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限的金錢該買什麼更值得?這篇文章帶大家思考! |
買東西也有大學問!改變自身消費習慣,財務狀況將會有很大的不同,歡迎來到思考如何花錢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前兩篇文章冷蛋談到了現金流、資產及負債的概念,讓我們開始從新的角度思考如何衡量及調整自身財務,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花錢習慣不太可能一夕改變,而且為了調整花費,在買東西的時候勢必得做出取捨,到底該選擇把有限的預算拿去買什麼呢?
每個人對買東西的想法都有所不同,同樣的一件物品對不同人的價值也可以天差地遠,有沒有什麼比較通用的法則,能幫助我們用一樣的錢買到更棒的東西呢?
這篇文章我們繼續討論花錢的藝術,文章開始囉!
金錢的用途
在討論買什麼比較好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金錢到底可以買到什麼吧!畢竟要先知道有什麼選擇才能比較,也更有機會買到更好的東西。
冷蛋之前看過一個我很喜歡的分類法,將金錢的用途大致分為三類:
首先,金錢可以買到東西,大家都知道。
除了真實存在的物品,廣義的買「東西」應該也包括購買服務,這大家當然也都不陌生,我們的服務業可是出了名的發達,到餐廳內用常常還需要付服務費。
再來是第二大類,金錢可以買到體驗、經驗、專業等非物質的存在。
例如去旅行、參加活動、看書、上課等等,這些有時候也以服務的形式表現,但跟上面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你所獲得的結果會以某種形式留存下來。
例如旅行帶來回憶、參加活動會帶來經驗,看書上課學習能增廣見聞、獲得知識,你的確也買到了某種「東西」。
還有另外一類:時間就是金錢,而寸金有時候還真的能買到寸光陰。
其實購買「時間」常常也是以某種服務的形式表現出來,不過換到的不是其他留存的東西。
例如搭計程車快速移動、請人幫忙打掃等等,明明自己可能也會做,但交給別人處理則能讓自己的時間做別的利用。
或是購買別人的專業也能換到時間,像是請人修家電、看醫生等等。我們總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自己學個幾年,然後說我會處理這個問題了,這時花錢購買專業,買到別人的經驗、也省下自己的時間。
其實看完這樣的分類方式以後,會發現並沒有分得很「精確」,因為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許多性質是共通的,也能互相交換。(但許多人平常消費可能只在意第一大類)
例如買了某些設計良好的實體物品,能夠幫助自己輕易使用、省時省力,這也是因為背後的設計牽扯到別人的專業及經驗。
而我們也從這樣的思考中發現一件事:金錢的本質是「交換」,在買東西的時候從「交換」的角度來思考,常常能有不一樣的想法,有機會更清楚應該買什麼。
接下來冷蛋會繼續提供幾種不同的角度,讓大家思考如何花錢。
拿出你的真實之劍
知道錢可以買什麼以後,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自己都花錢買了些什麼。
試著盡量回想曾經買過的東西,也可以從現在開始持續記錄一陣子,不一定要鉅細靡遺但記得記下重點花費,之後就能大致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
好了,是時候拿出我們出來冒險前準備的真實之劍了,根據 80-20 法則,你很可能會發現帶來最多快樂、滿足效用的花費通常是所有消費中的少數幾樣。
這少數幾樣東西是什麼呢?為什麼買了會讓你覺得很滿足或很值得?他們對自己來說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或許其中存在什麼共通的特性。要是幫這些消費做分類,是屬於上面提到的哪一種?反過來想那些占多數卻「普通」的消費又是屬於哪一類?
如果嘗試列出自己都買了些什麼,卻幾乎想不太起來的話,其實可能也表示那些想不起來的東西沒有這麼重要。即使曾經帶來瞬間的滿足,但也沒有強烈到能讓你印象深刻,或是現在想到還會覺得很值得。
當然並不是所有想不起來的東西都不值得花錢購買,有些可能是生活必要的花費,或是真的曾經讓自己很心動。但我們會發現即使都讓自己心動過,這些消費的內容比較起來還是很有機會分出更喜歡的那些。
透過 80-20 法則的角度,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的消費偏好,這時候就有機會調整消費模式,讓一樣的錢買到自己可能更喜歡的那些結果。
但也別忘了要先保持生活必要的各類支出預算,才不會一股腦兒的想買得更好卻本末倒置了。
另一方面也不要凡事都只求最好、CP 值最高,留下一點錢讓自己做「普通」的消費,偶爾嘗試踩踩地雷,搞不好有機會挖到新的寶物,現在很喜歡的事物以前也是這樣來的,重點是限制及減少這樣的消費不要占掉太多資源。
問自己更多問題
上一段透過 80-20 的法則,我們開始問自己「買了什麼」,以及「為什麼」這些東西很棒。
這是個好的出發點,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問自己更多問題,追溯到更本質的消費理由。
每次消費時,問問自己「為什麼想買」、能帶來「什麼」,會有一些很有趣的發現,商人行銷也是靠這些手法。
例如逛街時看到店裡的商品就好想買,在實際買下去之前問自己為什麼想買呢?或許因為很可愛、很漂亮、感覺很實用、特價很便宜、看起來很新奇、味道很香想吃、天氣很熱想喝一杯...
