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部精彩的音樂劇,傳唱震撼人心的故事,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聽聽看! |
這篇是第三篇《漢密爾頓》心得文了,因為想寫的東西太多只好拆成三篇。
第一篇介紹了這齣音樂劇的特別之處,以及吸引我的原因。
第二篇則深入分析了角色與音樂,以及電影版在呈現上的一些特色。雖然在劇情上爆了不少雷,但我認為不太影響觀看體驗,反而覺得理解相關內容後再觀看可能會更有收穫。
最後這篇,我想聊聊這部音樂劇帶給我的啟發,和一些從中得到的投資心法 (畢竟這是個理財部落格),然後做個小總結。
《漢密爾頓》帶給我的啟發
看完《漢密爾頓》的冷蛋,好一陣子都在瘋狂找資料、回顧及記錄心得,這裡就分享幾個自己的感想吧!
首先是學習漢密爾頓的精神,這是從 Disney+ 上《漢密爾頓深度探索》對談節目裡聽到、我認為很重要一段。
漢密爾頓之所以一路崛起、似乎掌握了命運,是因為他不斷自問「我沒有資源,我有這些時間,我可以做什麼?」
我們大部份的人,不管是平日生活或是經濟層面,或許都很普通甚至有些困難。但除了也需要好好處理的負面想法外,我們也可以反覆問自己、努力回答、勇於嘗試。
不要像劇中的伯爾,只是永遠拖延等待,最後埋怨別人光彩的一面卻沒看見對方付出的努力。
但為了要能把握機會,也要記得隨時準備好自己,才不會在特別的時刻到來時因能力不夠只能錯過良機。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漢密爾頓的失敗,在於他永遠急著追尋某個目標,卻也放棄其他重要事物。
永不停止、永不滿足,也可能錯過途中的其他風景,甚至失去重要的一切。在看似意氣風發的時刻,更要懂得感恩、知足。
另一個我想分享的心得,也是從 Disney+ 上的另一段特別節目《漢密爾頓:歷史的目光在注視著你》獲得的。
對談中提到:這齣音樂劇沒有給出任何「解答」,沒有說「誰才是對的」。
我們可以從劇中看到裡面沒有任何一位完美的角色,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其實也都各有缺點,是有血有肉的一般人,他們之間有著各種交流:對立、犯錯、從中學習及成長。
就像這齣音樂劇引起更多探究及對話,冷蛋也找到一些自身的心得與啟發,看了音樂劇和正在閱讀文章的朋友們想必也有各自的想法。
歡迎大家和我分享你們的看法,或許有些不同的觀點及我沒注意到的部份,也能讓我學到更多。
理財沒關係?關於投資心得
身為理財部落客,還是藉機聊一點投資上的想法。
首先漢密爾頓身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一手設計的金融制度及經濟體系,影響後來的美國及全世界甚深。光是認識他的故事,相信也能幫助我們擴展一些經濟視野。
再來是投資時的態度。上文提到面對人生,我們應該不斷自問、勇於嘗試,但這種「漢密爾頓式」的精神在投資時卻要十分小心。
投資時不該急著渴望短期能夠「翻身」,這種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的炒短線精神,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讓你真的「中槍」。
說得白話一點,就是不要在投資股市或其他金融商品時「擇時進出」,或是靠著已被專家證明幾乎沒有預測能力的指標想輕易勝過大盤。
你以為你可以避過下跌、搶進低點等上漲、甚至多空都賺,其實歷史告訴我們幾乎沒有人能靠實力持續做到這點,有的只是極少數剛好沒中槍、連續丟出數十次正面銅板的幸運兒。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伯爾式」的精神,潛伏等待,等到哪一次股災來臨市場大跌,再一舉投入嗎?
也不正確,這同樣是一種擇時進出。這代表我們認為自己可以預測股市一定會大跌,而且我們可以精準掌握大跌時機同時勇敢切入,那還是一種靠猜測市場的投資方式,你一樣不會知道自己得到的是哪一種 "shot"。
另一些伯爾們則是真的伯爾,永遠在擔心「現在股價太高」、「目前是相對高點」、「最近好像進入下跌修正」、「等穩定一點再進場」。
這仍然是一種覺得「自己知道」的猜測,而忽略了股市的本質就是短期無法預測但長期可以累積、一定有風險的資產。
就像這齣音樂劇沒有「正確答案」一樣,我們應該從投資歷史學習的是「未來無法準確預測」,並運用正確態度面對風險,在有主見及做好防護的狀況下長期參與市場,而不是單純選擇做個漢密爾頓或伯爾。
這也是我持續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冷蛋希望能將自身學習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或許在投資上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希望能將一些常被忽略卻又重要的基本常識被更多人看見。
《漢密爾頓》這齣音樂劇一大部份談「革命」這個主題,尤其近幾年持續觸碰到美國的種族問題,更是讓話題持續發酵。
冷蛋不像這些大人物有才華、有影響力,但也希望在投資界能讓多一點人看見許多被現今主流媒體及金融業有意無意隱藏起來的一些問題。
例如金融公司與投資人有嚴重利益衝突的現實狀況、高費用率的基金、ETF,或是很少公平正確地被介紹的指數化投資。
漢密爾頓為何在音樂劇爆紅以前默默無名?是不是許多的政敵刻意不想提起?要不是有傳承下來的歷史及故事,會不會繼續被眾人遺忘?投資界是不是也有類似的事情?
結語
看了神作《漢密爾頓》,我想起另一部經典神作——電影《刺激 1995》裡的一句名言:「人生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
我想這裡的「忙著死」指的是一種在失去目標及希望的生活中變得渾渾噩噩,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消耗每一天的生活態度。
年輕的 Alexander Hamilton 因其出身背景不佳,為了翻身不顧一切,身旁人的早死讓他更不把死活放在眼裡。
「我對死亡有太多想像,它現在更像是回憶。」這樣的漢密爾頓雖然看似「積極向上」,但在我的感覺裡也有一種希望「以死留名」的態度。
年輕、好鬥、飢渴、永不停止的個性,讓他早期也表現出另一種「忙著死」的生活態度。
那什麼又是「忙著活」呢?
劇中的另一位漢密爾頓—— Eliza Hamilton,在丈夫死後不再浪費時間流淚,四處奔走理解丈夫一生所做所為,並試圖傳達給後人。
在喪夫後 Eliza 又活了 50 年,持續反對奴隸制度、興建孤兒院,仍覺得還能做得更多。
我認為這是一位「忙著活」的漢密爾頓。
如同劇中最後的曲子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的詰問,我們看了《漢密爾頓》,聽了作者及演員訴說這幾位角色的故事。
然後冷蛋寫了心得,記錄下我心中的故事。
下一步呢?我們要如何演繹自己的故事?不用多麼「偉大」,可以從歷史中學習、或許從認識自己開始,看我們想如何「忙著活」。
但在那之前,冷蛋想再回去看一次《漢密爾頓》,也誠摯地推薦給所有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