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煩惱低薪甚至找不到工作?有沒有什麼改變的方法? |
離畢業季還有段時間,但許多事已提早開始進行準備:拍畢業照、紀念冊製作、畢業典禮籌辦...另一方面則是就業博覽會等徵才活動,正歡迎準社會新鮮人加入行列。
...也不盡然如此,這個時代挺現實,有些企業渴望人才,但有部份說穿了是等著「十萬青年十萬肝」,新鮮人總是比較便宜又耐操,人力成本很貴的。
卻也有些新鮮人在公司眼中「沒什麼戰力」,尤其台灣長年以來的產業重心及對某些職業的偏見,目前為止改變幅度相當有限,因此有些職業別說低薪,甚至沒有太多工作機會。
這一屆台灣大學畢業歌《上台大便》用諷刺的歌名引人注目,內容則是道出許多準畢業生徬徨無助的心聲,冷蛋也蹭了一下標題寫了篇心得文。
而這篇文章,我希望能更具體實用,不管是社會新鮮人或者薪水不到中位數,我想從這樣的狀況出發,分享自己的生存攻略。
看清局勢:互利共生、追求更好
標題使用「月領 26K」是因為上面那首畢業歌《上台大便》內容提到「文組很難找工作,去打零工只能拿兩萬六」。
冷蛋查了一些資料了解目前的起薪與最低工資狀況,26K 聽起來比最低工資還少了,但考慮到扣除勞健保或是零工的不穩定,這個數字不算誇張。
現在物價這麼高,一個月實領不到三萬生活的確辛苦,更令人無助的或許是「沒有公司要我」、「畢業即失業」或是「沒有好工作」、「被老闆剝削」的可能性。
想要脫離職涯死胡同,我想有幾件事必須釐清,首先是弄清楚當今工作的本質。
我們活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存在一些黑心企業與慣老闆壓榨勞工,這是目前的事實。但這並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而是在各種複雜議題底下被扭曲後的「結果」。
討論下去以前,讓我們想想兩個例子,一個是百年前的農業社會:沒有各種工業化設備與現代科技,只能數十年日復一日下田,看天吃飯。
沒有穩定水電,生活不便的同時少有娛樂,並且醫療不發達,平均壽命可能不到 50 歲。
第二個例子,假設一個小村落想要在現代社會隔絕外部一切,單純靠村民彼此合作維持生活。不難想見的是,他們的生活一定極其簡樸,連手機和網路都發展不出來。
大家想要上面這樣的生活環境嗎?我想大部份人沒興趣,我們早已離不開現代方便又繁榮的生活型態了,即使這年頭流行「斷捨離」,也不可能到那樣的地步。
這跟工作或資本主義有什麼關係?其實絕大部份人上班不是為了「剝削壓榨別人」,而是一起「合作」,靠著彼此不同的專長分工,共同創造更好的群體繁榮,然後拿到相應的金錢價值。
也就是說,「與人合作」是現今絕大多數工作的本質,如果習慣物質繁榮的生活,不想離群索居,就必須一定程度與人配合,這也表示必須換位思考,理解其他人想要的是什麼。
只想給香蕉的老闆一定存在,但這並非我們能控制的。想在現代職涯找到更好的出路,第一步或許是先建立「合作」的心態與思維,思考自己在與人互利共生時扮演的角色。
通關密語:我能提供什麼價值
從互利合作的角度出發,可能就會發現過去的一些盲點,以及接下來可能有機會的切入點。這話怎麼說呢?拿學生時期常見的「分組報告」來舉例好了。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也在社群媒體上看過不少迷因梗圖,每次分組報告,群體的分工絕對不是「公平」的,常常會有那種一個人做得要死要活,其他組員卻沒貢獻的狀況。
或者是團隊裡有人意見不合,認為報告應該要怎樣才對,吵了半天最後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弄得不歡而散,下次分組再也不找那些人組隊了。
也可能團隊中有「邊緣人」,大家一起努力時那個人總是格格不入,最後為了讓他也做事才公平,就把成果丟給他整合起來上台報告,結果表現不佳卻對報告成績影響最大。
各種狀況都有,只是在學校時分組有時是強制性的,最後組員拿到統一的分數也只能認了。
其實找工作有點像分組報告,公司就是一個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的小組,但今天沒有老師強制分組了,因此遊戲規則跟在學時不太一樣。
我想要加入一個小組,為的是某種理由 (常見理由包括金錢、發展性、成就感...),那是我想要的,可是對方為什麼要接受呢?
