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部音樂劇,如何讓一個理財部落客連寫三篇心得文?且聽冷蛋娓娓道來。 |
自從訂了 Disney+ 之後,冷蛋在心中計畫著想看這部片、想補那部片,但其實平日有正職及部落格、看書、遊戲等許多事情塞滿了每日生活,我真正打開長片的時間並不多。
不過有一齣大作擺在我的片單中很久了,就是大名鼎鼎的音樂劇《漢密爾頓》。
之前就一直看到出現在 Disney+ 首頁,也聽過許多人推薦必看,對本來就喜歡合唱及音樂劇的我來說沒有不好奇的道理。
但將近三小時的片長,加上之前一直沒有中文字幕,因此始終無法好好觀賞。
在今年初的一次聚餐中,朋友滔滔不絕地與我分享這部音樂劇的精彩之處,甚至提到當初為了這部作品快閃飛到紐約百老匯的經驗。
朋友生動的故事與有趣的見聞,讓我決定要好好觀看這部作品,如果有什麼心得也一定要分享出來。
終於在春假期間找到了機會,Disney+ 也剛好在不久前有了中文字幕,於是抱著期待的心情打開《漢密爾頓》,結果開場第一首曲子就被作者暴雷 (笑)。
但我也被深深吸引進去了,一口氣看完後在螢幕前震撼許久,接著開始瘋狂地找資料,然後寫下數篇心得。
這篇文章 (以及接下來的兩篇) 記錄我自己看完這齣音樂劇的心得與發想,歡迎大家隨意閱讀及交流想法。
令眾人瘋狂的嘻哈音樂劇
聽到「音樂劇」,許多人想到的是像《悲慘世界》、《鐘樓怪人》那樣知名的作品,可能有一個眾人熟悉的故事、有一些明星的加持、有些很「傳統」的百老匯曲風。
比較不熟悉的朋友甚至會聯想到「歌劇」,感覺就是平常不會接觸的一群吊嗓子的傢伙,在台上用著花腔唱著「哈哈哈哈哈」和一大堆聽不懂的東西。
如果想到比較「平易近人」的內容,或許就是 Disney 的《獅子王》、《冰雪奇緣》那樣的作品了。
不對,《漢密爾頓》和我聽過的任何音樂劇都不一樣。
冷蛋從小接觸鋼琴,古典音樂對我來說是熟悉的,我也以為音樂劇大作就是像那樣風格的作品。
但這部作品剛開場就打破了我的想像。
短短四分鐘,Rap 與音樂劇的結合道盡了主角 Alexander Hamilton 的一生,也完全吸引了我的好奇心。
一瞬間我的腦袋裡有了三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是 Alexander Hamilton 到底是誰?網路上說他是美國的國父之一,美金十元紙鈔上印的就是他的身影。
但別說是我,就連大部份美國人都不認識這位「國父」,我也只知道喬治華盛頓、湯瑪斯傑佛遜這幾位有名的大人物,這部作品裡他們卻是配角?主角竟是一位大家都不熟悉的歷史人物?
第二個疑問是,我剛剛在聽音樂劇嗎?我的意思是:對,我在聽音樂劇,但是這聽起來好流行音樂,感覺聽兩次就能讓人琅琅上口。
冷蛋對嘻哈的接觸不多,但卻不由自主地隨著樂曲的韻律擺動,這跟我以往聽過的音樂劇完全不同。而且一首歌四分鐘,資訊量卻前所未有地豐富,讓人一口氣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
第三個疑問一開始我沒發現,回過神來卻十分疑惑:這是在寫一群美國開國元勳,但場上清一色是黑人及拉丁裔的選角,到底怎麼回事?
而我也很快地從「沒發現」變成「不在意」,好像美國開國元勳本來就應該是那樣。
開場沒多久我就發現《漢密爾頓》是一部神奇的作品。他寫歷史,卻不是大眾熟悉的歷史;他唱嘻哈,但的確是一齣音樂劇;他讓不熟悉音樂劇的大眾瘋狂愛上,也讓熟悉音樂劇的人們顛覆想像。
《漢密爾頓》為何令我著迷?
冷蛋的正職是工程師、背景是理工出身、小時候學的是西方古典音樂。
但《漢密爾頓》一點都不古典而很嘻哈,內容不但講述歷史,還是個遠在天邊不知道是誰的歷史,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吸引我?
