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不想上班?用小行動讓自己不只是說說!

上班好煩卻不得不做,這種心情永遠只能「想想」嗎?

農曆年假結束兩週,元宵節也過去了,大部份上班族已經回到原來的工作狀態,要繼續為了生活努力打拚。

一般在長連假過後,容易有一段不太適應上班節奏的狀況,我們從小就習慣要慢慢「收心」,隨著時間過去似乎也真的有效果,通常就不會繼續多想。

實際上多想一點可能是有幫助的,今年冷蛋刻意挑戰「收心」這個似乎理所當然的行動,思考背後的脈絡,希望能利用「心之所向」找到一些線索,幫助自己探路。

話是這麼說,但都開工兩週了,如果還是「散散的」不想上班,到底還能怎麼辦呢?

那就別只是說說,開始行動吧!這篇文章分享「不想上班的小行動」!


不要浪費情緒

有些朋友的確是放假玩得有點瘋,一時不想上班;但這年頭社群網路上更流行的是「我的夢想是不上班」,那可不只是「一時」,而是「一直」都對目前的工作不滿。

但我們也總是知道不工作就沒飯吃的道理,即使百般無奈,也只能發洩完繼續上班,或是發洩不完甚至無處宣洩,年復一年只能默默忍耐吞進心中。

許多人心中的 os 或許是「我也不想啊!但那又能怎樣呢?」

事實上情緒是帶有「能量」的,只是憋著容易內傷,發洩出去卻又只是例行性的「正常能量釋放」,這股能量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

或許,我能夠利用不滿的情緒,聚焦起來造成改變?這就是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小行動」。

怎樣的小行動呢?這段先簡單提及那些常見但我不太想做的行動,其實面對不想上班的情緒,大家也是挺有創意的。

有些人靠頻繁請假來平衡,只要維持基本考核過關、薪水能支應日常就好;比較衝動的就讓能量爆發,辭職的人最大,甚至受不了就蹺班都有可能。

這幾年更流行的是所謂的「無聲辭職」、「安靜度假」等策略,尤其 Covid-19 疫情間接擴大遠距工作的趨勢,要在工作中偷偷躺平似乎變得更容易。

這是一種相對消極抗議的方式,短期或許有些用處,但問題終歸沒有解決:不管是繼續上班或找尋下一份工作,常常又落入原本的不滿狀態,只能繼續輪迴。

主要的瓶頸或許在於,我們必須工作賺錢「數十年」,在這麼長的職業生涯中,上面的這些策略治標不治本,我們也難有更多籌碼,選擇更好的工作或生活型態。


不討厭做什麼?

不想上班很合理,並非所有人都能幸運從一開始就找到天職,即使是喜歡的領域,也總有不順遂的時刻,就連那些工作狂也都不例外。

除非公司真的有較誇張甚至違法的狀況,大幅影響身心與生活,那該早早準備好勇敢離開,不然冷蛋會推薦一些可能更有幫助的小行動,在這邊分享給大家。

第一件推薦的小行動是「思考初衷」。

當初是為了什麼而選擇這個領域、這份工作呢?如果沒有仔細想過,不妨趁機思考一下。

只是混口飯吃?還是本來有某個想法、一些憧憬?即使當初是選錯、甚至被逼,總有個原因是目前選擇繼續靠這個工作存活,而不是另一個工作的理由。

嘗試列出工作中比較喜歡的部份,不要只看討厭的一面,就算很現實也無妨,可能就只是感覺相對喜歡、較有錢、較輕鬆或較擅長等,那至少就有了一個潛在的優點。

如果找到了幾個優點,就可以延伸思考,看看能不能做些什麼,擴大喜歡的部份,或者至少讓不討厭的部份多一點。

真的完全沒有想法?或者其實想選的不是這個?那也可以想想自己更喜歡怎樣的工作,或許沒辦法立刻切換過去,但能不能朝新的方向稍微改變,或是透過巧思結合到目前的工作中?


真的不想做什麼?

