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條條大路不一定通羅馬,但唯一道路很可能不通往心之所向。 |
大家每天都必須做出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從人生難題「午餐吃什麼」到真正的人生十字路口,沒有人能逃離做選擇的義務,畢竟我們不是照著固定指令行動的機器人。
有時人們會覺得「沒有選擇」,有時會煩惱「不知如何選擇」,就連「不做選擇」都算是一種選擇。看來要把生活過好,「選擇」這個議題或許值得好好思考。
上週冷蛋剛分享過《彈性習慣》一書的閱讀心得,裡面的策略正是透過巧妙設計的選擇,讓人更有機會持續達成目標,可見「選擇的樣貌」會影響我們的行動。
這篇文章就針對最簡單的型態—「選擇個數」來思考可能帶來的影響。
準備正式進入內容了,讀者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繼續閱讀喔!
個數影響狀態
光是選擇的個數有所不同,就會大幅度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行動。就從基礎數數兒開始吧!首先是 0 ~ 1 個選擇。
談到選擇,0 和 1 其實是一樣的,那代表一個人覺得「沒有選擇」,沒有是 0 嗎?其實這是文字遊戲,意思是我們只有唯一的一條路可以走。
那就是一個選擇了,即使這個選擇後續是條死路,也只能別無他法地走下去,把未來交給天意。像是現在的房價貴到完全不合理,連帶影響許多人的生活,但也只能先過一天算一天。
沒有選擇一定不好嗎?或許未必,例如在過去成功的定義比較狹隘,環境也相對單純,大部份人不需要思考太多,只要照著唯一的道路走,就會過上還可以的人生。
當然,這是建立在大環境較好的快速發展期社會,以及許多不適應的犧牲者上,但「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不努力就會失敗」也一定程度帶來信任感、給人信心,就當是背水一戰也會更有動力,專注於唯一的可能性。
在多元的現代社會,只有一個選擇顯然是不太適合了,也別跳太遠,就想想有 2 個選擇如何?
二選一夠不夠?
兩個選擇似乎就開始「有選擇」了,可以比較優缺點,而且大多數人都很熟悉。
例如在菜單上看到兩道都很想吃的料理,思考要點哪一道,或者在重要時刻決定「出國留學還是留在國內」,還是「要不要」年後離職換工作,煩惱二選一困境許多人都不陌生。
看起來有選擇,不過冷蛋覺得有點「微妙地不太夠」。
一方面是世界有點複雜,命運有些愛捉弄人,有時候光是兩條路還是會有不小的風險,畢竟兩邊都走不通的機率還在「常見」的範圍內,一輩子這麼長偶爾總有特別倒楣的時刻。
像是投資時有一種思維是認為「股市大跌時債券就會漲」,所以可以看大環境趨勢來「切換選擇」,但歷史上也是有「股債齊跌」的年度,最近一次就在 2022 年。
這種狀況不多,但如果用二選一的思維炒短線,就可能在剛好倒楣的時機賠上累積的一切。
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萬一真的碰上屋漏偏逢連夜雨,要是沒有更多選擇當緩衝,或許會造成難以輕易回復的損失。
兩個選擇的另一個問題可能更頻繁出現,那就是常常容易落入「非黑即白二選一」的陷阱,也就是所謂的「二分法謬誤」(false dilemma)。
非黑即白的二選一其實不是「選擇題」,而是「是非題」,只有「唯一解」,那其實只是假的兩個選擇,其實還是沒有選擇。
如果只是兩道菜選一道也沒什麼問題,但在重要的十字路口二選一,此時「只有一種是對的」、「只有那樣比較好」的想法,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甚至在狀況不如預期時被後悔的情緒綁住。
這種二分法心態還可能否定所有和自己「不完全一樣」的人事物,強制把大部份人輕易推出去,讓彼此都沒有選擇。
因此兩個選擇不是不對,但我覺得容易不小心陷入危險,再多一點點可能會好很多。
