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結合股神與股息的「台灣價值」?(續 2)

你知道是誰伸出手跟你爭奪資產嗎?又是誰大開後門悄悄搬走我們的錢?

身為投資人,當然希望有個神奇的方法或商品,能讓我們「穩定獲利」,最好是像銀行定存一樣,能夠定期產生利息,而且本金不會變少甚至持續上漲。

隨著大眾的深切渴望,相關的商品與關鍵字真的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股神」象徵著長期高成長的美好夢想,「高股息」代表著穩定現金流的加薪期望,「定存股」讓人產生如同銀行定存一般的安心感,甚至連「ETF」這個字眼都被當成一種快速財富自由的靈丹妙藥。

但其實這些字眼根本沒有任何「保證」,即使組合起來也一樣,就算我們再怎麼希望它有保證也一樣,真實世界只有「投資一定有風險」這個事實才是有保證的。

前兩篇文章冷蛋透過這陣子很有話題性的「臺灣價值高息 ETF」(代號 00940) 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過程,從最粗淺的認識稍微細究關鍵字的想法,結論都是廣告講得再好聽,都不保證未來只會有好處。

這週 00940 正式上市了,不管一週內的表現如何,都只是短期的新聞話題,這篇文章在上市前就已經組織好大部份內容,冷蛋想談的是那些「有保證」、我們真正該在意的事。

(聲明:這是冷蛋自己的心得而非推薦文,投資請自行評估與負責。)


保證有人賠錢

第一段的標題就這麼尖銳,冷蛋是在看衰特定商品的表現,認為買的人都是韭菜嗎?還是做了什麼分析預測後續發展,想要做空股票?

都不是,我是在說「主動投資」股市這檔事,是在說「投資一定有風險」這件事,基本上有人賺錢就一定有人賠錢。

那當然啦!這聽起來不是廢話嗎?整體市場賺到的錢就這麼多,有人買股票就表示一定有人賣股票,股市就有點像是合法的賭場一樣,只要會小學程度的加減法 (還不用乘除) 都知道這個事實。

但很奇妙地,每個進場買股票的人都覺得自己會是「賺錢的那一個」。

就以 00940 來舉例好了,上個月募資期間許多人拿了老本、借了錢也要買到,覺得募資價 10 元「已經是最低了」,小資也買得起、未來只會漲,不趕快卡位就來不及了。

然後心中幻想著,等到上市以後大家搶買,就會從 10 元漲到 20 元甚至更高,你看那個 0050 還 0056 目前的價位,我只要轉手賣掉就可以讓資產翻倍,然後就離好日子更近一步了!

的確有可能,投資一定有賺頭,基金投資有賺有賺,咦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問題是,誰在對面跟你買賣呢?也是個很想賺錢的人對吧?他在想什麼?

萬一對面的是大戶、專家、程式交易、機器人投資...他為什麼跟我做相反的決策?我想要轉賣好大賺一波,對方不想嗎?我有辦法做到這件事嗎?

還是在我還沒打開交易介面之前,有一群不知道誰就已經利用程式高速倒貨了呢?冷蛋的本業是工程師,數學還不錯,你相不相信我的動作會比較快又精準?

「保證」有人賠錢,那是誰的錢賠光了呢?有沒有可能是你的?是我的?三商*福?


保證有人賺錢

第二段的標題聽起來更廢話,上一段不是都說股市就有點像是合法的賭場,有人賺錢就有人賠錢了嗎?

但冷蛋想說的不是這個,我想說的是「不論你賺或賠,也不論誰賺誰賠,他都賺錢」的那個存在,賭場中也有這樣的存在,而且通常是「莊家」或背後的集團。

股市中大家買賣股票、基金、ETF,誰是「保證賺錢」的呢?答案是「政府」及「券商」(或說投顧、業者) 基本上利於不敗之地,而小散戶想進場玩一把注定被詛咒

因為在台灣買賣股票必須要付給券商「手續費」或稱「佣金」,還要付給政府「稅金」,這些錢不管我們是賺或賠都得交出去。

如果是投資 ETF,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更多名目,除了佣金與交易稅以外,特定來源的配息還要額外繳交股利部份的所得稅,因此「高股息」常常意味著「可能繳更多稅」。

上述的佣金、交易稅被稱為「一次性費用」,因為每次買賣都得被抽一筆佣金,而每次賣出時都要抽證交稅。

有趣的是,國外券商目前普遍是「免手續費 (佣金)」的,但國內環境常常把「手續費打折」當成一種對投資人的施捨,讓大眾以為這筆支出是「理所當然」,如此一來就有人能保證賺錢了。

