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維大)~ Fund?ET(義大)~ Fund!水啦! |
對投資有興趣的人,這幾年應該都多少聽過 ETF 這個名字。而實際有在關心股市的人,除了整天聽到台積電、中華電、金融股、航運三雄少數個股大名之外,可能更常聽到 0050、0056 之類的代號,ETF 在這年頭比大部份單一公司的股票更廣為人知。
那麼究竟什麼是 ETF 呢?為什麼大家常常口耳相傳,或是在媒體上聽到這個名稱?更多人關心的問題是:ETF 好賺嗎?該怎麼買?
這篇文章冷蛋就介紹最基礎的 ETF 概念,以及一些現今投資人面對這種金融商品應該注意的基本事項。
ETF 是什麼?翻譯起來怪怪的?
首先我們從 ETF 的英文全名開始看起:Exchange (交易所)、Traded (交易)、Fund (基金),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
交易所就是指像股市這樣的證券買賣場所,而基金也在冷蛋之前的文章介紹過,就是一堆股票的組合。
也就是說,ETF 這種金融商品是一種基金,但是不用在發行基金的公司申購,而是可以像股票一樣直接在股市裡買賣。
說得更白話一點,當我們在股市裡買一檔代號叫做 0050 的 ETF,就相當於一次購買了 50 家公司的股票 (按照某種比例組合)。
但是在台灣看書上或網路上的介紹,會發現一般把 ETF 翻譯成「股票指數型基金」,看起來很奇怪,明明英文沒有「股票」也沒有「指數」這些字眼。
這是有一些歷史因素的,因為在過去,ETF 是由「指數型基金」發展而來。(對這個名詞還不熟悉的朋友,建議先點選上方連結看看指數及基金的介紹。)
有一種投資方法被稱作「指數化投資」,以前為了實行這種投資模式,只能在基金公司購買「指數型基金」。到了大約 1990 年代,才發展出 ETF 這種商品,跟指數型基金的概念很像,卻能在股票市場直接買賣。
因為這樣的因素,因此台灣翻譯成「股票指數型基金」,聽起來更直觀易懂,就是「像股票一樣」(可以在交易所直接買賣的)「指數型基金」。
但是現代的 ETF 種類越來越多,許多跟過去傳統的「股票指數型基金」概念甚至互相衝突,因此在現在的金融市場,這樣的中文翻譯已經不太精確,也必須多加注意。
ETF 的優缺點
從上面的認識,會發現其實 ETF 就是一種「基金」,那麼冷蛋之前提到的那些基金的優缺點基本上就通用了。這邊再幫大家簡單整理一下,不過想看比較完整的介紹還是建議點入上方文章閱讀。
ETF 的最大優點在於,跟基金一樣可以分散投資各類資產、可以輕易買到一般投資人難以簡單投資的事物,例如一次買一堆公司、買各種債券、甚至原物料、黃金、房地產等。
分散投資可以立即分散風險,不像購買少數個股,可能幾十年投資期間一次大賠就讓人重傷。
再者,一次購買一堆資產本身就繁雜到一個人很難執行,但 ETF 可輕易辦到這件事,而且還能直接在交易所買賣,省下各種麻煩事,是概念非常棒的金融商品。
另外購買 ETF 的交易成本通常有機會比買基金更低,因為是券商直接對投資人交易,可以省去許多基金結構上的成本費用。(「有機會」不代表一定,投資人必須非常注意成本。)
還有一點是, ETF 在結構上及法律規定的保護下,投資組合的透明度通常也比較高,不過投資人購買前當然還是應該有更深入的理解,至少要稍微看個「公開說明書」吧?(或是多看冷蛋的部落格教大家如何避免踩雷)
上面的優點聽起來都很不錯,但是也有一體兩面的缺點。
因為 ETF 太簡單就能自由操作,跟買股票一樣,投資人必須更謹慎,要學習正確的觀念和不容易被外界影響的心態。
例如傳統的基金公司可以幫投資人「定期定額」扣款購買基金,但 ETF 必須自己來,難保不被近期各種狀況影響。(冷蛋寫文章時全球受到疫情及戰爭的影響,近期股市大跌又反彈,有多少人能堅持正確的投資方式呢?)
