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這東西賺不賺?有錢人這樣想!

 

大家玩過電腦版大富翁嗎?購買能讓自己賺更多錢的卡片道具是很重要的!

想讓自己的財富增加,我們必須懂得檢視自身財務,衡量有哪些地方是可以保持的,哪些部份可能必須調整。

金錢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持續不斷地收入及支出,就像水流一樣,長時間的微小花費累積起來也很可觀。

為了客觀地衡量花費,冷蛋在上一篇文章簡介了「現金流」的概念,現金流就是指「持續性的收入或支出」。

持續性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這個月省下 1000 元沒什麼,但要是每個月都能省下 1000 元的花費,累積兩年就能買一支高階手機!

但是身為小資族平日生活實在苦悶,不想放棄小確幸怎麼辦?

想讓存下來的錢變多,可能的方法不外乎開源及節流,不想放棄支出?那也可以嘗試在本業努力加薪,或是兼職賺外快,每個月多賺 1000 元也能達到相同 (其實是更多收入) 的成果。

別忘了再怎麼省終究有其極限,也不該過度節省本末倒置,嘗試開源或許是個不錯的策略。

而今天的文章我們就要從現金流的概念進一步討論,用聰明的買法幫助我們開源節流。


現金流有正與負

上一篇我們主要聚焦在支出的部份,但現金流的定義包括了收入及支出,流向不同就代表現金流有正的、也有負的。

什麼是正的現金流呢?就是錢會流向自己,簡單來說就是指收入啦!一般人想到的第一直覺就是工作收入、兼職收入,但其實還有更多。

例如將錢拿去投資產生的被動收入,像是存定存、買債券、配發股息的股票或基金等都會產出一些收益。(但千萬別忘了有些收益是表面上的,投資一定有風險,可能賺了股息卻賠掉本金,得不償失)

如果有能力買房出租,那租金也是正的現金流。

在財務上能夠帶來正現金流的,我們一般將他稱作「資產」(assets)。

那什麼又是負的現金流呢?想當然耳就是支出,也就是錢會流出去的部份。

舉凡平日生活中必須及額外的支出都算在內:房貸房租、水電瓦斯、食衣住行、稅金保險...當然也包括上一篇提到的小確幸、大確幸消費。

但還有更多可能沒有立刻想到的:例如車貸、學貸、信貸、卡債利息...還有錯誤的投資、持續性的衝動消費、生病醫療等等。

容易被忽略的隱形支出,在帳單出現之前或許常被遺忘,甚至有些人收到帳單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支出的必要性及對財務的影響,當然也可能拒絕面對現實。

而這些會在財務上造成負現金流、把錢拿出口袋的部份就被稱為「負債」(liabilities)。


買東西不是買完就算了

生活上許多可以拿來交易的事物,似乎花完錢以後就銀貨兩訖,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但其實有更多東西是會在錢花下去以後持續作用、造成長久甚至龐大的後續影響。

我們一樣用現金流的觀念來想,先來看有些東西買了之後是可以創造正現金流的!讓冷蛋舉幾個例子比較好懂。

有些人有錢買了房子,在可以負擔房貸的狀況下,還將其租出去收房租。

或許小資族無法買房收租,但很多人可能為了工作而買電腦、為了當司機賺錢而買車,這些東西是自己工作時的必需品,是生財工具。

在工作時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專業,進而贏得他人的信任、接到更多生意、談判更順利,或許我們會考慮花多一點錢治裝。

為了加薪或兼職,也許有人會在下班後去進修,學習新技能、增進實力,更精明的人可能會直接問老闆能不能由公司補助。

這些花費都可能導致後續有更多持續性的收入,能創造正的現金流,這就代表我們買下去的是「資產」。


會讓自己變窮的花費

反過來說,也有些東西買了以後沒有用,甚至還會帶來更多後續支出,冷蛋一樣舉幾個跟上面差不多但相對的例子。

有些人雖然有錢買房,但卻租不出去,放在那邊閒置,不但沒有房租收入還要一直繳房貸、房屋稅等等,這會持續把錢掏出自身口袋。

許多人為了娛樂或虛榮心買了昂貴的產品,但卻沒有好好利用。(能夠好好娛樂其實也算是一種好好利用,但前提是必須評估自身財務狀況,也思考過真的很想要,那在合理的預算內就可以盡情花費)

可能有人為了想開名車,不顧一切買下去,結果之後要付更多車貸、相關稅金、養車費用、保險費等。

或者時常衝動消費買了衣服包包鞋子,卻穿不到幾次就放在櫃子裡沒再拿出來過,然後繼續逛街網購買新的。

當然也有人抱持著上進心,不過沒有思考周詳,雖然報名了課程但沒有去上,或是告訴自己之後會用到但其實只是買心安而已。

還有更多會私底下幫自己持續丟錢的花費:例如高風險投資,以為有高收益但本金卻被吃光;例如信用卡只繳當期最低費用,讓循環利息不斷累積...

這些花費都代表我們買了「負債」。


想變有錢?這樣買就對了!

想要加速累積自身財產,就要懂得規劃財務,在花錢時盡量買入資產、減少負債,創造正循環。

聽懂了以後感覺不難,不過在實際消費的時候還是必須很小心,因為「資產」和「負債」常常是一體兩面的,你的負債可能是別人的資產,從上面對比的例子就看得出來。

小資族及中產階級最常碰到的狀況是:有時買下去以為是資產,後來才發現其實是負債。

那應該如何避免這種問題發生呢?我們畢竟不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不可能每次花錢都已經考慮到未來的一切,當下想購買的衝動慾望總是誘人的。

但還是有能做的事,首先可以透過有規劃的理財法分配預算,只要在預算內,也考量過後續花費,就不須愧疚好好享受。

如果在實際花錢的前一步先放置一段時間,讓自己好好思考過,也想過有沒有更適合的消費方式,那就更好了。

另外就是在事後定期檢視自己的消費狀況,看看有哪些消費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不值得,記錄下自己的反思,也看看有哪些已經購入的「負債」能夠被調整,甚至早點處理掉。

最後仍然要提醒大家,在努力創造正循環的時候,也別忘了平衡現在及未來的支出,不要只是為了投資而犧牲了現在的一切。

這篇文章是為了讓讀者在理解現金流、資產與負債的概念之後,能夠更清楚檢視自身財務狀況,評估過後做出適合的調整規劃,希望內容能幫助到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