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真好。看太陽這麼大我判斷一定很熱...真的嗎? |
之前分享過自己剛踏入股票市場的迷路旅程,或許會有一些人認為冷蛋一開始的行為有點蠢,只看了些粗淺的「消息面」的東西就自以為有一些概念,要是賠錢也是活該被騙。
但是冷蛋之後其實也實際「認真學習」過,我買了書來研究、嘗試理解許多專有名詞、判斷指標。我相信有些人只想聽別人報明牌,但也有些人做過去在學校不曾做過的努力—認真讀書研究。
想財富自由的動機如此強烈,我們當然會為此付出心力,甚至以遠超過上課、上班時的努力來面對這項誘人的計畫。這篇文章冷蛋想針對認真學習買賣股票的人,比上次更深入一點思考如何賺錢,最後開始提出一些反思來加以驗證自己的想法。
如何靠股票賺錢?
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我們就從這裡出發。
首先,買賣股票只要在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就會賺錢了!既然聽起來很像廢話,我們就繼續問下個問題:怎樣才能買到低價的股票?股價 20 元算是低價嗎?所以只要任何公司股價低於 20 元就買進,之後等到 40 元賣出就賺一倍了!
顯然不是如此,想想台積電目前的價格超過 500 元,這輩子還不知道會不會掉回 100 呢!(有些人可能覺得一定不會,但冷蛋可不敢保證)
我們很快發現該判斷的是一家公司的股價目前算是高還是低,而不是一種價格所有公司適用。那又該如何分析公司目前是否值得投資呢?
「這家公司在台灣是該領域最大的一家,一定不會倒。」、「這家公司做的東西我很熟悉,是我專長的領域」、「這產品真是太有創意了!之後一定會大賣!股價會漲上去。」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判斷公司好壞的方式。
上面的方式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是有些像是「憑感覺猜」,有沒有更精確的判斷指標呢?
於是投資人發展出了各種可量化與不可量化的指標,趕快來查查有那些指標好用。
常見的股價預測指標
投資人為了賺錢,當然會嘗試無限多種預測股市漲跌的方式。這邊冷蛋只先列出少數常聽到的或是許多「投資達人」的判斷方式,某些專有名詞一時或許難以詳細解釋,未來的文章會再慢慢介紹。
1. 市佔率。公司商品占了市場多大的比例,例如 iPhone 在市場上明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判斷蘋果公司應該很能賺,但 Android 手機也在努力搶市場,必須考慮進去。
2. 收益率、收益史。公司獲利多少?獲利了幾年?每年都獲利嗎?收益有沒有成長?這些似乎可以拿來判斷公司賺不賺?
3. 股票價格。跟去年同期相比漲跌多少?例如電商每年第四季有雙 11、聖誕跨年等促銷旺季,因此跟淡季比較賺錢,股價會較高嗎?如果今年同期比去年銷量更高,是不是就代表公司在成長?
4. 過去一年股票回報。例如去年疫情期間大家常待在家,任天堂 NS 主機和「動物森友會」遊戲大賣,股票也隨之上漲?今年是否會因為沒有去年亮眼而漲多跌回、或是漲幅較低?
5. 過去十年股票回報。一年的表現可能受到某些特別因素的影響,就像上面的例子任天堂可能受到疫情、某次特別成功的主機或遊戲,導致股價大漲。如果要評斷一間公司,較長期的歷史數據應該更有參考價值?
6. 本益 (P/E) 比。所謂的本益比是指股價與公司收益之間的關係,簡單的計算方式是每股價格除以每股收益。這是許多投資人拿來判斷一間公司股價是高或低的重要數字之一,為了避免單年收益變動大,更多人參考的是所謂的席勒本益比 (Shiller P/E),也就是十年本益比。
7. 過去一年、十年 GDP 成長率。也就是某些總體經濟的考量,如果前幾年遇上景氣不好、氣候變遷、石油危機,或許公司的成長也就容易受限,導致股價表現不佳?
還有許多不同的預測指標,媒體上書本上的「達人」們最擅長用某些指標組合判斷股價高低,預測未來漲跌,只要能知道這些必殺技,就可以挑到對的股票適時進出場,每年賺個 20% 變有錢人了!
投資真簡單?
等等,好像哪裡不太對?我聽過股神巴菲特的事蹟,他的年化報酬率不就差不多 20% 嗎?我可以輕鬆學到必殺技讓自己跟股神一樣厲害?這是不是有什麼陷阱?還是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股神?
回頭想想那些媒體上或書上教我「只要這樣用指標挑選預測,你也能輕鬆年賺 20%」的那些人也都是股神,台灣有幾百幾千個股神囉!
可是我只聽過巴菲特、彼得林區、葛拉漢...全球知名的股市達人也屈指可數啊!怎麼台灣看個書就能養出成千上萬的股神?那不是每個都早就退休成名上節目分享了?
冷蛋眉頭一皺,發現案情並不單純。
看來靠指標預測公司股價高低可能有一些潛在的問題。至於可能的問題在哪兒呢?大家不妨先想想看,冷蛋將在下次提出自己的一些觀察與目前的理解,歡迎大家繼續跟著我一起冷靜分析、蛋定投資,我們下篇文章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