還沒完,券商還會從我們繳的錢中扣除「持續性費用」,主要包括「經理費」、「保管費」與其他雜費,另外 ETF 本身周轉也是要成本的,

後面這些通通加起來被稱為「內扣總開銷」,因為是在我們的付的錢裡面被扣除的,因此一般投資者經常不太在意,甚至不知道有這件事。

冷蛋之前分享過如何查詢詛咒的文章,裡頭特別指出有些基金、ETF 的投資費用 (成本) 真的很高,尤其許多「主動基金」與「高股息」會有更高的費用率。

這些費用也是讓特定集團「保證賺錢」的來源,即使投資人買了基金賠大錢,券商也不需要負任何賠償,而是照常收費。

「我們幫你組合出你想要的夢想關鍵字,包括股神投資哲學、高股息、特定主題、未來趨勢、過去績效很好等等,但是不保證這些基金會賺錢,你還是要自己懂挑選轉換,賠錢是你的事,該付的錢還是會扣掉。」不敢說全部,但這是目前投資環境一大部份寫照。


保證少賺的錢

上面一段談到的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利益衝突」,券商在推出產品時,主要考慮的可能不是「對投資人好」,而是可能要考慮「公司能賺錢」、「對股東好」。

這些公司底下的「理財專員」在推薦產品給客戶時,考慮的重點也不一定是「對客戶好」,小職員想養家餬口會考慮什麼?就跟你我一樣:「對工作績效好」、「想要加薪升職」、「今年的旅遊獎金」,公司希望我們做什麼,照著做就是了。

在這種結構下,如果投資人少付了一些成本,公司就會少賺;反過來說,如果公司想要多賺一些錢,就可能推出投資成本高的商品,這樣就變成投資人因為多付成本而少賺錢。

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案呢?對公司及投資人都好的商品?的確有,但在台灣目前的環境與制度下只能說相當罕見,跟國外比起來幾乎沒有辦法抗衡。

例如上一段提過的,國外投資「免手續費 (佣金)」在投資人心中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另外國外許多投資商品的「內扣總開銷」不到台灣商品的 1/10,也就是我們被收走的錢是十倍計算甚至更高。

許多人可能覺得「如果能多賺一些,那成本就不太重要」,偏偏就沒有「保證」多賺的商品存在,反而是許多國際級的專業研究發現「成本越高,通常績效越低」的相關統計結果。

我們幾乎無法預測股票、基金、ETF 的未來績效,即使精挑細選做足功課,也常常人算不如天算,這就是投資的風險。

但高成本的商品卻能「保證」讓人每年少賺 2 %、1 %、0.5%,聽起來只有個位數的差別微不足道?但複利累計的後果可能是延後好幾年退休。

這就是為什麼投資人必須要多花一些時間做功課,思考那些廣告「說了什麼,沒說什麼,對誰有利?」

這也是為什麼冷蛋要在這段期間「蹭時事」,連寫三篇文章,畢竟對於平常沒什麼接觸投資觀念的朋友們,「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所以我該不該買...

來到三篇系列文章的結尾了,每一篇的結尾都是一樣的問題,冷蛋不斷提出一些觀點、一些思考過程,但最後還是必須面對現實:很多人想趕快知道「答案」。

在這裡幫大家做個系列總結,順便給出「我的答案」。

第一篇文章,談到「股神的價值投資」與「高股息」兩種策略,我感受到這兩種選股方法是有矛盾的,同時發現了很多人搶進的行為也跟股神的長線投資哲學矛盾,因此認為在第一時間下判斷言之過早,需要進一步思考。

到了第二篇文章,開始認真思考「高股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發現這很有可能只是個噱頭,重點還是長期本金會不會漲,因此必須依靠「台灣股神」的能力。

但我發現自己無從判斷,畢竟股神信徒很多,但真的財富自由的只有少數,我沒辦法只因為對方號稱「股神哲學」就直接把重要的未來交出去。

而到了這篇文章,由於前面那些都是我們小散戶無法預測、無法控制的,冷蛋決定專注思考真正「有保證」,但投顧、廣告通常不提的事實。

到了這裡,早已不光是 00940 的問題了,而是一套面對投資商品 (股票、基金、ETF 甚至到保險、買車買房都可能適用)、面對商業推銷時該有的思考流程。

總結起來,冷蛋發現了矛盾、未來績效不可預測、利益衝突等問題,結論是我不應該只看廣告上、推銷專員所說的,光鮮亮麗的那一面。

而是應該反過來注意「風險」、「成本」、「針對主動選股的專業研究成果」這些很重要但幾乎不被提起的另一面。

至於到底該不該買?

目前看不到新上市標的的總成本,只能確定「至少」這麼多,通常要過個一年半載才會有總數據,也才能看到關於「股神」+「股息」是否會有問題的更多表現。

「機會成本」的概念告訴我,與其把自己的資產賭在這麼不確定的地方,付出不低的成本,還必須冒著賠上未來的風險,目前我應該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至於那個什麼靈不靈的?我可以先觀望就好,它或許會是我未來更多的文章題材。

希望「冷蛋的答案」能給各位朋友一點想法,當然,投資還是必須自己選擇與負責,讓我們在最後一起快速背一次咒語:「投資一定有...」感謝大家的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