要是在小組中有決定權,我當然想挑「技能能幫上忙的」、「有長期潛力的」、「理念相同的」、「不要是怪怪的人」類似這些條件,畢竟這樣才對「公司的成績」有幫助。
因此如果想打通關卡,就必須思考「我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價值」,這是找到更好工作、領更高薪水的通關密語,當然必須具備相對應的能力。
說是「互助合作」,其實很現實:要有能力「互助」,才有辦法合作。
必須提供「他人所需」的價值,如果光是自己擁有某些能力對方卻沒興趣,那表示有一段落差要跨越,嘗試補足落差,或者另尋出路吧!
破除迷思:學非所用才正常
上面提到「需要跨越的落差」,經常是許多社會新鮮人的煩惱,尤其像那首畢業歌裡提到的「文組」感受應該更深,光是報出科系名稱,「廠商笑臉都不見」,因為他們沒興趣。
念理組有比較好嗎?說實話有,尤其名校熱門科系感覺找第一份工作容易許多,許多公司搶著要,還祭出高薪,難怪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選對學校科系,人生就穩了。」
但理組沒有需要跨越的落差嗎?出社會以後就會發現,其實更多人的真實職涯,跟在學時的科系或上課考試內容未必有關係,即使剛開始有關,未來也很可能持續變動,不分文理組。
以冷蛋自己較長期的發展來說,上篇文章其實就提過第一份工作是從頭邊做邊學,事實上我在大學時期念的是偏理論學科,就是那種許多親友會問「畢業是要當老師嗎?」的類型。
也就是說,我在就業博覽會中也曾經屬於「非即戰力」的那群,雖然與文組的求職壓力程度不同,卻也不是熱門公司優先考慮的對象。
後來冷蛋的確朝較為熱門的科系發展了,為了跨越知識落差,我也曾自主選修、旁聽不同系所的課程,但進了公司那些也大多沒用上,而是做「公司當下要的」然後趁機學相關內容。
到了現在我也換過公司,新舊公司的工作當然不同,甚至面試時談的工作跟實際開始上班也不同,這兩年跟之前內容又不同,每次都必須趕快學新技能,甚至發展別人還沒做過的。
這是我的「學非所用」經驗,事實上認識的許多朋友也都有類似經歷。
例如一位認識的學姊,當初是從幼教系轉成資訊系,目前在外商當工程師,還與朋友合作發展滑雪相關的副業。
一位前同事,大學讀的是森林系,出社會一陣子後利用疫情期間參與線上課程,也順利轉職程式設計,同時在自己的職涯規劃下成功到日本工作。
我也發現許多在公司裡的 PM、Sales,當初也是文組人才,沒有理組相關技能,但透過自學再搭配其他技能,薪水比許多工程師還高。
這些案例是想要說明,很多工作其實不限於「某某科系只能做什麼」,而且長期職涯發展可能不斷演變,文組人才也可能進科技業,理組畢業也能發展其他目標。
找到出路的訣竅在於持續核對「自己擅長的能力」、「自己想要的目標」、「他人需要的價值」,想辦法找到交集,或者補足中間的落差以產生交集。
不糾結過去的學非所用,而是從現在開始學以致用,必要時甚至必須「用以致學」,了解公司目前需要的能力並邊做邊學。
短期行動:先讓自己存活下來
電影《侏儸紀公園》有句名言「生命會找到出路」,我相信這篇文章分享的一些經驗與想法,能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可能性。
比較麻煩的問題是,這些都需要時間。
不管是調整思維、換位思考、補足技能、做出新嘗試...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改變,不可能看了篇文章突然薪資暴漲、公司搶著要挖角。
因此短期內先穩住目前的狀態吧!經濟上至少要能負擔目前生活,才有機會繼續成長。
下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些規劃的思路,和更多突破現狀的攻略,歡迎繼續閱讀。
相關閱讀:
月領 26K,出路在哪?普通上班族的生存攻略 (本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