狡兔有三窟
三個選擇,在很多時候是一個恰當的數量,生活中也頻繁出現,跟兩個選擇一樣常見,大家也不陌生。
不管是遊戲、綜藝節目、商業行銷,很多時候會出現那種「好禮三選一」的橋段。有時候內容是公開的,可以自行判斷想要哪個,有時則是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抽到大獎。
上篇文章分享《彈性習慣》心得,裡面的精華策略正是應用了三選一的概念,為一個習慣設計出「三種水平行動」,再為每個行動設計「三種垂直難度」。
當有了三種水平選擇,我們便感到「自由」,覺得是自己做主,根據當下情境選擇了比較想要的那個。
有了三種垂直難度,也可以根據狀態決定要輕鬆、或是想挑戰,同時也透過「錨定效應」產生比較效果,提高我們的行動意願。
事實上,只有兩種選擇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但三個選擇的效果有時可能更好。
同時,三個選擇也可以輕易破解上一段提到的風險與陷阱。
股債齊跌?沒關係,當我有正職工作與緊急預備金,就有第三種「存活」的選擇,不用股票債券二選一,不用炒短線賭趨勢,而是可以長線投資,長期平均碰上極端狀況的機率微乎其微。
生活中倒楣的事情同時襲擊?要是平時有工作、有家人、有興趣;或是在校園中有課業、有社團、有玩遊戲的朋友;或者在職場上有主業技能、有第二專長、有臨時兼職能力...
三個以上的選項同時碰上不如意的機率會小很多,總有一處能在短期低潮時成為自己的心靈與現實支柱,讓我們平安度過偶發的危機,不被擊垮。
古人很早就理解狡兔三窟的重要性,當有了三個以上的選擇,我們便開始有「餘裕」。人生其實不容易,總是在失敗中前進,因此需要透過保有餘裕,讓自己有辦法再次站起來。
有選擇,就不用永遠「最好」
另一方面,上一段提到的「二分法謬誤」陷阱,當有三個選擇時很容易不攻自破,畢竟三選一就不太可能二分法,除非自己已經陷入「這輩子只有某某永遠是對的」的定型心態。
人生不能讀檔,我們其實永遠不會知道「當初選那條路比較好」,畢竟目前的科技沒辦法穿越時空,到平行宇宙看看另一邊的狀況。
但我們是人不是神,人性總是常常「在選擇之後後悔」,或是「怕後悔而不敢選擇」。
尤其是碰上「重要十字路口二選一」的時刻,常常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怕自己「剛好選錯」,即使我們根本無法預測未來,也無法得知另一條路的結果。
不過一旦有了第三個選項,我們就比較不會執著於「選到最好的」,因為三選一的時候每個選項所佔的比例都不到一半了,要「從三個選擇中選到最好」,難度變高、機率變低了。
既然如此,「無法總是選到最佳」就很合理,同時「選到最差的」機率也較低,心理負擔減輕了,三個選項的期望值就是「平均、中間」,我們可以用中庸之道前進。
三個選項,讓我們比較「敢做選擇」、比較「不會後悔」,而持續行動、再次站起來正是不斷跨越失敗,通往成功的絕佳策略。
選擇一二三
寫到這裡,我們其實只聊了 1 - 3 個選擇的狀況而已,已經有很多可以思考探討的課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文化中,3 代表「多數」,像是過去上國文課就會讀到很多用「三」來泛指多數的虛數用法。
這篇文章提到的「三個選擇」也有這樣的用意,可以想成「多幾個選擇」,主要是與前面的「唯一解」與「二分法」做對比,破除一些選擇陷阱。
冷蛋過去寫過幾篇相關的文章,透過幾張簡單的圖思考人生選擇的概念,也透過這篇聊到的三個選擇的思考法讓自己有機會走上更好的道路,歡迎參考閱讀。
但也要提醒注意「多幾個選擇」和「很多選擇」是不同的,接下來的文章會再談談這部份,這篇文章選擇在這裡先打住做收尾。
希望這樣的討論可以幫助讀者朋友,在十字路口卡關時開始有打破框架的思考工具,我們下篇文章見囉!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