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略讀心得

時間管理好難?這次透過專家的經驗幫助自己思考並實際行動!

自從出了社會,很多事情不像以前那麼自由,光是為了維持基本生活就得花許多時間賺錢,相信不少人都有跟我一樣的感受。

上個月冷蛋也才分享了自己的觀察,看來現代的忙碌生活讓我們被困住了,困在人們設計出符合某些時代需求的工作與社會制度裡。

冷蛋的生活中也有好多事要做、想做,時間管理是我很想學好的課題,剛好最近看到了一本很有興趣的新書《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看了一下介紹決定購入紙本書。

其實我已經很習慣使用電子書了,之前也分享過使用閱讀器的心得,但這次的「圖解」讓我覺得更適合紙本形式閱讀,而且作者也有分享線上資源讓讀者使用,我仍然能隨時隨地參考應用。

由於書剛出版,冷蛋還沒有完整閱讀,但這次特別參加了作者的新書分享會,就把隨手翻閱的想法與分享會心得結合起來,並從時間管理的角度切入,記錄成這篇文章。


時間管理是什麼?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書中分享了 30 個經典的生產力方法論,其中絕大部份我都看過、曾經使用過或者正在使用中,要是只介紹主題,那可能沒什麼好說的。

像是經典的 80/20 法則、時間管理矩陣,這幾年紅遍台灣的原子習慣、被廣為討論的番茄鐘、卡片盒筆記法等等,相信大家都聽過不少,我也持續分享過心得文章。

那我為什麼還會想買這本書呢?

因為自己學習實踐了一些時日,在現實世界仍然會碰上不少問題,有些方法論感覺也未必適合自己,或者覺得沒有很理解,想聽聽別人的經驗想法。

而這本書的作者之一,電腦玩物站長 Esor,正是台灣在時間管理領域深耕許久的大前輩,我之前也從 Esor 老師的其他書籍與文章中學到不少概念,因此這次也想藉機一探老師的思路。

在新書分享會中,聽到 Esor 老師分享寫這本書的過程,有著許多關卡、拖延、反覆實驗。

明明是一大堆耳熟能詳的方法論,身為「時間管理大師」感覺應該信手捻來,但實際上這卻也是他目前寫過最辛苦的一本書

聽了這些經驗分享,感覺比買了這本書還重要 (笑)。

因為我理解到,原來實踐時間管理多年的大師還是會拖延卡關,並不是學會了哪些時間管理技巧從此天下無敵,一切事物得心應手。

所以目前的我也有各種煩惱,事情一忙還是會懶惰、混亂,這是「完全合理」的,我應該做的是建立一套更人性化、適合自己的系統,然後不用一次到位,畢竟連老師都仍然在持續摸索學習。

Esor 老師分享他覺得最重要的心法是「覆盤」,不是評論對錯,而是不斷思考調整。

所以我想,真正的時間管理是一種成長心態,不斷問自己哪裡可以改進,嘗試解決問題。

而這本《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是可以幫助我發掘下一步的百科全書。


時間管理「不是」什麼?

從過去到現在發展出了一大堆的時間管理方法論,隨著現代科技發展有了更多的創新與挑戰,但也有些方法至今仍被留下。

這麼多的方法技巧,究竟是「經典」比較好還是「新方法」更好?這些理論都有某些大師成一家之言,也有人透過實踐方法改變了人生,哪種方法才更「高效人生」?

這本書列出了許多知名的方法論,但不是拿來做比較,就像上一段說的,並沒有哪種方法可以一招打遍天下,作者在寫書的過程中反覆嘗試了許多方法,雖然曲曲折折最終仍完成了目標。

事實上《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有兩位作者,除了 Esor 老師,另一位作者胤丞老師也是經歷豐富,在一些方法論與管理領域有著獨特見解,而這次的書籍正是透過兩位老師的思辨才有辦法產生的結果。

兩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習慣、做事方法,但也有些共同類似的地方,透過聚焦與相輔相成能夠找到最精華的底層邏輯,也有機會結合不同觀點消除各自的盲點,就像我之前分享過的疊代法則一樣。

這次在分享會聽到胤丞老師說,最難用的時間管理方法是要 100% 套用別人的方法,也就是兩位老師經常提醒的「不要錯把手段當做目的」。

老師說書中的經典理論都很不錯,但不是硬套在自己身上,有些理論例如 GTD 甚至只用上了 20% 最重要的觀念,但跟其他理論結合起來,發展成適合自己的系統,找到屬於自己的組合技才是好的時間管理。

因此,時間管理不是目標,而是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途中的方法,沒有絕對最好的技巧。

我不是因為要學時間管理才買這本書,而是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時間管理「還有」什麼?

這次買書,其實比起方法論,更重要的是兩位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專業前輩,他們使用方法多年的經驗分享,那些「過程」與「思路」才是我最想知道的內容。

但與此同時,《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還非常實用,有清楚的圖解也有實戰技巧 Q&A,讓我隨時能夠參考應用。

事實上,冷蛋最近在正職工作碰上了重要的專案,很快就必須要有一個成果交付。

剛好這兩天開會與主管討論,主管與我們實際推估專案時程的時候,就用上了書中「關鍵路徑法」的概念,也和「前推、倒推法」與「進攻行事曆」的觀念做結合。

因此我可以立刻跟這些觀念做對照,也應用在重要的工作中,不需要一次把整本書看完,而是剛好碰到有什麼問題要解決,就找個方法試試看。

容納了 30 個經典方法,代表每個方法論的篇幅都不長,而為了要在短短的幾頁當中融入數十年的經驗與反思,因此整本書都是兩位老師的人生精華。

而且正因為字數有限,我可以搭配圖解、表單與實戰 QA,快速獲得資訊,然後立刻套用到當下的情境開始嘗試,這樣我也「比較想開始」實踐,符合原子習慣兩分鐘法則的概念。

有趣的是,雖然這篇心得我是用時間管理的角度切入,但書中的方法論並非全部都歸類於「時間管理領域」,而是透過許多領域發展出的觀念技巧,打造出一套時間管理/生產力系統。

這本書在做的事就像冷蛋過去分享過自己建構人生技能樹的思路,當時我從「理財賺錢」的目標開始思考,逐漸發現背後真正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需要的「其他技能」。

最後這樣的思路帶領我,一步步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人生百年計畫與執行系統,而這個系統到現在還在持續實踐與改進,也在部落格中透過一篇篇文章記錄分享。

到了這裡,關於時間管理,我覺得更適合的問題或許是

「為什麼」要做時間管理?「還有什麼」我可以嘗試的?然後找個方法實際嘗試看看,並持續覆盤,回到前面兩個問題幫助自己校準。

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在未來的某些契機幫助我找到新的可能,並實際踏出步伐,實現重要的目標。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的心得分享到這邊,接下來冷蛋也會繼續摸索屬於自己的方法系統,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