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場~ 有一支一支 bond bond~ (圖片來源:派對咖孔明) |
前一篇文章冷蛋介紹了「債券」這種金融商品最基本的概念,包括票面價值、票面利率、配息頻率與到期日等等,有了這些要素我們就能知道買下去以後能獲利多少的基本數字。
接著也說明了債券的性質、一般用途和風險。跟股票比起來債券感覺相對穩定,但前提是我們必須選擇夠大的機構發行的債券,例如國家或地方政府的公債等,才更安心有保障。
債券也可以在市場中進行交易,因此價格是會變動的,不像上一篇講的那麼單純,而且市場上許多不同種類的債券,也需要有個比較基準。
這篇文章將進一步說明相關的概念,希望讓大家更完整的認識債券。(本篇的討論及介紹會需要上一篇的基本知識,還沒看過上篇的請先回去看一下喔!)
當債券可以交易...
讓我們從簡單的例子開始吧!
假設有一張 A 債券,票面價值 10 萬元、票面利率為 5%、每年配息一次、今天發行十年後到期。
這個例子很單純,如果我們花 10 萬元買了這張債券,到期之前每年可以拿到 5000 元利息,十年總共拿到十次利息,然後領回本金,總共是 15 萬元,聽起來一點都不複雜。
現在考慮相同機構發行的另一張 B 債券,同樣票面價值 10 萬、而票面利率是 2%、每年配息一次、也是十年期,但是他的發行日是八年前的今天,現在與當年環境不同所以利率變了。
如果現在兩張債券都想用 10 萬元賣給你,你會選擇哪一張呢?
不考慮其他風險的話,我想應該沒有人會選 B 債券吧?他的票面利率只有 2% 耶!誰會傻傻的付一樣的價格選報酬率低的那個?
正常人會說「跟 A 債券比,B 債券沒有這麼高的價值。」也就是說 B 債券不降價就不會有人買,大家都會算報酬高低。
但這正是在市場裡交易會碰到的狀況,存在各種不同時期、條件不一樣的債券。
除了票面利率之外,所有其他基本要素也可能不同,不同發行機構、不同到期日、不同時期的市場風險...
天哪!感覺這下子天下大亂了!要用多少錢買一張債券、又能賺到多少?變成要仔細計算比較,而不是單用票面資訊來買賣,原來光是個固定收益的投資商品也可以搞得那麼複雜。
債券的「殖利率」
上面我們碰上大麻煩了!為了解決複雜的問題,冷蛋必須介紹一個重要的名詞「殖利率」(Yield)。一張債券有好幾種不同的「殖利率」數字,這篇文章我只打算介紹兩種。
第一種最好懂的就是前面介紹過的「票面利率」,這是一開始就固定的「名目上的報酬」,因此又稱作「名目殖利率」(Nominal Yield)。
另外一種是投資人最常用的「到期殖利率」(Yield to Maturity, YTM),一般提到債券的殖利率,如果沒有指明,指的就是到期殖利率 (或稱「到期收益率」)。
到期殖利率是什麼呢?他就是一張債券的「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也就是根據買進時的「市價」及原始票面資訊算出的年化報酬率。
冷蛋並不是第一次提到「內部報酬率」這個專有名詞了,在之前計算退休金的文章裡有提過一次,但由於概念比較數學,為了容易理解,我們就用上例的 B 債券說明吧!
上面提到市場上同時有 A 跟 B 兩張債券,如果現在發行同類型、風險相同的債券利率都是 5%,那過去發行的 B 債券在市場上要怎麼存活?
當然只能降價求售了!賣 10 萬元的話報酬率才 2%,不會有人買的。但是要降到多低呢?