上面是想辦法「擴大喜歡」,而擴大喜歡的另一面是減少不滿,不是忍氣吞聲,是找出不滿的地方嘗試解決,這是我想推薦的第二個小行動。

沒辦法盡如人意是很正常的,不可能一次把所有不喜歡的事物全部解決,但一樣可以透過思考抽絲剝繭,然後在可能有機會改變的地方一次嘗試一點,減少討厭的部份。

現在無法改變也不代表永遠做不到,可能是目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要提升,或許可以透過一些學習做到。

例如透過一些看懂大局的能力、習慣養成系統時間管理觀念、人際溝通技巧,有沒有辦法改變什麼,這些都是能夠透過書籍、影片或上課學習的通用輔助技能,只認識基礎也能快速應用。

現實一定也有長期無法改變的部份,真的沒辦法解決怎麼辦呢?

其實不一定是改變工作或他人,也可能是改變自己的習慣與心態,有些問題便有了轉機。有些事物改變不了,就先嘗試解決其他問題吧!一次一個小行動讓討厭的事物更少一點。


找出「自由數字」

好吧!有些思考與改變需要時間,那麼就先讓我們做點小學數學,雖然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但小學數學我應該還會啦!

對目前的公司不滿?這一段要分享的小行動,是幫助自己「計算買回自由的可能」。

直接舉例,目前月薪中位數 4 萬多,為了下面數字好看點,我想刻意挑 48,000 元來計算,這樣標準勞工日薪就是月薪除以 30 天,48,000 ÷ 30 = 1,600 元。

如果我想要從公司「買回一點自由」,例如每週想要多放一個下午的假,需要付多少錢呢?

冷蛋的公司早上算 3 小時、下午算 5 小時,因此放下午的假占了 8 分之 5,1,600 × 5/8 = 1,000 元,一個月大概會有 4 到 5 週,所以每週都請一個下午的假會需要 4,000 到 5,000 元。

意思是,要是我能夠找個方法,每個月賺個 4、5 千,也許是下班兼職、也許是家教,那就「有本錢」可以多請幾天假休閒了。

你說兼職賺錢也要花時間心力?當然,這就是取捨了,不是不喜歡「現在的上班狀態」嗎?那就趁機嘗試自己比較喜歡的呀!這樣可以在本業保持基本的穩定收入,又能換換心情。

要是真的喜歡新的嘗試,就進一步思考能不能擴大甚至取代原本的工作,不然也可以隨時退回來,進可攻退可守。

當然上面只是舉例示範如何計算「自由數字」,原有的公司不見得會允許員工每週請假,現實層面還有很多其他議題要考量,但透過這樣的小行動,或許正是改變的開始。

反過來想,其實也可以思考自己待在公司的價值,假設被限制在公司一個下午價值 1,000 元,是多還是少?回到前兩段的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討厭的又是什麼?

如果錢真的不好賺,是不是該把握時間學點什麼能力才值得,甚至能帶走用在其他領域,而不是只躺平不行動,那會一直「找不到自由」。


從起點出發

不想上班只是「起點」,可以跨出步伐往想要的方向移動。如果年復一年都抱怨不想上班,卻沒有相應的行動,就只是繼續待在起點而已。

這篇文章分享了三個可以嘗試的小行動:

.透過「思考初衷」找到想要的方向,嘗試將喜歡的部份擴大

.找出不滿的原因並透過各種能力來解決,減少討厭的部份

. 藉由計算「自由數字」發現新的選擇,同時認識自己的價值

當然有部份可能徒勞無功,但或許會在其他部份看到可能性;雖然短期大概不容易快速改變,但隨著行動累積,有機會跳脫單純抱怨卻無計可施的輪迴。

這些行動也不完全是讓人「擺脫上班」,搞不好做了些思考與調整後,會發現反而喜歡上原來的工作,或至少沒這麼討厭,可以找到和平共存的方法,也將心力聚焦在更重要的目標。

因為「不想上班」只是表面簡短的一句話,背後通常有比較複雜或深層的原因,行動有助於找出藏在表面下真正的議題。

不想上班?就將情緒能量化為行動,開始累積更多可能吧!


相關閱讀:

不用急著收心,而是覺察「心之所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