的成本兩三項,但採用不同的投資方式,要付出的成本也可以天差地遠。

尤其可以看到,同一筆資金在頻繁交易時付出的成本是每次疊加上去,以複利計算的,長期可以是非常可觀的一筆錢。

想要早點退休嗎?冷蛋之前的文章討論過退休金的估計,裡面提到了三大要素:報酬率、投入資金、時間。

如果因為投資成本導致報酬率降低,那麼想要退休就必須拉高投入資金,或是花費更多時間才能達成,不然退休後所能用的錢會少很多。

這也呼應了冷蛋標題殺人的「晚五年退休」不只是說說而已!每年被扣掉 5% 甚至 10% 以上的報酬率,長期獲利就會少別人一大截,「晚五年」還只是幸運的。

很多人可能在股海打滾多年,覺得有時候賺有時候賠,用盡方法殺進殺出卻始終報酬普通,卻沒有發現原因是自己的投資策略注定會付出高成本,剩下的獲利自然輸人一截、甚至長期還可能反而越做賠越多。

事實上股票的投資成本還只是最容易計算的,如果投資時購買的是基金、ETF 或其他金融商品,要注意的成本就更多了,這部份冷蛋接下來的文章也會繼續討論。

而且除了「金錢」以外,還有更多投資時的成本,例如努力研究股票的時間成本、患得患失的心理成本、看夜盤睡不好的健康成本、上班分心的事業發展成本、同樣資金可以用其他方式投資或買其他商品的機會成本...

這些都是投資時很重要的部份,雖然不一定大家都能立刻理解同意,但有了一些經歷後可能會發現這影響的可不只是五年十年,觀念錯誤造成的後果有時甚至用錢也難以買回 (而且還未必賺得到大錢)。

這次的文章冷蛋先討論了最廣與最簡單的投資成本觀念,之後的文章會繼續分享其他部份,歡迎繼續追蹤我的部落格喔!


相關閱讀:

投資沒注意這件事,可能要晚五年退休!

投資時必須面對的詛咒

投資時必須面對的詛咒 (續)

冷蛋教你輕鬆讓投資詛咒現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