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不用急著收心,而是覺察「心之所向」

剛開工收不了心?為什麼一定要收起來呢?

連假來到尾聲,又要準備回到原有崗位再次出發,大家假期都做了什麼呢?

農曆年假九天,算是在我們的勤奮文化中放假最久的極限了,同時也是團圓慶祝,感謝過去一年辛勞的最大節日,這樣的日子總會比較放任自己揮霍。

這種狀態下通常沒辦法「立刻切換」回到工作模式,而且連元宵節都還沒過不是嗎?總要花個一兩週才會調整好節奏,回到比較「規律認真」的狀態。

因此從小就聽到開學開工要想辦法「收心」的說法,新聞媒體與網路上也有很多人教大家「如何收心」,有一套既定的模式與許多小技巧。

這次趁著連假尾巴,冷蛋想換個想法挑戰看看「收心」這件事,歡迎還不想收心的朋友一起加入這場白日夢。


為何需要收心?

假期結束了要準備收心,這件事從小聽到大,是如此的理所當然,過去從來沒有懷疑過。

想起來也很合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世界,放完假就要上班上課了,不能跟放假的時候一樣隨便玩樂,因此需要收心。

但思考過後,冷蛋發現收心這件事有一些細節,因此往下討論之前,先讓我分享一下「為什麼要收心」吧!行動之前想清楚動機,或許可以事半功倍。

收心這件事,我想可以大致分為三種層面,首先是「生理上的收心」。

相信在連假期間許多朋友的作息都跟平時不同,晚睡晚起、關掉鬧鐘睡到自然醒,飲食不照三餐時間、尤其年假大魚大肉和零食點心參雜,通宵追劇滑手機玩遊戲、日夜顛倒足不出戶...

簡單來說就是「作息不正常」,這些年也更多人趁著長假多請幾天出國玩,要是飛到遠一點的國家回來就必須調時差,事實上就算在國內仍要調時差的朋友也不少。

這種「生理收心」,或者該叫「收身」?就是想辦法調回日常節奏,那照著網路上一拖拉庫的方法做,自然就能調整成之前的狀態了,重點可能是從好好睡覺開始。


筆記有助收心

第二種是「行為上的收心」,其實上面已經列出不少標準的「連假行為」了,大部份人不是工作狂,想當然跟正常上班上課時的行為幾乎完全不同。

一樣每天 24 小時、每週 7 天,但是身處環境不同、做的事情不同,因此習慣、規律跑掉了,需要重新熟悉、找回記憶。

關於「行為收心」(「收行」?),理論上隨著時間過去,也會漸漸找回節奏。畢竟只要開始上班上課,持續一兩週就會回歸那樣的日常,如果是類似自由工作者的型態需要更自律一些就是了。

有種方法可以讓人更快找回節奏,就是「筆記習慣」,例如放假前先記下進度、狀態與下一步行動,開始上班時就不用光靠腦袋回想連假前的模糊記憶,能夠快速上手。

另一方面,比起平日規律上班上課,反而是假日占的比例較少,要快速進入「好好放假」的狀態可能更不容易,此時筆記也幫得上忙。

人的頭腦很容易被沒有好好處理到段落的事物干擾,即使沒意識到也可能放不下,如果放假前把工作事項妥善記下,就能真正清空腦袋、放心玩樂。

而且想要「妥善利用假日」,筆記也幫得上忙,要是簡單記下有興趣的事物,不管是長假或短休都能立刻開始,執行真正想要的放鬆行動,不會花上半天閒晃思考,然後隨便找件事打發時間。

連假快結束了,有些筆記或許錯過了時機,但也可以從現在開始,記下接下來「該做」或「想要」的內容,下次不管是開工或週休,都能更快切換狀態。


其實不想收心?

第三種層面,當然就是「心理上的收心」,就字面來說或許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收「心」。

調整生理作息、找回工作記憶,這些都很好理解,而心理收心可能比較抽象一點,大概就是「要把玩樂的心收起來」,然後「拿出乖乖工作的心」。

為什麼要收心?因為假期結束了,不能一直自由玩樂,只好告訴自己不能再睡到自然醒了,要準時到指定地點做被規定的事,趕快調整心情、不要太不滿。

這大概是許多人熟悉的收心,一直以來也都這樣過,不過這篇文章正是想要挑戰想法,看能不能從中獲得一些收穫。

在這裡,想誠實問問自己與大家,「我真的想收心嗎?」

上面描述的狀況,是不是隱含一種:假期快樂野放、上班痛苦忍耐的心理?要是有選擇的自由,如果沒有現實生活壓力,我是不是其實根本不想收心,只想繼續維持放假狀態?

