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95 折,重要嗎?從投資角度看打折

 

打折很吸引人,但只折一點點似乎不重要?讓冷蛋稍微仔細一點分析。

在過去,我們的長輩經歷過經濟起飛的年代,但更長的一輩卻曾經度過簡樸許多的生活。對他們而言,生活就是要節省,現在能有好生活都是斤斤計較來的。

這樣的推論以現代的觀點來看下的有些倉促,忽略了許多其他層面,例如整體經濟發展、人口紅利、還不夠成熟的政策等歷史因素,節省只是其中一項變因,但占了多少重要性需要更多研究。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節省不重要,過去家庭主婦整天剪報章雜誌折價券,在市場四處殺價貨比三家,在當時相對單純的環境或許是個很合理的理財選項。

現代各種商業行為更加複雜,商家與金融公司滿滿的集點、打折、回饋策略,各式各樣的遊戲規則搞到大家都頭昏。

聽聞很多專家說,節流不重要,努力開源才能真正讓人財富自由,那「理財不專家」冷蛋又是怎麼想的呢?這篇文章想簡單分享一下我從投資角度看打折的另類觀點。


95 折沒誠意,需要撿這種小便宜嗎?

因為要從投資的角度切入,這邊會提到一點投資時常見的「合理數字」,才有個比較基準,不過沒有要大談細節,沒有基礎投資觀念的朋友也請安心服用。

另外注意這篇文章提到的投資數字是用「年化報酬率」來統一比較,也就是每年多少 %。

第一個數字,讓我們想想銀行定存吧!把錢通通拿去銀行存起來能賺多少?現在不像過去那個高利率的年代,即使由於對抗通膨而升息,新台幣定存利率也不過每年 1% - 2% 之間。

至於外幣定存,由於還要考慮匯差、手續費、專案細節及機會成本等一大堆狀況,在此先不列入討論。

好,第一個結論出來了,把錢存銀行也不過賺個不到 2%,那麼 95 折,也就是 5% off,當然是有吸引力的,前提是買的是必需品或在預算內的奢侈品,而不是隨意花錢。

因此,如果你是從來不管投資理財的朋友 (這樣長期是有風險的,建議至少有基礎概念喔),那麼沒事撿一些打折的小便宜可能是一個還算適合的選擇。

再來我們一口氣把地圖砲打開,想想最近的物價上漲吧!有多少人被炸到了呢?

第二個要談的數字是通貨膨脹,相信這兩三年大部分人應該都很有感,通貨膨脹會吃掉我們多少錢呢?

根據現代經濟理論與各國政府的政策,大部份國家認為長期合理的目標是「一段時間內平均通膨率 2%」,大致可以想成平均一年漲個 2%。

當然我們的生活必需品最近才不只漲 2%,但通膨率是長期與其他支出的加權平均 (例如水電、醫療),事實上實際查詢今年的 CPI 年增率比我們想像的低。

實際生活體驗是重要的,最近物價上漲嚴重,偏偏薪水沒在漲?暫時就想得有危機一點,先考慮 5% 的漲幅,去年 100 元的物品今年漲到 105 元。

那麼 95 折當然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大致上可以抵銷通膨帶來的影響,如果是從來不管這些小折扣的朋友,為通膨所苦時或許可以考慮一下。


靠投資比較快?

OK,到目前為止 95 折看起來算是還有些競爭力,接下來就看看投資的威力吧!

想到投資,一般比較多拿股市來作為討論的項目,然後就不禁想到電影《少林足球》裡的那句名言:「我一秒鐘幾十萬上下,還跟你去吃雜碎麵?」

看來 95 折這種省小錢的小伎倆碰到對手了?股市一次都賺個成千上萬,把心力花在賺大錢才更有意義吧?

嗯,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讓我們看看現實數字吧!