一齣音樂劇之所以吸引人,首先當然得談到它的音樂。《漢密爾頓》的內容並非整場都是嘻哈曲風,而是融合了說唱、爵士、R&B、傳統百老匯合唱曲、以及類披頭四的老舊流行曲風等等。
它並不是為了嘻哈而嘻哈,編劇兼詞曲與主演的林-曼努爾·米蘭達 (Lin-Manuel Miranda) 為每一位角色、每一個場景事件量身打造了最適合的曲風。
對整部劇來說,為了講述大量歷史故事,需要一種資訊量很大的歌曲形式;對主角 Hamilton 的個性來說,他是一位年輕飢渴、多產性急的角色;對劇中的某些事件而言,需要一種爭鋒相對但又不失幽默的表現方法 (例如演出內閣爭論的狀況)。
這些用說唱的曲風來呈現,再適合不過。
而且隱藏在歌詞中精心編排整齊劃一的韻律、大量運用雙關埋下的彩蛋、讓人跟著搖擺上口的旋律與節奏,都讓人聽得過癮。
除了音樂以外,另一項吸引人的就是戲劇的內容。
雖然談到歷史總令許多人感覺有些枯燥,但歷史「故事」就容易讓人津津有味了,三國誌與三國演義的閱讀人數想必不用我多說。
《漢密爾頓》也基於想呈現的面貌做過改編,但又不會改到無法傳達重要史實,內容不但引人入勝,也帶起潮流讓大眾更想認識這號人物,成功地引發後續的探討。
我想起《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對閱讀歷史書籍的介紹,談到歷史的「事實」其實是難以捉摸的。畢竟已經過去的事件,沒有人能完全客觀、鉅細靡遺地記錄下所有內容及觀點。
因此很多時候一般大眾在意的未必是完全正確的歷史本身,而是從更多觀點描述、呈現的相對面貌,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或許可以學習或避免一些經驗,用在現在及未來。
前文談到《漢密爾頓》使用的多元選角,Lin-Manuel Miranda 表示這看起來更像美國現在的樣子。
事實上當年美國獨立時,一起捍衛獨立宣言的人來自許多國家、不同族群,包含移民甚至奴隸,這也是歷史告訴我們的,現代人有沒有從中學到些什麼呢?
還有我印象深刻的部份,是這齣音樂劇的舞台呈現,其中最令我驚嘆的就是旋轉舞台的應用了!
雖然《漢密爾頓》不是第一個應用旋轉舞台的音樂劇,但是卻是把它用得淋漓盡致的一齣。
除了呈現一般在空間上的前進以外,旋轉舞台也可以呈現同一空間不同方向的視角,讓人從各個角度一窺各角色的面貌,更有代入感。
但除此之外《漢密爾頓》更利用來創造時間上的流轉!同一場景藉由舞台逆向轉動創造出時光回朔的效果,讓人看到同一事件中角色的外在表現與內心戲。
另外也在角色的重要時刻藉由調整旋轉速度創造出動與靜的對比,讓觀眾彷彿看到角色一瞬間的思考及獨白,這些呈現方式真的讓我很佩服。
鮮明的人物刻劃
我認為《漢密爾頓》的一大成功處是裡面每位角色的個性鮮明,每個重要人物幾乎都有代表的曲子及關鍵字可以描述。
這樣的人物設定也讓聽眾可以感受到他們充滿張力的表演,契合時互相合作、對立時發生衝突,讓我們隨著情緒起伏。
由於篇幅長度,冷蛋打算將心得文拆分,下一篇會分享到更多主要角色的內容,再下一篇也會談到《漢密爾頓》給我的一些啟發,也包含一點點的投資發想,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繼續閱讀續篇。
這邊只想先說一個雖然跟其他角色沒有直接交集,但完全戳中聽眾和我的角色——英王喬治三世。
在劇中他被丑角化,飾演一位不讓另一半(美國)自由(獨立)的恐怖情人。飾演英王的是 Jonathan Groff,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他在冰雪奇緣中擔任男主角阿克 (Kristoff) 的配音。
雖然他在劇中只有一個人獨唱三首歌,但實在是演得太好 (太好笑) 了,讓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短短的出場卻不低於其他主角的表現份量。
事實上負責開場的也是他,俏皮的介紹令人莞爾。
剩下的心得就留到下篇繼續吧!等不及的趕快去 Disney+,Enjoy His Show (笑)
(心得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