換個角度想,如果上班上課有足夠吸引人的地方,那我會不會更想收心,或者其實不太需要強迫自己收心,而是自然、甚至迫不及待就切換成適合的模式呢?

也許有些朋友立刻有了答案,想說這些問題是廢話、沒意義,要不是要討生活誰想上班?想了這些又能如何?還不是必須面對現實,繼續跟過去一樣收心?

不,這篇文章標題就破題了:不用急著收心。

該做的工作還是得做,但接下來冷蛋想分享「先不收心」的一些行動與可能的好處。


透過問題覺察

這次連假開頭,冷蛋分享了一篇文章,內容是關於推薦放假可以做的幾件小事,其中包括「幫自己的夢想開頭」,以及透過記錄「認識真實的自己」等。

現在假期結束了,不管放假時做了哪些事,現在正是透過「核對軌跡」覺察真實的的時刻,不管有沒有記錄下來,都可以透過一連串的問題發現自己的心,因此心先別收起來。

連假收尾不妨問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在放假之前就「一直想做什麼」

放假期間做了什麼事、能自己決定的自由時間「大部份都在做什麼」

現在假期要結束了,會不會覺得「可惜來不及」做什麼

有沒有什麼本來想做卻「後悔沒做的事」,或不知不覺把時間花在「其他的什麼事」

雖然要收假回到上班上課作息了,但「還想繼續做什麼」

透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核對真實的心情。

一開始可能會是很表面的答案,例如「一直想玩遊戲」、「大多在追劇」、「還想繼續睡到自然醒」等等,可以透過繼續追問幾次,找到背後更深的原因。

像是想玩「什麼」遊戲、追了「哪些」劇,那是我「最想玩、最想看」的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什麼」喜歡這些、哪裡吸引自己、從中得到了什麼...,要是答案是否定的,一樣繼續找出「為什麼」沒有選擇把時間更想要的地方,是「什麼原因」讓我分心?

趁著假期與工作日的界線,透過那顆不想被收起來的心,正好有更大的動機發覺心之所向。


心情即是路標

或許有些朋友懷疑「找到想法又能怎樣」,我說自己喜歡玩樂,難道就不需要工作上班嗎?

這篇文章是嘗試挑戰「收心」的傳統想法,不代表能立刻改變什麼。冷蛋有很多想做的事,但假期結束了,文章發表出去隔天我也像許多人一樣得正常進公司打卡做事。

不過相信在現代不少人都聽過「找對方向比盲目努力重要」這樣的觀念,有著「想要怎樣」、「為什麼想要」的想法與心情,或許正是自己的熱情所在,那就是可以嘗試前進的方向。

或許跟目前的工作沒有實際關聯,找不太到相關之處,這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至少我可以利用下班時間或週末,有意識地把時間花在更想要的事物,改變原來只是打發時間的習慣,聚焦在自己的熱情開始發展。

「心之所向」不等於「擅長」,尤其還沒嘗試發展一段時間,是不太可能開花結果的。現實生活中,天賦可能比熱情重要一點,我們總得工作討生活,在時機到來前必須「用天賦養熱情」。

而當心中想法終於化作行動,才可能隨時間發芽成長,或許哪天真的會找到與工作的連結,能夠相輔相成,或者逐漸達成許多人想要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而這一切的起點,可能就是「不收起來的那顆心」,不要為了忍耐上班單純受委屈,而是利用「想要」、甚至有些「不甘心」的心,兩種心態平行前進,讓生活支持工作、工作成就生活。

最後提醒的是,前面提到三種層次的收心並非獨立,可能相互影響。要上班了還是可以逐漸調整身、心、行的狀態回到穩定,不要影響到日常表現,但不需要完全壓抑「假日心境」。

希望這篇關於收心的思考,能帶給即將面對開工的朋友不同的心情。


相關閱讀:

不想上班?用小行動讓自己不只是說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