長期投資股市的年化報酬率相當複雜且會變動,不過根據歷史大數據與各類研究分析,這個「預期報酬」數字平均大概會在 5% - 10% 之間。

關於這個數字,冷蛋之前寫過文章做了不少思考與討論分析,並有資料佐證,我想應該不是個胡亂猜測的虛構結果。

另外,這個數字「並沒有包括通膨」,物價上漲吃掉的部份要另外算,還有買賣股票、基金、ETF 商品時,許許多多的投資成本,例如手續費、稅金、被隱藏的內扣費用等。

絕大部份 (或許可以說八九成) 的投資人,包括以投資為正職的「專業投資人」,拿不到這個 5% - 10% 的投資報酬,因為在長期殺進殺出之下有賺有賠,還要付出一堆成本。

而且投資就是有風險,預期報酬只是「預期」,長期穩健投資才有可能達成,但不是絕對。

所以結論是,在有正確觀念與執行的前提下,靠投資長期能夠獲得的報酬,沒有太倒楣大概也就是個平均每年 8% 左右,再扣掉通膨與成本的數字。

而 95 折,或說 5% off,是在消費當下就能「保證」拿到 5% 的回饋,沒有風險、當下也不受長期通膨影響。

別說 5% 了,就算只是個信用卡刷卡 2% 回饋,相較於 8% 的股市預期報酬,這也就是個用國小數學能算出的划算交易。

2% 是 8% 的四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二十五,這代表能省下 2% 就相當於穩穩拿到靠投資可能賺到的 25% 成果!

(事實上要是長期累積本金,後期的整體實質收入會很可觀,但正因如此,能省下 2% 的成本才更顯得重要。)

好了,看來《少林足球》不是個好的投資教材 (笑),而我們的結論是,即使與投資股市比較,95 折其實還是比想像中更重要的「划算投資」。


小便宜無敵了?

經過上面兩段的分析,我們發現即使是小小的打折,從投資角度來看威力居然不下於買股票?過去長輩們剪折價券、殺價省錢的生活小智慧原來是真的很重要?

那這些年一大堆專家、老師說開源比節流重要,都是在亂說話囉?

未必如此,因為上面的分析其實只是投資理財的其中一種方式,但也是許多投資人最喜愛的夢想:靠著股市等金融資產創造「被動收入」,一飛衝天賺大錢,達成財富自由。

如果是這部份,我認為市場上許多說「成本不重要,重點是報酬」的老師的確在亂說話,因為市場合理預期報酬以外的「超額報酬」難以預測,而「投資成本」是投資人唯一能控制的變數。

不過如果投資的不是金融商品,而是投資「時間」與「心力」,賺取「自身的成長」,的確有機會讓「主動收入」增加,甚至有可能翻倍。

另外,也可以投資時間賺取「快樂」、「健康」與「成就感」之類的無形資產,這些或許難以量化,但也有可能遠遠超過省下的小錢。

雖然這跟一些人的想像剛好相反,覺得就是每天要上班,沒有自己的生活,過得很不快樂,希望透過投資股票翻身,但我認為主動投資自己的人生,才是更有機會改變人生的捷徑。

說得有點太抽象又高大上了。具體一點來說,就是必須考慮到「時間」與「機會成本」。

要是能夠輕易地在買東西時獲得小小的回饋,例如商家促銷打折,或是刷信用卡無條件回饋 2% 等,這種不花心力的折扣長期累積是相當可觀的,就像上面兩段所說,甚至能打敗投資收入。

但如果要花一大堆時間心力,剪報章雜誌、四處比差價、研究各種折扣回饋的遊戲規則,但獲得的回饋卻不多,那我會認為不如把這些時間拿去做更重要的事。

另外,還有許多細節必須考慮,例如商家可能利用消費者的心理設計過價格,讓我們為了打折買更多,實際上卻不是必要消費等問題。

95 折,重要嗎?我覺得這是個很複雜的議題,還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但這篇文章我想先收尾了。

如果要給個簡單的結論,我認為幾乎不花時間心力的「簡單折扣」是重要的,而透過記帳了解消費習慣,與學習基本理財觀念,可以輕易享受到打折的好處。

但另一方面,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才能多省一點的「勞心折扣」,我會認為通常不太值得。

不知道從投資觀點看打折有沒有給大家一點不同的想法呢?歡迎給我各種回饋,之後的文章會再討論這個議題,也會有更生活化的內容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