接下來就可以進一步思考買下去可以帶來什麼,一般來說大概答案會是開心、滿足的感覺,滿足購買慾、佔有慾、虛榮心、撿到便宜的感受、好奇心、口腹之慾、自信心、求知慾...
再來還可以問自己這樣的感覺有多棒,是真的很想要還是一時衝動,也許在當下都會認為是真的想要,但假設過了一週以後呢?很多理財專家也會建議先給自己一段緩衝時間,例如一週後還是很想要再考慮下手。
還可以問問這種快樂可以持續多久?是短暫的滿足之後就快速淡忘,還是有機會持續、頻繁地讓自己因為這項消費感到滿足?
也可以反過來問自己如果放棄了會不會後悔,也許省下來的錢可以交換到其他更棒的東西也說不定,如果已經透過上方 80-20 法則分析過,可能就會更清楚那些東西是什麼。
其實透過許多問題來促進自己思考,仔細想過以後就會發現一項事實:不管我們花錢買的是實體物品或是非實體的存在,背後幾乎都有更抽象的動機及收穫。
這些背後的存在其實上面也都提過了,包括獲得滿足、開心的情緒、獲得珍貴的體驗、獲得自由的時間等。
並不是每次花錢都要問自己一大堆問題,持續花腦力思考也是會累的,不過想起來的時候偶爾問自己花錢的動機及收穫,可以更認識自己的消費習慣。
當養成習慣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我們就更容易發現有限的錢拿去買什麼可能更值得。
從時間的角度來衡量花費
最後再提供一個很有用的思考方式——從時間的角度衡量。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買了東西之後後悔的經驗,但也可能有買了一陣子以後持續使用,覺得當時的購買決定真是明智。
如同購買資產或負債的概念,要是買了能持續帶來正面效果,那或許就更值得把錢花在這些東西上頭。
例如每天都要使用的椅子、床墊、貼身衣物等,買好一點的雖然可能比較花錢,但長期對健康也比較好,挑好食材吃得健康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就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衡量,因為自己長時間頻繁地使用,表示真的有需求,那把多一點的錢拿來「投資」在這上頭通常是明智的。
這種消費方式長期通常也能省下更多補救式的消費,例如健康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等到生病的時候花在醫療上的費用可能非常驚人,而且還買不回健康。
再拿較為抽象的事情舉例:如果在合理的預算內花錢去旅行、體驗活動,以後每次看到照片或是回想的時候,不管是曾經的快樂體驗、特殊時刻、甚至有不開心的事,都能持續在未來成為人生中的深刻回憶。
這種花一次錢可以買到人生中獨一無二經驗的消費方式,相信會比許多購買實體物品一陣子後被遺忘更加值得,尤其是跟家人朋友一起經歷的回憶是一生無可取代的。
另外在需要的時候花錢買書或參加課程,都有機會用少少的金錢換到別人長期的專業及人生經驗,有些方式甚至是不太需要花錢的 (例如去圖書館、參加線上免費課程)。
花錢學習就是投資自己,吸收到的內容會讓自身成長,一次花費一輩子受用,帶來更寬廣的未來,這很可能是最划算的其中一種消費。
時間真的是很珍貴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會讓人有更多體會,當然文章開頭冷蛋也提到了金錢有時可以購買時間。
現在有些服務能幫自己省下更多時間,例如花一點錢訂閱說書服務,可以在短期間吸收更多別人幫自己整理好的精華。(但這不能取代自己看書,不妨當作一種篩選輔助,在讓自己快速拓展視野的同時,也可以針對特定主題實際買書來進一步鑽研)
文章要結束了,今天的主題沒有怎麼做一定對的解答,但透過這些不同的角度,應該能讓大家察覺對自己真正重要,值得花錢交換的東西是什麼。這是我學習到的經驗及一些自己的想法觀點,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