注意 B 債券不管賣多少錢,它的票面價值還是 10 萬,票面利率也是 2%,兩年後到期,也就是說持有它的人明年會拿到 2000 元利息、後年會拿到 2000 元利息及 10 萬本金,也就是說總報酬是固定的。
在報酬固定的情況下,只要買進的價格越低,報酬率當然就越高。為了能在市場上賣出又不吃虧,賣家當然是調整交易價格讓年化報酬也達到跟 A 債券一樣的 5%,不多不少。
這個 5% 的數字就是 B 債券目前的「到期殖利率」,跟票面利率不同,會參考市場上其他債券的報酬率作調整,通常是跟同類型 (同樣風險) 的債券相比,調整到符合市場目前狀態的利率。
因此投資人在買賣債券的時候,看的通常不是票面利率,而是直接看殖利率的高低。交易時一般也會幫大家算好殖利率,我們可以把它當成報酬率來想就好。
債券的「市價」
經由上面的說明,我們已經知道 B 債券想要在市場中交易,一定得調整價格,直到購買的人能獲得符合目前市場的報酬率,或者說殖利率,在這個例子中就是 5%。
那麼要怎麼計算出目前價格呢?先再列一次 B 債券的收入吧!
一年後有 2000 元利息、兩年後有 2000 元利息和 10 萬元本金,我們要準備開始回推「目前的價格」。
(這裡冷蛋會算得超級慢,是希望即使看到數學就怕的朋友也能理解,還請反應快的朋友們見諒。)
首先,我們會在一年後拿到 2000 元利息,這時候我們要反過來想:既然報酬率 (殖利率) 是 5%,那麼「現在的多少錢」放一年成長 5% 以後會變 2000 元呢?
也就是 [多少錢] × (1 + 5%) = 2000?這不會太困難,就是國中甚至國小的數學,不要害怕。
答案就是除回來,2000 ÷ (1 + 5%) 的結果大約是 1904.76。如果今天你有 1905 元,拿去放在一個每年成長 5% 的投資商品,明年就會變成 2000 元了!
還沒算完喔!第二年我們會再拿到 2000 元利息,而且會拿回本金 10 萬元,總共是 102000 元。一樣反過來想:「現在的多少錢」放兩年後會變這麼多錢呢?
[多少錢] × (1 + 5%) × (1 + 5%) = 102000,因為兩年所以報酬率 5% 記得乘兩次。
除回來的結果是 92517 左右,如果今天有這麼多錢,拿去每年漲 5%,兩年後就變 102000 元。
最後再把算出來的數字都加起來:1905 + 92517 大約是 94422 左右,這個數字就是現在債券的市場價值了!(為了方便說明小數點後面就不計較太多)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我們驗算一下:
1905 + 92517 這麼多錢,拿去放一年成長 5%,結果變成 2000 + 97142.85。
前面那個 2000 就是第一年的利息 (可以再投資),後面的部份要再放一年,就會變成 102000 了。
這個數字看起來相當公平!花 94422 元 (果然降價了) 買到債券的人能拿到 5% 實質報酬,這樣跟 A 債券比也不吃虧,就可能會有人買了。
所以我們看到,債券的「市價」跟票面價值是不同的,而且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
更多影響債券價格的因素
在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了根據市場狀況決定殖利率,再推算出目前價格的過程。
但市場上有更多的變化,例如不同機構發行了不同期間、種類的債券。
期限比較長的長期債券,因為還很久才到期,不知道未來這麼多年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萬一持有到一半公司倒了怎麼辦?從這觀點看來,長期債券風險可能比同種類的短期債券大一些。
發行機構也可能影響債券價格,例如一家很大的公司,大家認為他好像很穩定、「大到不能倒」?那他的債券可能會賣貴一點,或報酬低一些。
但總是天有不測風雲,哪天一個新興產業出現了,這家公司獨大的地位受到影響,甚至遭到某些專業金融機構調降評等,那他的債券是不是可能變得比較難賣,要降價求售呢?
還有大環境也可能變動,冷蛋寫文章的時期,美國聯準會為了對付通膨似乎打算持續升息,這可能會影響到殖利率,進而影響價格。
還有更多其他因素,像是市場上投資人的預期心態、金融業的估算甚至放出一些消息,都會影響債券的價格。
所以我們發現了,債券一開始乍看很單純,算起來卻有好多的眉角,那麼究竟該如何是好呢?
本篇只是先讓大家認識債券,沒有辦法一次講太多細節,不過大方向的提醒是一樣的:我們最好把債券視為一種較為穩定、拿來避險的配置。
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盡量選用國家、政府發行的公債,避免「想要穩定卻又渴望高收益」的心態,才不會在投資債券時反而遭受更大損失。
更多的介紹,就留到未來的文章囉!歡迎持續追蹤我的部落格,我們下篇文章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