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付出行動並有了期待,預期會成真嗎?或者有不同結果? |
大家平常有在投資理財嗎?
其實是有的,每個人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做「投資」,只是你可能沒有自覺,像是最經典的問題「今天吃什麼」,其實就是一場迷你投資。
人生中的每個選擇都可以看成一種投資,而選擇的背後其實藏著一個關鍵概念:預期報酬。
就以「今天吃什麼」為例,在思考這個人生難題的時候,正代表著我們對這一餐的「期望」,不管是快速填飽肚子、享受美味大餐、嘗試新選項、考量省錢...
總有一個或數個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這也就是「預期報酬」的概念。
其實「預期報酬」是在投資時常聽到的術語,但把這樣的概念拉回日常生活,有更多實用的價值,這篇文章就簡單聊聊我對「預期報酬」的一些想法。
白馬非馬,「預期報酬」是報酬嗎?
雖然字面上不難理解,但首先還是要先談談這個詞彙的重要概念:「預期」不等於「確定」。
在投資時大多使用「期望報酬率」(Expected rate of return) 這個詞彙,這篇文章沒有要談很技術性的東西,這裡是想聊一下我對「預期」與「期望」兩個詞的看法。
我個人是認為在很多時候使用「期望」這個詞更加貼切,因為這表示「我希望這樣」,同時傳達出「但不一定能達到目標」的意思,這在投資時尤其重要,因為「投資一定有風險」。
而「預期」讓我有一種更加確定的感覺,好像一定能達到目標,雖然現實上也有不如預期的結果,但跟「期望」一詞比起來似乎有著更高的確定性。
在這篇文章中,有時兩個詞可能會交叉混用,但我想先傳達出「未必確定」這個重要概念,希望往下閱讀的朋友能先將這件事放在心裡。
如果有在做投資理財或保險的朋友,常常會注意「報酬率」,畢竟那是我們想從中獲利的重要參考數字,但其實那所謂的「幾 % 報酬」指的都是「期望報酬」,也就是不一定拿得到的錢。
常見的狀況是,很多販賣金融商品的人不會強調這個概念,只會跟想賺錢的客戶說「報酬率多高」,卻沒有好好談風險,也就是「不符合期望」的機率有多高,損失會有多重。
因此也有許多人輕忽了投資的難度,以為可以「穩定獲利」,直到發現狀況「不如預期」的時候,已經賠上了大量資產與人生精華。
這篇文章接下來的段落不打算繼續談論投資細節了,有在投資金融商品的朋友不妨幫自己的投資組合做個體檢,想想那些「預期」是有根據的嗎?或者只是一廂情願的「期望」?之後冷蛋也會再針對相關的主題持續分享文章。
生活中的「預期報酬」
回到更生活化的應用,開頭冷蛋已經舉了一個選擇吃什麼的例子,而吃東西其實也就是消費行為的其中一種,我們的日常購物當然也可以套用預期報酬的概念。
相信許多人購物時都會「貨比三家不吃虧」,或者至少在購物時心中有一個標準、一些想像,那其實就是我們的預期報酬,報酬當然不一定要以錢的形式存在。
而經過前一段的提醒,相信大家也理解「期望不一定能實現」。生活中的選擇跟投資一樣有風險,也許不會嚴重影響人生,但人生有小確幸,當然也可能有不確性。
可能今天買的午餐不好吃,令人失望;或許網購衣服穿在身上,就是無法複製出網頁上模特兒的感覺;花了錢去看一部電影,內容無聊到在電影院睡著了。
跟預期不同也不盡然都是壞事,有可能晚餐超出預期地好吃、買的東西物超所值、對那部電影原本沒有期待太高卻意外地還不錯。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消費時會有一個我們「預期」的價值,像是「這餐可以填飽肚子」、「這餐應該很高級」,而在消費過後還會有一個我們「實際」獲得、感受到的價值,像是「這比我想的好吃」、「不值得這麼貴」等。
其實這在經濟學上有專有名詞,不過今天就不寫太細,只是讓大家對「預期」與「實際」會有落差這件事有比較清楚的體會。
接下來讓我們多想一點點,剛剛提到報酬不一定是錢的形式,從上面的例子也能看出報酬的形式千變萬化,除了有形的事物、也能是無形的感受、體驗、目標。
另一方面,其實付出的成本也不一定要是錢,可以是時間、是體力,或是其他形式都有可能。
有了這樣的想法,預期報酬的應用範圍就更廣了。
像是花時間學習某項技能,「預期」之後可以獲得成長,也可能拿到某種認證,之後能提升自己的表現,有機會獲得更多成就感與收入。
或者維持良好的睡眠、飲食與運動習慣,「預期」可以有比較健康的體態;規劃一趟旅程或用心參加一項活動,「預期」能夠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等等。
