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買的保險

我就是笨,才會喜歡上單純的保險。

前幾天,看到新聞報導介紹了 IFRS17 會計制度上路,將對保險業帶來影響,其中一個可能的變化是「儲蓄險」、「躉繳」(ㄉㄨㄣˇ,指一次繳清全部保險費) 類型的保單會減少,而「保障型商品」、期繳類型保單可能成為主流。

這很有趣,保險不是就是要給人「保障」嗎?

結果過去這麼多年的主流居然是「儲蓄」、「投資」、「終身還本」商品大行其道,消費者也很捧場,其中是否有什麼眉角?

冷蛋是保險不專家,卻也是個捍衛自己人生資產權益的小老百姓,這篇文章就來閒聊幾個我自己粗淺的觀點。

文章裡會提出幾個我認為該避免的陷阱與「不該買」的保險,當然,請讀者自行判斷。


五分鐘顧一生?

人為什麼需要保險?答案很簡單,因為有各式各樣的風險存在,世事難料。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保險嗎?嗯...當然不可能這樣做,不然就不用活了。這幾年 Covid-19 病毒大流行是很好的例子,雖然有染疫風險,但我們總得生活吧!因此還是照常出門、開放國門。

也就是說,在合理的情況下,人們會衡量風險大小與其他可能的成本相比,做出權衡,冒一定的風險換取正常生活的自由。

而且也不是所有事情都有保險商品可以處理,今天走在路上跌倒擦傷了,相信沒有人會申請保險理賠,畢竟也沒有這樣的保單存在。

所以,我們真正需要買商業保險的,是那些靠自己「無法承擔」的狀況,例如重大事故造成一筆幾百萬鉅額支出,或者個人失去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自己或家人未來沒辦法有足夠的經濟來源等等。

跟這些相比,幾千塊的診療費、兩萬元的小手術、換工作期間的短期生活費,其實一般人應該要能靠著緊急預備金與事前規劃自行處理。

既然需要保險的是那些重大到影響一生的大問題,我們應該花多少時間精力來研究比較,然後做出選擇呢?

我們平常在面對人生難題「今天吃什麼」的時候,常常花了很久東想西想;在買菜、逛街購物時也會懂得貨比三家不吃虧,那麼在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時是否需要有更完整的思考?

然後銀行專員電話打來了,或在分行辦事時行員順便拿出一張表。

「這是我們最近的六年期儲蓄險,只要五萬元保障你終身,期滿保證還本,報酬率有 20%,這張最近賣得很好,我先幫你保留一個單位喔!」

在電話中、臨櫃時的五分鐘,可以下重大人生決定嗎?


報酬率哪來的 20%?

當銀行理專、郵局行員、保險業務推薦一個保險商品給我們的時候,強調的重點不是保險本身的細節,而是高報酬率的時候,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顧客喜歡聽。要是大家都對內容沒興趣,那商品當然就賣不出去,因此對方強調的重點通常是吸引人的話術。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一個保險商品為什麼會有高報酬率?

如果只是純保險,應該是把錢花出去,沒碰上事故就當作功德,幫助其他需要的人。會有額外收入就是儲蓄險、投資型保單類型的商品。

銀行定存儲蓄報酬率多少?也就每年 1% - 2% 這種數字,那附帶保險功能的商品 (保險居然是附帶的) 怎麼會有更高的回饋報酬?銀行他們幹麻出這種賠錢商品?

問題在於,行員的計算方式,是唬弄一般大眾的總報酬率算法,而非專業衡量基準的年化報酬率,這件事冷蛋的家人及朋友就碰過真實案例。

甚至不少推銷員算總報酬還會算錯!仔細把內容拿來自己計算後,常常發現年化報酬率甚至比定存更低!

老實說這才合理,都附帶保險功能了,報酬率還超過定存許多?不會有哪家公司這麼好心的。

至於投資型保單?高報酬的代價常常是拿去投資高風險金融商品,買個保險還能讓你依照合約補繳更多錢,甚至本金虧光血本無歸。

這樣的保單在國內所在多有,常常看到長輩退休後買了一些號稱終身還本、保障一輩子的商品,結果賠光退休金,不知道未來怎麼辦的新聞。

合約是自己簽的,白紙黑字,推銷員也是合法販賣這樣的商品,或許在推銷話術上很有問題,但整個過程看起來搞不好「一切合法」。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的部份保險商品與環境,存在「合法詐騙」的漏洞,有些理財保險專員其實只是靠推銷賺取佣金的商品行銷專員,連正確計算報酬率的基本能力都缺乏,甚至讓保險商品本身成為風險。

銀行定存利率 1%-2%、美國公債殖利率預期報酬約 4%-5%、股票長期預期年化報酬率不到 10%。那麼,主力應該要是「保障」而非「投資」的保險商品,報酬率應該要多少才合理?

比股票高?那是在作夢。比債券強?那債券誰要買?

跟定存差不多?大概勉強合理吧?但冷蛋個人目前看過的算起來都比定存低就是了,不然就是比定存略高但要綁個六年,錯失機會成本。好的儲蓄險商品存在嗎?我覺得不太好找。


這些保險先不要

前面講的比較直白,好像大部份保單都很差的樣子?

其實還是有不錯的保單存在,只是目前台灣的金融保險環境及法規很不完整,也沒有任何理財教育,現行保險制度容易被利用。

保險專員在利益衝突的情況下很難堅守專業,容易推銷獲利高的保單,而非對大眾最好的保單,而要賣保險的進入門檻也相對沒這麼高,才會出現連數字計算都有問題的狀況。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般人想買保險,我覺得最該先做到的是「自保」,也就是至少不要買到很有問題的保單。

實際上該怎麼做呢?當然一篇文章講不完所有細節,但冷蛋就先從這篇談到的大方向分享我自己的頭三條過濾心法。

第一,不要在電話中或臨櫃的半小時內決定簽下保單。

理由第一段講得很清楚了,我們不該只花短短的時間心力在人生重大議題上。一份保單的合約有多少細節,再加上目前的環境陷阱重重,沒有先拿到完整合約細節回家研究個三天,我是不可能輕易簽名的。

我至少會上網查專案資料或直接拿保單內容詢問網友的意見,如此一來可以快速過濾掉不少很雷的保單,詢問有點數學背景的朋友可能會很有幫助。

第二,我不會買銀行、郵局推薦合作的保單。因為他們不是「保險」專家,而是在本業之外順便推銷,連跟保險專員都有風險,那非保險本業的人幾乎就只是純推銷專家了。

就算裡面藏了幾張不是陷阱的保單,只要自己好好上網找點資料研究一下,一定能找到更多好的商品,何必賭在這些地方呢?

第三,我絕對不買投資型保單,個人不買儲蓄險,基本上也不碰終身還本型保單。

上面也提過了,這些類型的保單本身就是風險。賺的比定存低的風險、賠的比股票多的風險,想要賺錢明明有更適合的金融商品,就讓保險發揮原有功能吧!

問題在於全都要的心理,想保險又想賺得比定存多,想保險又希望回本,想一次解決一生的風險,我覺得人生沒有這麼簡單呢!

我認為,只要用上面三條規則過濾,就能先避掉超過一半的地雷保單。當然還有更多眉角,主要還是「保險規保險,用合理的價格處理自己無法負擔的風險」的觀念,未來的文章可以再聊聊其他的心得。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需要的人有個好的開始,也期待台灣的保險環境越來越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