ETF 和共同基金的異同
剛剛已經提到一個 ETF 和基金主要的差別:前者可以在交易所直接買賣,而後者必須跟基金公司申購。不過基金公司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務,例如約定好定期定額之類的,ETF 則要由投資人自己操作。
另外一個最大的差別是在買賣時的價格。ETF 跟股票一樣,在每天開盤交易時隨時變動市價,一天內可以有很多個成交價,就看買賣當下雙方約定成交的價格。
基金則是每天只有一個固定的價格,由基金公司每日按照收盤淨值報價,因此所有購買同一基金的投資人在同一天的買賣價格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些差異上面在講優缺點的時候也提過了:通常 ETF 的交易手續費、管理費之類的成本會比共同基金低一些,另外 ETF 的投資組合透明度通常也比較高。
聽起來 ETF 好像比基金更有優勢一些,但別忘了其實 ETF 就是一種基金。冷蛋認為投資人要特別注意的是:不管是現代 ETF 還是共同基金,都分為「指數型」及「假指數、非傳統指數、非指數型」兩大類。
指數投資之父約翰‧柏格也在其著作中將「傳統指數型基金」TIF (Traditional Index Fund) 與現代 ETF 做出區隔,提醒大家注意現代 ETF 中某些披著羊皮的狼。
想買 ETF 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路談了些基本概念,但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ETF 實際上是「什麼」,冷蛋就稍微舉幾個大家常聽到的例子好了。
在台灣最常被聽到的可能就是代號 0050 的元大台灣卓越 50 ETF 了。0050 追蹤的是台灣 50 指數,由於台灣市值前 50 大的公司佔台股比例很高,0050 的表現跟台灣的大盤常常很相似,算是一支追蹤市場的「指數型 ETF」。
近年則有另外一支代號 006208 的富邦台灣采吉 50 ETF,也是追蹤台灣 50 指數,因此也是一支指數型 ETF。(至於哪一個比較好,未來我們有機會再談)
許多人也聽過代號 0056 的元大台灣高股息 ETF,追蹤的是「台灣高股息指數」,這種就屬於「非傳統指數」或「策略型指數」,是根據某些人們「感覺會賺」的策略發展而來,與過去的傳統 ETF 不同。
如果有投資人關注美國或全球股市,可能會聽過 VT、VTI 這些追蹤全球、全美的「指數型 ETF」或是 ARKK 這種追蹤特定產業的「非指數型 ETF」。
事實上,不論是購買共同基金還是 ETF,都只是一種投資工具,而區分「指數化」與「非指數化」投資卻是投資策略上的不同。
重要的其實是策略,投資人該做的應該了解市場本質,挑選好的策略,最後才選適合執行的工具。
關於「指數化投資」,冷蛋未來會有更多文章著墨,如果還不熟悉的朋友,歡迎再看看冷蛋之前的介紹。
而針對購買的注意事項,這裡也只簡易點出三大項:第一是要注意購買 ETF 的各種費用,尤其是過高和隱藏的內扣成本,這個問題跟一般共同基金一樣。
另一項則是注意 ETF 的優點是分散投資,不要拿來買太相似的一籃子雞蛋,會一起破掉的。
還有一件事,要特別注意不要使用槓桿、反向 ETF。關於這兩種 ETF 冷蛋沒有特別介紹,是屬於比較進階型的衍伸性商品,但是「進階」不表示比較厲害,通常利用這些 ETF 擇時進出的結果都很難贏過大盤,甚至容易賠錢。
關於 ETF 的基礎介紹差不多就到這邊了,未來會在其他文章介紹更多細節的,歡迎大家繼續追蹤我的文章囉!
註:本篇文章提到所有股票及 ETF 的代號及名稱僅為說明用途,並非推薦任何投資標的,投資任何金融商品請自行負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