現在有沒有發現,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習慣、每次選擇,背後可能都藏著自己不見得有意識到的動機,正是這樣的預期讓我們做出一個又一個的行動。
合理預期與風險評估
上一段舉了不少生活中的案例,都可以套用預期報酬的概念,但面對不同狀況時,預期與實際的落差可能很不一樣。
像是短期進出股市,「期望」可以掌握時機賺他一票,大部份投機者長期拿到的成果都不如預期。
但如果今天是把錢放在銀行定存,那我應該可以合理「預期」,時間到了我幾乎一定會拿到利息,數字不多不少。(如果不是這樣,那銀行甚至國家應該發生大事了)
平時上班也一樣,除非待的公司有什麼問題,不然身為領月薪的員工,預期報酬就是時間到就會有一筆固定金額進帳,這真的可以當作一種穩定的現金流來源。
因此這篇文章一路寫到現在,冷蛋不斷強調的是這些「預期」究竟能有多「確定」。如果足夠穩定,就能用來規劃未來;若是常常出乎預料,那就得自己承擔結果。
那到底應該如何在各領域應用「預期報酬」的概念呢?
冷蛋的看法是,首先必須對「預期是否合理」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如果是不合理的預期,說穿了就是一種賭博。
例如股市投資,長期的預期報酬有著很多專業研究成果,如果覺得短期操作能夠勝過這樣的目標,很可能就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賭博。
又如原子習慣,經由科學實證的系統化作法開始,每天投下一票,逐漸成為自己累積出的樣貌,這不能帶人一飛沖天,但確實能開始改變人生,算是一種合理的預期。
有了合理預期以後,再來是評估與預期不符的風險有多高,和對人生有多大的影響。
如果對人生影響很大,例如預期有機會財產翻三倍,卻也有機率賠光多年積蓄,這樣的選項當然仍是一種賭博,需要仔細評估並自己的決定負責。
如果只是去新餐廳踩雷,就算有一定機率味道不符合預期,大不了就下次不去吃,那有什麼好煩惱的呢?想去就去吧!說不定找到一家好餐廳呢!
調整合理預期,接納不同報酬
最後想來談談預期報酬的另一面。
你覺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句話有道理嗎?
冷蛋認為不同世代的答案可能會不太一樣,就算同一個世代,生長環境也會造成不同的價值觀,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看到這篇文章,答案也可能不一樣。
比冷蛋年長的那個時代,比較願意相信「努力就有收穫」,畢竟當時的環境單純許多,經濟也處於快速成長期,從更早的年代傳下來的觀念,讓許多應該是「期望」的事物變成「理所當然」。
於是到了現在,長輩的預期報酬雷達定型了,當年輕一代的樣貌跟他們的期待不一樣,代溝與世代對立便產生了。
那麼冷蛋和比冷蛋跟年輕的世代呢?我們似乎有更多的資源,也變得更「聰明」,懂得利用更多資訊評估未來。
比較新的知識告訴我們「運氣的重要性」與「倖存者偏差」,而當前社會的各種議題讓人覺得「努力未必有收穫」甚至「不可能翻身」。
於是我們的預期報酬雷達開始作用了:「既然預期不會有好的未來,那就別努力了吧!」結果就是不少年輕人選擇了躺平。
這些其實都是預期報酬不知不覺讓我們困住了自己,對未來有預期想法而採取行動 (或決定不行動),因為報酬不如預期而煩惱。
怎麼辦呢?答案還是貫穿整篇文章的重要概念:「預期和實際會有出入」,很多時候這不是我們能控制、該控制的。
或許我們該調整的是自己的預期,不要太高、太低、太固執一定要有怎樣的報酬,因為自己的預期未必合理,或者這世界有時未必跟你講道理。
但如果我們放寬預期,或許會發現報酬是以自己沒有想過的另一種形式出現,只是過去一直太執著於某個目標,以為只有那樣才是對的、成功的、最聰明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只要那唯一的樣貌。
預期報酬的概念很簡單,但要真的運用到得心應手?那感覺已經是人生哲理的層次了。不過能把常常把預期不等於現實的概念放在心上,或許能讓生活更有彈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希望大家能夠突破自身預期,找到更豐富的報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