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書這麼多,如何順利找到自己的黃金屋呢? |
「80/20 法則」是一個實用的概念,雖然在數字上未必嚴謹,但卻可以用來觀察許多現象,也能設計出一套行動法則。
前兩週分享了 80/20 法則「疊代」策略,透過三種不同的應用,幫自己的生活保留餘裕,並進一步創造個人價值。在越來越不平衡、努力未必有等值收穫的時代,或許更需要透過不平衡策略放大自己的優勢。
在撰寫前兩篇文章的時候,冷蛋心中一直有個模糊的影子,感覺好像在哪裡看過這些應用同時出現,後來想到過去分享過的讀書心得,突然一切都連結起來了。
這篇文章是前兩篇的應用範例,建議可以先看看之前的內容,再與這篇做對照,或許對「如何將概念實際應用在生活中」會更有更具體的感受。
閱讀的四個層次
冷蛋之前寫過的讀書心得,書名就叫《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說是閱讀界的聖經,內容相當扎實,當初讀了一遍仍然卡卡的,沒辦法完全吸收。
書中談到閱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在這裡簡單提一下。
- 「基礎閱讀」:一般人都會,就是基本能順利看句子、看段落的能力
- 「檢視閱讀」:快速抓到一本書的重點與架構的能力,又分為兩階段
- 略讀或粗讀:看看書名、序文、目錄索引、簡單跳著看一點主題
- 粗淺的閱讀:快速從頭到尾讀一遍,不要停頓,不懂處先不查詢思索
- 「分析閱讀」:徹底閱讀一本書,針對細節精讀、詮釋、評論的能力
- 「主題閱讀」:針對關心的主題,跨越多本書主動關聯,融會貫通給出自身見解的能力
書中給出了非常詳細且實用的規則與技巧,幫助讀者在閱讀時可以實際使用,逐漸增進自身閱讀能力,推薦給喜愛閱讀或有興趣增進閱讀能力的朋友。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則是這些閱讀層次與「80/20 法則疊代」的關聯。除了大家可能國中就會的「基礎閱讀」以外,我從第二個層次開始都看到了八二法則應用的影子。
檢視閱讀
從上一段「檢視閱讀」的描述不難發現,其實這種閱讀法就是標準八二法則的應用。
世界上有數不完的書,光是逛一家書店、去一間圖書館,裡面的藏書就一輩子讀不完了,不可能沒有任何目標及策略就照單全收,把所有書籍從頭看到尾。
因此我們會先查書評,看看別人的介紹與心得,或者真的拿起一本書簡單翻一翻,透過這種「略讀」的方法快速掌握基本主題,希望能利用少數時間挖到值得閱讀的好書。
這不就是基本八二法則在做的事情嗎?
有時候看看評論、翻個幾頁,就發現寫得很差,或者單純沒興趣;也可能快速掌握重點發現自己對主題有足夠理解了,書籍內容比自己的理解更淺,不需要多花時間繼續閱讀。
也有一種可能是書籍內容太深,目前還無法理解,暫時不列入閱讀清單,可能要找相同主題但較為淺顯的書。
當然也有花少數時間掌握大部份重點,然後覺得剛好適合繼續挖掘下去的書。不管是上述哪種情況,都是標準八二法則的實際應用。
如果真的挑了一本感覺適合的書,就進入檢視閱讀的第二階段,開始快速、粗淺的閱讀。
花少數時間快速讀過一遍,對全書有一定的理解,視自身狀況與目標,此時只掌握個 80% 或更少可能也足夠了,不需要繼續深究。
或者就像先前文章中介紹的「事半功倍疊代」策略,在第一次快速掌握全貌後,進入第二輪花部份心力開始碰觸那些快速略過、不求甚解的部份,嘗試做出提問與回答。
這麼一來,就能用比較少的時間心力,對書有更全盤的理解,開始拓展自己的閱讀能力與知識邊界,也能快速判斷是否需要針對一本書進入下一層次「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著墨最多的部份就是「分析閱讀」,透過三大階段與十多個步驟,讓讀者知道「精讀」是怎麼一回事。
在這個層次讀者需要花費大量心力,做最完整的閱讀,包括確實找出這本書在談什麼,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想解決的問題,使用的關鍵字與重點論述,以及更多細節。
除此之外,也要想辦法用自己的文字簡短說明,乃至重新架構,也必須找出作者已經解決和還沒解決的問題,最後給出完整詮釋,並懂得按照規則做出合理評論等等。
為了達到這種境界,只花 20% 時間心力顯然是不夠的,讀者必須完整投入,這也是為什麼在上個層次必須先使用八二法則快速過濾,只有針對少數值得好好鑽研的經典書籍才進入「分析閱讀」的層次。
針對這類好書,我想起《閱讀前哨站》瓦基說的「最理想的閱讀速度,就是該讀多久,就讀多久。」既然如此,是否代表八二法則在這個層次沒用了呢?
