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透過各種媒介記錄生活,卻又擔心哪天記錄消失? |
大家習慣用什麼方式記錄生活軌跡呢?相信很多時候是透過相片或影片,這是一種比較容易「還原」當時畫面的媒介,現代科技也足夠方便發達,能夠輕易捕捉當下。
但有幾個問題要解決,其中比較麻煩的像是「儲存空間不夠」、「內容損壞消失」,不管是存在電腦、手機裡,還是放在硬碟、雲端,或者洗出實體照片,都還是有一樣的困擾。
最近我就碰上其中一個問題,藉著這篇文章分享自身的思考。
記錄消失危機非特例
冷蛋喜歡玩遊戲,現在影音平台很流行「實況」,因此辦了個帳號在遊戲時直播內容。另一方面我也突發奇想,利用直播平台協助自己記錄生活、養成習慣,像是開台運動或是寫文章。
這些內容都有影片留存,也是我一路走來的軌跡,這幾年冷蛋實踐《原子習慣》系統,利用各種媒介做記錄甚至公開發表,正是培養與維持習慣的其中一項利器。
但最近其中一個平台突然限制了儲存容量,不但朔及既往,甚至可說是立刻生效,影音記錄立刻出現危機。雖然不是當下立刻消失,不過必須在短期內快速處理,影響了我的行程。
事實上這種「記錄危機」也不是第一次碰上了,冷蛋過去使用的雲端空間也曾經在放了許多內容後限制容量,甚至還有本來簽約的長期服務無法再提供,空間必須歸零的狀況。
另外平常在更換手機、電腦的時候,裡面也有很多內容無法輕易轉移,也可能因為其他各種原因導致內容消失,例如帳號被盜、遺失,服務方技術或政策問題等。
數位時代這樣的狀況很常見,資料比以前多,但留不住的也變多了。過去傳統紙本也不是沒有問題,相本沒有好好保存仍會毀損,相關預算及能存放的空間也有限。
我想表達的是:這種狀況不是特例,而是常態,幾乎沒有什麼世俗事物可以永恆不變。
保終身不是真的保終身
前一段的思考很快帶出了這一段的小標題,冷蛋常常關心投資理財相關的資訊,對這樣的情況特別有感。
我不是保險專家,但也做過一些個人保險的功課,當時就分享過自己不太會碰那些標榜「終身」的保險商品,因為那不是「不變」的終身保障。
有時候也未必是保險公司刻意要欺騙消費者,因為連他們自己也無法預測未來會有什麼變化,所謂的「終身」也只是「假設一切都跟現在差不多」的理想狀況。
例如終身癌症險、終身醫療險等商品,即使合約寫了保終身,但制度法規或醫療技術可能會變,現在有辦法理賠的內容,五年十年後搞不好因為新的技術,反而不符合合約規範了。
另一方面,現代商業模式其實也會快速汰換一切,包括那些無法跟上的「大公司」,想想過去的知名企業現在的狀況,能夠存活數十年還維持在前段班的有幾家?
回到生活軌跡的討論,上一段冷蛋提到雲端空間限制容量的經驗,那是 Google 的服務。
沒錯,就是現在仍然算在科技業龍頭地位,無人不知的全球企業,就連他們都無法估算幾年內的快速變化,才會冒著得罪消費者的風險調整服務政策。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是許多公司的策略,利用消費者已經習慣的行為,以及大量使用服務的沉默成本,來個養套殺。
這本來就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無關好壞對錯,而是他們成立公司的目的就是要賺錢。
冷蛋這次碰到影片空間限縮的問題,其實本來就沒寫終身無限儲存,甚至相關內容目前是免費的,只是我們習慣「信任」對方會做好服務,覺得要做政策更動至少會有合理的配套措施。
這次平台溯及既往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搞得很糟,許多資深使用者都聯合起來抗議,但如果他硬來,實際受害的仍然是我們的影片記錄。
最近的經驗再次提醒我,很少有「一次選擇,終身保障」的事物,在商業模式下更不可能,想要更長遠的穩定,就必須多方考量風險,建立可以應付變化的個人心態與系統。
累積的生活軌跡
前面提到冷蛋使用各種媒介做記錄,幫助自己培養習慣,這次剛好碰上影片容量限制,於是趁著記錄消失之前做回顧整理。
這才發現,這幾年自己真的在各個目標「累積」了一些事物。
像是運動實況的記錄,雖然把運動遊戲當成運動不太正經,但這種方式吸引我「開始」與「持續」,每週都固定有一次不是坐在那邊,而是起來動一動。
這樣的運動記錄有近百小時,除了讓自己在養成運動習慣時更有彈性,也幫助我對其他運動形式沒有這麼辛苦的印象,不會想到就排斥,有時甚至覺得有趣、有挑戰性。
還有固定每週一次的「挖寶日」記錄影片,這個時段我可以用來寫文章、整理部落格、研究各種有興趣的事物,幫助自己在主業之外持續成長,這樣的記錄也超過百小時。
至於遊戲,當然就更不用說了,光是幾款經典大作,就可以花上近百小時,看來我在好好放鬆享受生活也是不遺餘力,重點反而是利用實況幫助自己自律,只在固定時段遊戲,一次不要太久。
我們總覺得平日上班很忙占了大半人生,這的確是事實,但下班或週末還是有機會找到一些零碎時間,要是能有效利用,長期下來就能帶來可觀的累積,甚至能成為改變的力量。
必要的斷捨離
現在必須面對現實了,我累積許多記錄,卻不可能把人生完整錄影存檔,如果真的只能保留 1/10 的記錄,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是什麼?
就算有辦法把一切都存下來,也不可能把幾百幾千小時的內容從頭到尾重新看過,而是大致回顧,並且挑出幾個值得一再回放的精華片段,或許那幾分鐘真的會一看再看。
真正重要、精華的 1/10...嗯...好像想到什麼熟悉的概念...對了!就是經典的 80-20 法則!
我的生活軌跡,當然是透過每一分每一秒建構起來的,但其中應該會有一些有代表性的關鍵時刻,可以為這份記錄帶來特別的意義。
例如運動記錄,我不需要傻傻看過一個小時的影片才證明自己有運動,只要留個最後收操的一分鐘,甚至留個截圖就夠了,這樣的影片其實不需要完整留檔。
固定的「挖寶日實況」也一樣,這是幫助自己學習成長的過程,但成果在別的地方用其他形式呈現出來了,除非影片中有什麼關鍵片段,是用影片會更好表達的,不然也不用保留。
遊戲實況的話,有些內容會想要完整留存,畢竟玩遊戲的過程的確適合用影片記錄,那我可以考慮保留其中一部份,或是傳到其他網路空間,很想留檔的話甚至能使用私人硬碟留存。
重點是考慮內容的各種特性與意義,挑選適合的媒介保留必要精華,並適度斷捨離,覺得真正重要的內容則是透過多重備份來保險。
其實就跟投資理財有點像,我也希望錢花不完,但如果現實是資源有限,就必須區分「必要」與「想要」並做出取捨,也要自行評估風險,越是重要的事物就應該做足保障、自行負責。
網路時代,我們的軌跡常常留存在數位世界,但也要記得那些軌跡都是真實的自己創造的,即使偶爾記錄消失覺得可惜,真正重要的部份也會留存在生命裡。
希望這篇文章也能記錄思考軌跡,幫助我做出更好的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