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運動好累,但搭配一套好的習慣系統,可以有更高的機會達成目標。 |
上篇文章提到冷蛋利用《健身環大冒險》的遊戲特性,結合經典書籍《原子習慣》中的理論,開始嘗試養成基礎運動習慣。
一個許多人可能沒有嘗試過的方法是「固定直播」,由於是遊戲畫面,不需要用氣喘吁吁的真面目示人,但又可以利用「社群歸屬」的力量,讓自己為了不違背承諾而持續。
除此之外,我也搭配其他方式,多管齊下,讓自己在刻意設計的「人性化」系統下,更有辦法達成固定運動的目標。
這篇文章就讓我把剩下的心得分享完吧!
讓目標更具體
在前一篇文章,冷蛋提到自己訂的目標是「每週至少直播一次,每次 30 分鐘直到破關」,一開始是一股衝動決定要嘗試看看,於是趁著四月初清明連假的週末第一次開台運動。
後來覺得「每週至少一次」不夠具體,比較容易逃避,想說反正留到明天也是這週,於是就改成每個週末同樣的時間運動。
這是《原子習慣》書中所謂的「執行意象」,也就是更具體地行動計畫,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地點或是情境下執行特定習慣。
如此一來,我變得比較願意開始,因為明確的時間提示就在那邊:「週末了,該開台直播運動了」,我不需要想說今天心情好,來動一下好了 (畢竟這樣通常偷懶居多)。
到了五月,一個心血來潮,趁著 5/4 週四下班後開台,號稱這是「五四運動」(冷蛋不是叫假的,真的會耍冷)。
於是之後改為每週四下班後,先吃一點點東西不要太餓,然後開台運動,結束後直接洗澡,再吃一點點蛋白質補充。
平常下班回家的活動是吃晚餐,然後寫作或休閒,再來是洗澡。現在挑一天把中間的行動置換成運動,堆疊在其中,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大祕訣「習慣堆疊」。
這種設計好的形式讓我每週同一時間真的固定運動 30 分鐘以上,有影片為證!(不過內容就不在此公開了...)
遊戲只是輔助?
上篇文章冷蛋說運動遊戲是輔助,想養成運動習慣還是需要好的系統,然後開始分享自己應用《原子習慣》的嘗試心得。
我開始運動了,這時候《健身環大冒險》就不只是輔助了,而是設計良好的運動作品!這款遊戲的設計其實就應用到《原子習慣》的法則,因此我也少了一些必須依靠意志力的時機。
遊戲內容讓整個運動過程是有吸引力的,也讓行動拆解成小關卡小步驟,還不斷給玩家各種回饋,讓人覺得辛苦是值得的。
如果說上一段冷蛋的設計策略符合《原子習慣》中「行為改變四法則」的第一項,任天堂精心設計的《健身環大冒險》就包辦了後面三項!
當然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運動類型遊戲總有矛盾,無法設計到好玩、有運動效果又完全不累,因此冷蛋為自己加強了獎賞的部份。
剛好最近在公司用了超過六七年的耳機壞了,想買個藍芽耳機給自己。
我的想像是可以在通勤時用來收聽 Podcast (減少滑手機看螢幕)、可以在社區健身房運動時收聽 (為了進一步運動!)、在公司可以不用一直戴著厚厚的耳罩式耳機等等。
因此我立下了規定:只要健身環主線破關以後就可以買耳機,這個規定也是設計過的。
一方面必須要破關才能買,可以當作長期目標的犒賞,吸引自己堅持運動到一定程度;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衝動購物,如果都過了好一段時間還是很想要,就可以利用規畫好的預算購買。
而我後來也答應自己,在主線破關後真的就去買,一來要有看得見的實質鼓勵 (運動的好處短期很難看見,但看到耳機就知道是努力運動的成果),同時也避免破壞承諾 (答應了要給獎勵不可以不算)。
多管齊下的全面設計
想養成習慣,光靠著衝動與有限意志力是很困難的,但《原子習慣》透過全面人性化的系統幫人更理所當然地開始並持續。
光用一招不夠,有越多種良好的設計,就更有可能成功,因此冷蛋還繼續搭配更多的技巧讓自己繼續向前走。
如同第一篇心得文所說,我已經將主線破關了,但撰文當下這樣的習慣還在持續,破關後還可以繼續挑戰更多後續內容。
如同書中建議,我找了很信任的朋友當我的「問責夥伴」,寫了一篇「運動習慣筆記」分享給對方,並持續更新筆記內容,對方會看到我的實踐過程。
我也把破關的畫面截圖放上社群網站,公開分享讓大家知道我想要持續運動,當然也希望有人按讚回饋,當作心情上小小的獎勵。
我還開始規劃下一步,思考要做什麼新的嘗試,包括《健身環大冒險》的新挑戰目標,也考慮其他運動類遊戲,可以跟健身環輪流直播,讓自己更有動力不無聊。
此外也考慮實際踏入社區健身房,有了新耳機我可以在運動時邊聽音樂或 podcast,這樣會讓我更願意嘗試進一步的運動習慣。
最後我也把這些內容想法都寫成這幾篇心得文章,也是公開分享出來,運動習慣與寫作習慣相輔相成,可以鼓勵自己持續運動,也有更多文章題材。
這就是我遊玩《健身環大冒險》並嘗試養成運動習慣的經驗談了,如果你也想嘗試養成新習慣,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文章結束了,但我的運動習慣才剛開始,希望接下來能有更進一步的嘗試與思考。如果對我的文章有興趣,歡迎給我一些鼓勵與回饋,也歡迎分享不同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