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上台大便是人生勝利組?

等一下,你確定要用這樣的標題及圖片嗎?

你有在看到標題時愣住一下,不確定在哪裡斷句嗎?是被吸引進來的?覺得標題怪怪的不夠優雅、味道不太對?

當然,我是故意這樣下標題的,除了稍微有點詼諧嘲諷,也是因為文章由來的那首歌取名更直接:台灣大學 2025 年畢業歌《上台大便》,最近在票選中脫穎而出。

雖然文章標題取名跟歌名一樣粗俗,其實是有哲理的 (?)。

考上台大,人生真的就能一帆風順嗎?或者只是站上更顯眼的地方,眾人注目下...一樣在現實社會中灰頭土臉,跌個狗吃屎、履歷變廁紙?

透過這篇文章,輕鬆聊聊對最近這首別出心裁畢業歌的想法,也分享一點個人經驗。


年輕世代為何唱「上台大便」?

台灣大學,至少在大多台灣人心中把它當成「第一學府」,在冷蛋長輩的那個年代,流行一句「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是通往人生勝利的康莊大道。

就算沒有出國留學,當時的大學錄取率很低,能拚上台大確實是未來工作的保障,尤其那時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期間,高學歷也等同於高薪,或許真的能說「上台大便等於成功」?

到了冷蛋及更年輕的世代,大學已經是「標準配備」。

考上台大仍有一定難度,在旁人眼中就是「學霸」的存在,未來似乎有大好前途。但學歷通膨、技職教育比例失調、經濟發展放緩、產業結構變遷、資本主義甚至炒房等多種因素,造成新世代的困境。

我們的社會與職涯似乎更多元了...至少嘴上必須政治正確地鼓吹: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社會告訴下一代這些觀念,鼓勵大家勇敢追夢。

但這樣的觀念似乎沒有普及到所有「有實權做出改變」的人,更多時候是「嘴巴說要,身體卻不誠實」,因此現實社會發展仍偏重特定方向。

這似乎是《上台大便》曲中提到廠商對「台大社會」沒笑臉、文組只能拿兩萬六的原因,是目前社會的現實。雖然是畢業歌,內容卻盡是「不要畢業」,害怕被親友問薪水。

說真的,雖然歌名聽來不雅,內容卻相當寫實,說出了目前不少年輕世代的心聲。他們感到迷惘,看不到未來,不知道一路拚到高學歷所謂何來。(順道一提,歌還挺好聽的)


都是「社會」的錯?

現在的學生都很聰明,網路上也有各種資訊與學習資源,不管是好的壞的、對的錯的,四面八方的消息擋都擋不住。

因此年輕世代其實也都知道「大人的想法」,更別提被許多長輩從小唸到大了。

《上台大便》歌曲中說「知道大人會說是在無病呻吟,都是自己太廢」,這聽起來抱怨中帶有一些無奈,因為後面接著提到台大「社會」沒人要,彷彿在說都是「社會」的錯。

的確各種說法都有人聽過,傳統長輩會像歌曲中說的,要小孩去讀「醫牙電資」未來才有出路,現代更開放的長輩則說「一類文組也有人做到頂尖,是自己有沒有實力」。

不管是歌曲中或現實社會,這些說法某方面都對,也都有不能以偏概全的地方,我認為裡面的議題其實很複雜,需要做好課題分離,釐清「自己能做的事」。

首先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實,如同曲中所言,文組在目前的台灣確實不吃香,發展空間受限,這可能是政府的責任,需要引導國家產業更健全發展。

確實存在不少慣老闆剝削勞工,暫時不可能一口氣改變。但目前也有一些老闆願意朝向更多元發展,給員工自由的空間,甚至支持公司內創業。

問題是不管是哪種,老闆經營企業的一大主要目標是「賺錢」,不管是自己拿了大半要員工共體時艱,或者真的將經營的成果和員工分享,他們似乎沒有義務要「白花錢養夢想」。

社群媒體上許多人常說「上班就是為了賺錢」,要是老闆也是為了賺錢,就不太可能毫無條件把大量資源放在無法想像的事物上,特別是不夠有遠見的老闆就更別提了。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老闆除了發薪水,常用的手段是「賣夢想」、「畫大餅」,例如許個聽起來有機會實現的願景,或讓員工持股,在那段黃金歲月這招確實可行。