其實我認為這時反而是發揮「職人精神疊代」策略的時候。
即使是一本經典好書,也不可能每個字、每句話的重量都一樣,而是在敘述理論的時候需要搭配案例,段落寫作中總得有連接詞,還是能找出特別重要的部份。
因此這時候,可以將「該讀多久,就讀多久」的心力花在鑽研書中最精華的部份,重中之重多讀兩三遍都無妨,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記下來,甚至實踐在生活中,持續覆盤直到習慣成自然,讓這本書的精華概念為自己所用。
之所以需要「精讀」一本書,表示一定是從滿坑滿谷的書堆中脫穎而出的經典,這本身就已經符合八二法則了,透過職人精神鑽研這本書,就是利用少數時間,獲得最重要關鍵的方法。
主題閱讀
前面提到《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題閱讀」層次是:針對一個主題讀多本書,融會貫通後成一家之言的閱讀法。
既然是最後一個要介紹的層次和要類比的策略,聰明的朋友已經知道冷蛋想說什麼了。
這就像是之前文章中分享的「同花順子疊代」策略:快速抓出各領域基本概念,並結合不同領域的內容,生出自己創新獨特見解。
這樣類比或許讓一些朋友覺得怪怪的,因為「主題閱讀」又有點像是針對一個主題,四處找資料,持續鑽研後成為「專家」,那不是比較像「職人精神」嗎?
「同花順子」的概念比較像是「通才」的養成法,結合「不同領域」然後創新主題,而非針對一個已知主題鑽研。
沒錯,這是從不同觀察角度看的結果,「主題閱讀」是為了一個主題四處閱讀,「同花順疊代」則是拿不同書刻意碰撞看看,會不會產生新的火花。
但 80/20 法則是實用的法則,策略本身是活的,之前的文章也說過我們可以組合出適合自己的策略,在生活中或閱讀中都是如此。
「主題閱讀」更像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概念,是有了一個大主題,並且我們有一些想法,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材料拼湊,證實或推翻想法,然後繼續鑽研嘗試,直到成一家之言。
但一開始或有時候在路上卡關,此時我們是「沒有好想法」的,可能連「主題」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時候就必須反過來,快速從一些簡單的小概念開始,嘗試製造碰撞,看看能不能找到「好的主題」,此時同花順疊代法就是很實用的策略。
也就是說,主題閱讀法與同花順策略是一體的兩面,或說主題閱讀法是結合了「同花順 (前期)」與「職人精神 (後期)」的組合策略。
找出不同應用
這次也是冷蛋做出組合的一次嘗試,說穿了「80/20 法則疊代」就是將理財中「複利」的概念結合八二法則。
在分享的時候剛好腦中又蹦出想法,於是回去翻了過去的讀書心得,再將理論與《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閱讀層次做結合。
我覺得這次的嘗試有讓自己更加理解「主動閱讀」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就有點像不斷套用八二法則,在閱讀中找到最重要的部份,包括作者的概念與自己的想法。
八二法則並不是在找什麼 80,哪裡 20,而是不斷問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應用在閱讀中的時候,就成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策略。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前兩篇的理論概念有更具體的樣貌,幫助自己與大家找到適合的應用方式。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