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追求重大成就,有時穩定單純好像也不錯? |
不少人渴望一個「穩定」的人生,卻在一段時間 (或許是很長的時間) 後碰上不如意的現實,開始找各種方法撐過當下,期望回到過去的安穩生活。
但很多時候發現回不去了,世界的新樣貌好陌生,而且持續變化,既不想也無力追趕,到底該怎麼辦?
現在大環境不好,也有些人希望能考個公職、拿個「鐵飯碗」,或許不婚不生,只要有個 30000 元顧好自己就好,輕鬆安穩過一生。
追求穩定或許沒什麼不對,但怎樣才能真正穩定,其中卻有一些眉角,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的觀點。
只想要「穩定」,有什麼問題?
有些人只想追求「平凡穩定」的生活,討厭「改變」,希望能日復一日固定做一樣的事,或許考個公職,只要每天朝九晚五乖乖上班、維持跟昨天一樣的工作內容與生產力,就能永遠過安穩的小日子。
他們心中「穩定的生活」或許就像一條水平線,也許微微上下波動循環,但幾乎可以當成是「平穩」的。
這帶來了第一層的「穩定策略」:每天花時間做一樣的「工」,做多少數量領多少錢,臨時需要多一點錢就花時間「加班」,總能度過的。
這種「認真追求穩定」的想法,通常搭配著「把多的錢都存在銀行」、「多少努力多少收穫」的觀念,覺得不需要花力氣擔心未來,畢竟我們追求穩定,所以未來就會跟過去一樣穩定不變。
當然,這種想法相當一廂情願,就像我們希望地球是平的、地球不會轉動,這個世界就會照我們期望的樣子。
追求穩定是一回事,但外在環境並不是我們怎麼想就會怎麼發展,我們「希望」生活平穩不動,卻無法強迫它一成不變。
是時候進一步想想現實世界發展的樣子了。
穩定是「穩健成長」?
只要多思考一點,再加上一些時間的人生經驗,就會發現平穩的生活絕對不是水平線。
想想這兩年的物價上漲就能立刻察覺,如果我們希望擁有與過去一樣的平穩生活,就必須讓自己的財務狀況「跟上」物價漲幅。
光是把錢存在銀行,或者找一份「穩定不變」的工作,看來是不夠我們安穩過一生的。
工作上我們必須不斷進步、活到老學到老,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財務上也必須學習如何投資,而不只是擔心賠錢就把所有資產存在銀行。
這時迎來了「第二層穩定策略」,很可能也是大部份人所想的「穩健成長」:是一條隨時間向上成長的斜線。
再把一般人一生的狀況加進來思考,通常在青壯年時期各方面狀態更好,邁入中老年雖然外部條件及體能不如過去,卻可能更有智慧 (如果有持續學習思考),那麼其實狀況可能比較像另一條線 (以折線表現,但其實應該不是突然轉折的)
這樣「穩健成長」足夠讓我們有安穩的人生、甚至更好的生活嗎?
真實人生的樣貌
上面的問題,我很想說答案是「夠了」,但前提是人生考驗的曲線真的長得像上面那樣。
如果我們認識更多歷史,對已知或未知的風險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就會知道上面的「穩健」仍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像。
真實的人生往往波動更大、無法預測、計畫趕不上變化,但我們的文化常常告訴大家「船到橋頭自然直」,叫人「不要烏鴉嘴」,使得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 (或不敢) 誠實面對可能的考驗。
真實狀況或許更像網路上的這張梗圖,不但不平穩還經常在意想不到的狀況下碰上陡峭的深谷與險峻的天氣。
人的一生不算太長,但日子數量也多到足夠發生各種狀況:一個七十幾年的人生有 25000 多天,這麼多天不發生任何負面事件的機率有多低?
台灣的交通地獄現象紅到國外,近期受到眾人注目,每天出門的危險可能比感染 Covid-19 更高。
三十年以上的住宅電線、防火、防震、磁磚掉落問題有補強規劃嗎?
就連軍公教年金都可能在幾十年後被改革,在一家公司能待一輩子嗎?退休金是否足夠?
投資進進出出市場,以為自己很會預測走勢,結果碰上黑天鵝卻沒做好資產配置的可能性?或是反過來以為一定跌,卻錯過少數大漲導致資產累積不夠的窘境?
人生其實很複雜
或許因為真實人生太過複雜難以預測,很多人反而覺得要「隨機應變」、或者拿「總會有辦法的」這樣的想法來逃避。
我們不可能事事都能算到,懂得隨機應變與適應變化很重要,否則就會像以為未來像「水平線」一樣,碰上狀況時毫無招架之力。
但能夠靈活應變很多時候是建立在「事先有風險管理」的基礎上,當有辦法在重大波動來臨時不被一舉擊垮,才有機會爬起來站穩腳步繼續前進。
例如做好資產配置與規劃保險、緊急預備金等,能減少我們一次跌落深谷的機率,或有辦法從重大事件中幫助自己存活並快速回復,也比較不會影響好不容易累積的資產。
這就是「第三層」的穩定策略。我們必須正視人生可能迎面而來的各種挑戰,甚至要勇敢考慮萬一最糟的狀況來臨時該怎麼辦。不逃避並有所準備,才有機會在問題發生時保護好自己及重要的人。
事實上沒有真的 100% 「穩定」的人生,但我們可以保持風險意識,盡量思考如何才有辦法保持餘裕,在狀況最糟的時候也有機會撐過去,這麼一來或許能說我們盡力保持「穩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