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的股市想必讓不少投資人有些煩惱?(資料來源:Google) |
2022 上半年可能是投資人很有感的一段時光,事實上自從前兩年 Covid-19 疫情出現以後,很多事情就不一樣了,世界也回不去以前的樣貌了。
這兩年來股市行情有大起也有大落,很多人大概是第一次體驗,冷蛋也沒有經歷過過去網路泡沫化、金融海嘯,跟當時的狀況比起來最近的股市跌幅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但也讓許多投資新手感受到威力了。
我很慶幸從開始投資以來的經歷與學習,讓自己在面對股市劇烈起伏的時候可以從相對客觀的視角看待市場,也有更穩定的心態與準備。
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一兩年到今年上半年的狀況,分享我看到的一些現象。
股神們都消失了?
還記得 2020 年初,Covid-19 疫情在世界各地爆發,大家面對未知的疫情從輕視到恐慌,當發現一切不對勁的時候狀況已經很嚴重了。
當時大家都認為疫情一定會重創世界經濟,股市曾經在短期內暴跌幾波,領頭羊的美國股市慘跌個 20%-30%,讓冷蛋笑稱自己正在「見證歷史」。
正當大家紛紛逃出市場,媒體上的「老師」也開始教大家「現金為王」的時候,市場開始反彈,隨後儘管疫情造成的災情越來越廣,股市行情卻一飛沖天,接近年底時道瓊指數衝破 30000 點,2021 年繼續屢創歷史新高突破 35000 點。
冷蛋還記得隨著股市越來越旺,邁向大多頭的期間,每天搭捷運的時候就看到旁邊的人拿著手機盯盤;回到母校附近吃飯時每每聽到旁邊的學生們討論著股市好賺,甚至還有社團一起研究如何進出市場。
去年真的是少年股神滿街的一年,一開始網路社群喊著台積電護國神山,後來反過來嘲笑沒有繼續漲上千點,搶著去當航海王,說疫情期間網購發達、供不應求,航運一定賺。
另一群人號稱美國股市最賺,買美國科技股成長股就對了,甚至開槓桿買 TQQQ,想要一次賺進數倍報酬,短期財務自由,「女股神」也被媒體捧上天。
今年 (2022) 以來,由於通膨及烏俄戰爭 (這些理由是各界「事後的說法」),滿街股神瞬間全消失了!捷運上、公司內、餐廳裡,沒有人在到處討論怎麼買賣股票,社群討論板上有滿滿的「畢業文」。
台積電上半年跌幅將近 30%,被稱護國神山「光環不在」,這兩年搶進的散戶「慘遭套牢」,即使基本面可能仍然穩健,此時再也沒有看過網友在網路上公開稱讚「神山」。
航運三雄呢?冷蛋平常不太關心高風險個股,現在一看驚覺過去一年來到現在的跌幅都超過 60%!
想想資產減少超過一半是什麼情況?這代表要漲不只 50%,而是要兩倍以上才能打平!開槓桿買 TQQQ 投資美國科技股的人也陷入一樣的慘況。
這是我這兩年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大多頭時人人都是股神,甚至叫一隻倉鼠來做高風險投資都會很厲害。但風向一轉、大難來時各自逃命,只是不知道有沒有順利逃走。
為什麼大家都在「逃」
第二個觀察與思考,是延續上一個問題而來的。
這半年股市表現不佳,不管台股還是美股大盤跌幅都達到 20%,投資人紛紛逃離股市、現金為王,新聞報導也都採用「恐慌」、「崩潰」、「無處可逃」等字眼,表達市場慘烈的狀況。
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下跌只能「逃」?為什麼投資人是「無處可逃」?
這個問題乍聽有點蠢:「廢話,股市跌了當然要逃啊!不然賠錢怎麼辦?」
真的嗎?不逃一定會賠錢?
那麼那些持續被賣出的股票到底是誰買進的?不是應該大家搶著賣嗎?
