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時間帳覺察生活軌跡,是改變及成長的開始。 |
很多上班族總想著要早點「財務自由」,長輩過去也常告訴我們「趁年輕時多拚一點」,賺到夠多的錢就可以退休享清福。
但事實是,絕大多數的人在社會中載浮載沉,既沒錢也沒時間,好不容易撐到退休,或許有點閒錢與大量的時間,卻沒有體力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沒了工作又擔心積蓄花光。
現在比較多年輕人觀念改了,想著要「工作與生活平衡」,不過現實常常是不允許「平衡」的,為了養家活口我們總是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時間「過生活」哪來的平衡?
於是「時間管理」成了現代生活的重要技能,要是能好好管理,或許就能更有效率顧好工作、也更有餘裕享受生活。
就像處理財務要先記帳一樣,時間也是要先「記時間帳」才有東西可以開始管理。
上篇文章透過三個問題讓自己開始發現時間用在哪裡,才有辦法被記錄。接下來冷蛋想分享一些自己實際嘗試過的心得,希望能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快點上手。
從輕鬆的小目標開始
會想開始記時間帳的朋友,一定是覺得目前有哪裡不夠滿意,可能太忙沒時間,或許想要趕快改變什麼,有個很美好的夢想或目標。
但一次想要做太多事容易混亂,如果一下子覺得成果不如預期,決定放棄,或者甚至因為目標太大,連開始的動力都沒有,那就太可惜了。
著名的《原子習慣》一書提出「兩分鐘法則」,告訴我們把目標拆小,小到覺得太過簡單的程度,這樣的心態當然也適合用在養成記時間帳的習慣。
對於剛開始嘗試的朋友,可以先以大段時間為單位,例如早上、下午、晚上,透過前一篇文章的三個問題,幫助自己開始記錄什麼時段做了什麼事。
記得兩分鐘法則,不用勉強,從自己願意的程度漸進式就好。也不一定要每天記,或是先針對某段區間記就好,例如我只是想先看看自己平日晚間有多少時間,到底做了什麼,就聚焦在這塊。
如果不排斥或開始覺得上手的話,建議連續記個兩週之類的,比較有參考性。也不用擔心花太多時間記錄反而浪費,只是短期做個實驗,認識自己平時的行為模式。
若是發現好像有點用處或有趣,之後可以再進階到以一小時、半小時為區間,能看出更多細節,但一開始先從最輕鬆的大塊區間記錄就好了。
另外記錄初期格式也不拘,用紙筆、筆記本、隨便可以打字的 App 記錄都可以,用最喜歡、最自然,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始,重點仍然是開始行動,不是照著別人的方法做到完美。
現代人整天滑手機上網追劇,如果可以利用一些追蹤工具,更容易知道花了多久在某件事、某個 App 上,網路上跟手機 App Store / Google Play 都有很多這類的工具,之後有機會冷蛋也會再分享出來。
覺察而不批判
這篇文章只是時間帳的入門分享,我們不用急著改變什麼,事實上光是開始嘗試記帳,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重大改變了。
如果照著上一篇文章分享的三個問題嘗試,到底會發現什麼呢?這裡也分享我自己的經驗。
一開始可能不知不覺,但習慣問自己「在做什麼」之後,可能會突然發現工作中「又在看 e-mail 信箱」,通勤時「又順手拿起手機在看社群媒體 App」,在家追劇「剛剛看完上一部影片就讓他繼續播放了」。
問了「要做什麼」有時會有想法:「這週好忙都沒玩到,週末想待在家玩遊戲」,也有些時候沒有很確定的想法:「晚上不知道要做什麼,打開電視看有沒有想看的好了」。
至於問自己「做了什麼」,很可能發現跟上面想好的不同。
明明之前想說要玩遊戲,「怎麼好像週末要結束了還沒玩到?」、「我好像都在上網亂逛」;「雖然看了影片,但感覺還是有點無聊,不是自己想看的」、「我本來想看那部電影,後來好像滑到幾個短片...內容忘了」。
這時候正是開始從「觀察」到「覺察」的重要時刻,可能會發現想做的沒做,而是浪費在某些自己也覺得不重要的事情上。
所謂「不重要」不代表是在玩或者是打混之類的,休閒娛樂跟打混都很重要,問題是自己可能連耍廢都沒有意識、不是真心想放空。
但在觀察與覺察的時候,不要立刻下批判,純粹知道目前的狀況就好。
當開始踏上時間管理的道路,冷蛋認為應該把一個真理放在心上: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性始終來自於惰性。
不要覺得記了時間帳,甚至開始學習某個時間管理技巧,所有煩惱就會立刻消失,在五光十色搶奪注意力的科技時代,人們總是會被自己發明的事物再一次引發人性,也就是惰性。
這也是為什麼利用時間帳「覺察」的習慣是如此重要,因為這是一場長期抗戰。
直到今天冷蛋還是會發現自己正在偷懶打混,但如何讓自己有隨意打混、甚至認真打混的餘裕,就是很多人想學時間管理的一大目的不是嗎?
重點是先「知道」,才能進一步「調整」、「掌控」,將時間花在自己想要的地方,而不是渾渾噩噩浪費在不知道哪裡,畢竟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保持成長心態
因為這是一場長期抗戰,如果用一次定生死、一口氣衝刺的態度面對,是無法持續存活的,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透過記時間帳,我可能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是真的沒時間,而是每天還有三小時可以用 (舉例),只是一直以來都無意識打混浪費掉了。
但沒關係,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我就爛」,不是一個糟糕不懂規劃、不會利用時間的人,也不用馬上改掉,只是以前都沒發現,目前我還不習慣換個方式做事而已。
一天還有三個小時可以利用,但這三小時不完整、是好幾個散落的 15 分鐘?而且我晚上下班到家已經沒力了?
沒關係,至少我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可以思考或找些資料、問問別人怎麼辦。
三小時無法利用,我現在的能力只能勉強喬出 30 分鐘的個人時間?沒關係,只要從這 30 分鐘開始,想想能怎麼利用,反正下班也累了,我也沒辦法認真太久。
都已經嘗試了三個月甚至半年,怎麼還是這麼忙卻又這麼混?時間管理是不是沒有用?
嗯...我想應該不是,回頭看看自己記錄的內容,原來跟半年前還是有點不一樣,至少我知道之前嘗試的方法可能不太適合自己,或是要微調一下符合自身個性與習慣,也還有好多沒試過的方法。
這些記錄正好證明了自己開始改變了,只是目前還有某某問題,這次我試試看這樣做會不會好一點。
這是「開始記時間帳」,透過「覺察」並結合「成長心態」的力量。開始嘗試改變,每天花一點點時間,好好完成一件自己覺得重要的小事就很棒了。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生活忙碌而卡關的朋友,要是能有一點點小行動,或許目前的困境就能開始有所改變。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