不管是文組或理組,身為一般人不太可能撼動資本主義社會,理組只是剛好擁有「比較能讓老闆想像」的技能資源,但說不定我們能反過來上面的招數:「賣夢想給老闆」。

勇敢一點爭取資源,說明自己的強項能如何與公司合作,獲取老闆想要的成果,尤其是身為高學歷名校的學生,可以更加有自信,當然這樣的信心要建立在硬實力上。

如此一來,說不定能在目前的現實社會中,稍微取得較有優勢的起步機會。


打破迷思、思考真實

談完資本主義與老闆,接下來要聊關於傳統和長輩的課題,年輕世代知道過去的成功法則不適用於現在,但許多思維、甚至潛意識仍然是從過去一路傳到今天的。

「上台大便一生順利」當然是過去的傳統思維,《上台大便》一曲也是連同歌名與內容都在諷刺這一塊,言下之意可能是「你看,哪有?現實才不是這樣」。

但與此同時,不管如何將灰色的現實公開呈現,心中仍會有一塊希望「我都那麼努力拚學歷了,未來的生活應該要輕鬆順利吧?」至少我承認自己也有這樣的心理。

沒辦法,畢竟從小長輩就灌輸了不少「努力就有收穫」的觀念,尤其是在努力「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未來就能過更好的日子」這塊強調得特別認真。

這樣的觀念有其背景,也的確有些道理,教育與閱讀是讓生活向上提升最好的策略了,問題在於通常這些觀念被呈現的方式是「從此幸福快樂」的童話故事。

如同之前文章中各種一次翻身的說詞,「上台大便一生順利」也是一個在現代早已不切實際的童話故事,不如說本來就是如此,過去快速經濟成長的環境才是特例。

另一個迷思是關於行行出狀元的思考,現代比較開明的家長可能會讓年輕世代「自己決定未來」,鼓勵晚輩勇敢追夢。

不過比較經歷過社會真實的人會知道「追夢有其代價」,如果有熱情、有夢想,必須仔細確認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做出各種評估與必要的準備。

為了選擇某條路會碰上什麼問題,可能需要哪些資源才能跨越障礙,如果持續沒有達成某些里程碑,必須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各種議題需要面對與解決。

選擇學校與科系,也算是「決定一部份未來」。

才剛畢業其實還有許多可能性,不會因為目前是文組或理組就一輩子無法改變,但前面這些年的選擇與行動,的確對「現在」造成影響。

如果目標是經濟資源或工作選擇權,目前文理組在職涯關卡的確有差距,而這是幾年前可以預見的。

學生對出社會的現實生活較難有足夠的經驗與思考,長輩的引導與期待仍要負大部份責任,或許正是因為傳統對名校的迷思與錯誤期待,讓年輕世代困擾到必須《上台大便》。

這不表示我們要回到傳統「為他們好」的強行教育方式,而是應該信任年輕世代的聰明,不過度保護卻也不是放任,而是誠實將經驗與利弊忠實呈現,讓他們可以有更好的判斷與責任心。


離台大便是新規則

前面從社會、老闆、長輩等角度思考,這些角色對於目前《上台大便》的寫實描述各有一些課題、一些責任,都可以試著做得更好。

問題是,這是別人的課題,我沒有辦法處理。

要是資本主義的黑暗面持續、某些老闆就是會壓榨員工、部份長輩的價值觀仍然萬般皆下品...身為準社會人的年輕世代也拿這些狀況沒辦法。

不過從畢業生的角度,其實也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這也是唯一自己可以施力的地方。

其實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是新的規則了,我想這或許會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不用依照以前那種讀書考試的制式化遊戲規則,而是有更多的自由度。

不過這場新遊戲會帶著之前遊戲的「包袱」,例如文組起薪高的工作較難找,這是暫時難以改變的狀況,理組則是可能幸運地拿到一張比較好的門票,可以利用這樣的不平等優勢。

即使如此,那也是「現在」的條件,任何人一樣可以嘗試花時間將各種可能有競爭力的技能補足,現在有網路、有 Google、還有 ChatGPT 了,或許有機會更快迎頭趕上。

同時也可以做各種突破困境的嘗試。記得嗎?已經是新規則了,可以發展副業、嘗試創業、參與非典型職業、培養跨領域技能、創建個人品牌、作品集等等,跳脫「學歷決定一切」的模式。

以冷蛋自身職涯為例,我當初選的是理組,或許是歌曲中被說「請先靠一邊」的族群,但第一份工作就跟學校學的內容完全不同,還碰上當初差點被當的科目必須克服,可以說是從頭開始邊做邊學。

另一方面,開始寫部落格之後,持續學習分享的內容很多「一點都不理組」,至少光是寫文章這件事就不算我的專長了。

重點在於「想辦法將需要的、缺少的補起來」,即使那是當初自己不擅長的,甚至因此選擇另一個領域的,如果真的會影響職涯,總歸是逃不掉的。

最後想說的是,出了社會自由度變高,但一切的選擇都必須自己負責了,包括上面這些討論的舉例也都有其代價,端看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能上台大便是幸運的 (?),代表有足夠的學習能力,也是證明自己努力過的痕跡,我想應該有辦法在新的遊戲規則順利上手吧?

透過這篇內容分享心得,也祝福即將投入社會的世代,既然《上台大便》這麼勇敢,那我也隨口說一句:「這篇文章哪天爆紅我就公開上台大」(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