這邊可能超過有三種類型的人存在。
第一種人,因為已經買下去被「套牢」了,希望能夠解套,努力撐著說服自己「向下攤平成本」,在財務及心理還勉強能承受的狀態下期待降低損失。
他們最後的結果可能很看運氣,如果市場沒有太欺負人或許能全身而退,但總是心驚膽跳,而且並不是每次都這麼好運。
第二種人,想著股神巴菲特的精神:「別人恐懼我貪婪!」覺得不久以後一定會回漲,想趁著市場恐慌時抄底,深信這是大好機會,拚一波大賺的可能。
有些比較激進的投資人甚至會利用開槓桿、做空等方式,希望漲跌都能賺。冷蛋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危險,除了極少數高手高手高高手 (或是強運手) 以外,有很大的機會在市場變化無常的時候倒賠。
例如今年初就曾有過這樣的一天,開盤時大跌尾盤又瞬間回漲,此時在盤中避險、停損、做空的投資人,很可能實現了損失又錯過回漲,兩邊都賠錢。
第三種人比較不常見,他們已經事前做好許多準備:懂得股票收益的本質、投資前已經做好保險以應對危機、投資時不只看到報酬更會衡量風險、了解資產配置的必要。
這些人不會把資產重壓在少數高風險標的上,不會輕易受到市場風向及媒體的影響,能夠堅持自己穩健的投資策略。(但這仰賴對投資知識與個人風險承受度有比較深的理解)
還有第四種,可能不是一般人而是「法人」,本多終勝的大戶是能夠利用各種方式在時局不佳時收割韭菜的!你恐慌賣出的股票或許就是被這些難以對付的對手撿了便宜。
再回來想想,事實上要逃的到底是哪些人呢?價格下跌時我的股票張數一樣多,分散投資策略也讓我的組合不會變成壁紙,那有什麼好逃的?為什麼不是「有機會用更低的價格當股東」?
這反映的可能是許多投資人只在意短期價差,跟隨市場風向追高殺低。冷蛋前幾天看到消費者信心跌至 12 年半新低的新聞,下降幅度最多的指標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
週年慶大特價,八折價購入當大公司股東的期間,大家卻覺得不是好時機,這是我上半年觀察到的第二個現象。(但事實上我不鼓勵用這種預測未來的心態搶進,因為準確預測市場是難以持續的)
怎麼樣才能抗通膨?
最後想分享的觀點也跟前面有關,今年以來影響股市造成大跌的一大理由似乎是全球通貨膨脹,面對高漲的物價生活越來越不好過,到底該怎麼辦?
很有趣的是,許多人投資前都被基金公司、理財專員或投資老師說服了,說「錢放在銀行利率這麼低,會被高通膨吃掉」,因此我們要投資。
但是在目前通膨遠高於長期通膨目標的特別時期,大家卻大聲呼喊著「現金為王」,許多人甚至放棄了原本定期定額投資的作法逃離市場,這樣從眾的行為完全破壞了定期定額長期平均成本的優點,容易在最低點實現損益。
當然定期定額沒有保證賺錢,會必須忍痛「停損」可能的原因是一開始就沒有分散投資,選擇了錯誤的標的,也不是真的長期投資,反映出的是背後沒有足夠堅實的投資觀念支撐,才容易被市場帶風向。
至於原本就不定期定額,而是選擇擇時進出市場的人,大多也因為同樣的理由被市場耍得團團轉。
回到怎樣抗通膨的問題,事實上一個好的投資組合長期預期報酬率應該會比現金更有機會持續成長,冷蛋目前沒有改變任何投資策略,也沒有「逃出」市場。
我沒有、也不會預測未來,所以在大跌的市場中並沒有大賺,但我選擇留在市場內承擔我能承受的合理風險,希望能獲取夠用的長期報酬 (沒有保證一定賺,我不是詐騙集團)。
另外,在市場大跌的時候,什麼東西最抗通膨呢?用比較不正確的說法,我現在要「物化」自己,自己是最抗通膨的。
好好投資自己,持續在本業學習、也持續學習投資觀念 (寫部落格也是我的學習方式),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成長,以後就有機會在市場上「更值錢」。
身為小資族,在這個回不到過去、不斷變化的世界裡,這不就是我們最好「翻身」的機會嗎?過去許多「穩定」的工作在現在和未來都不再適用,這是個更不公平但有些地方也更公平的時代。
股神也說「最好對抗通膨的方式,就是你個人的賺錢能力,沒有人可以剝奪你的才能。」
這是上半年冷蛋觀察市場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不同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