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我做過最值得的投資 — 電子書閱讀器

 

陪伴我走過三年的閱讀器,今天也正常使用中。

前陣子冷蛋 外(ㄎㄞ) 出(ㄒㄧㄣ) 取(ㄔㄨ) 材(ㄧㄡˊ) 了一趟,拍下不少照片,回家後開始整理相簿,也一邊往前翻回顧過去的記錄。

在回顧的過程中,看到了 2020 年末的幾張照片,那是我開箱電子書閱讀器的過程,距離現在差不多要滿三年了。

我才發現手邊的閱讀器已經陪我這麼久了,而且這三年用它閱讀了很多書籍。

為什麼冷蛋會說這是最值得的「投資」呢?這篇文章將針對電子書做一點簡單的介紹,也順便分享一下我的入坑心得。


電子書 與 電子書閱讀器

(*熟悉相關介紹的朋友歡迎跳過這段簡介)

什麼是「電子書」 (ebook)?這個問題大家只要 Google 搜尋一下就會有答案,冷蛋也沒有要給太詳細的定義,對我來說就是一本書可以在電子設備上閱讀。

不管是手機、平板、電腦,以及今天要介紹的主角「電子書閱讀器」(e-reader 或 e-ink reader),只要把一本書做成「電子書」,就可以在上述的各種媒介上閱讀,就像大家習慣在網路上看文章那樣,只是內容是一本書而已。

第一個問題來了,為什麼不看一般的紙本書就好?

對我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複雜,後面會再補充,但可以先想像看一本紙本書,必須要拿著整本書,或許有厚度、有重量、占空間、不方便攜帶等問題。

而電子書只要有手機就能看,大家現在都很習慣手機不離身隨時滑兩下了吧?因此電子書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方便,不占空間不會重,看書就像看網路文章一樣簡單。

雖然不難理解,但這時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來了,明明冷蛋上面就說手機平板電腦都能看,為什麼還要特別發明一個「電子書閱讀器」,這不是很奇怪嗎?

理由也不只一個,詳細優缺點也可以在網路上查到,但這邊先介紹一個電子書閱讀器的特色:它使用了「電子紙」或說「電子墨水」的技術,不是自體發藍光,而是像在看實體紙本書一樣,利用燈光反射來看到字。

簡單來說,用電子書閱讀器像是在看紙張,而非盯著發光螢幕,這對眼睛來說負擔是不一樣的,對大多數人來說較不傷眼,更適合閱讀。


冷蛋的入坑緣由

其實我在更早之前就開始閱讀電子書了,當初一方面是為了學習投資理財,也有持續自我提升的概念,還有一部份是...我剛從一趟旅程回來,很想再去玩,於是開始找旅遊書 (笑)

那時電子書在台灣算是剛開始推廣不久,我一邊逛書店看紙本書,另一方面也開始研究電子書是否適合閱讀,然後發現同一本書的電子書版本非常便宜!

喜歡理財的冷蛋當然被價格吸引 (推廣期尤其便宜),但也思考了一陣子,最後決定紙本與電子書並行:一些重要的書仍然考慮買紙本,如果只是想嘗鮮 (像是旅遊書) 可以買一兩本電子書嘗試看看。

很快地我迷上電子書的方便與經濟實惠,看到幾本很不錯的書,但有點貴又厚重,於是決定也買電子書版本試試,這樣就不用拿一大本又厚重又佔空間的書。

這樣的日子也過了不只一年,我在紙本與電子書並行的策略下開始接觸更多書籍,更體會到閱讀的重要,但人是有惰性的,明明知道要閱讀,卻有好多事物阻礙自己心中的小天使。

上班時要忙,自然不可能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回家以後累了,想要休息與玩樂,管它是電子書還紙本書,要拿起來閱讀就是意志力的考驗。

至於通勤?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有智慧超好滑,冷蛋有沒有智慧不重要了,我也迷失在手遊與社群媒體中打發時間,一下子就到目的地了,一直滑好無聊卻又一點都不無聊。

我明明就知道自己想閱讀那些書,也買了放在那邊,卻始終因為各種原因進度緩慢。我早在閱讀旅程的開始就買了一本經典書籍《拖延心理學》,然後這本書拖延了幾年還讀不完。

這時電子書閱讀器開始在台灣推廣,數家爭鳴,我也注意到了,開始找一些資料,也到三創實體店面體驗不同家電子書的優缺點。

冷蛋本來就是對新科技有興趣的工程師,邊體驗邊思考自己到底想不想要、需不需要 (這時候已經開始自然地使用理財概念應對生活了),花這一筆錢對我到底是有幫助,還是有趣的噱頭?

最後我選擇了一台 KOBO 的電子書閱讀器。


我的選擇與轉變

這篇文章沒有要特別推薦 KOBO 電子書,我也沒有拿業配 (笑),只是想分享一下個人的理由與心得,之所以挑了 KOBO,是因為他是當時台灣市場上比較大的電子書商城及閱讀器之一。

那時候的選擇還有 Amazon 的 Kindle、讀墨 Readmoo 的 MooInk 等,但前者繁體中文書偏少不易使用,後者發展相對慢一點,而我在買閱讀器之前就已經買過 KOBO 的電子書了。

另外也有標榜多功能、可以裝 app 看各家電子書、還能免費借閱全國圖書館電子書的 HyRead,當時讓我很心動,但實際體驗當時觸控反應時間還不夠快,卡卡的閱讀體驗不好。

我是為了要看書才買閱讀器,萬一因為各種因素讓我的閱讀動力被卡住,那就沒有意義了,盡量減少阻力,這也是從《原子習慣》書中學到的觀念。

另外,我在挑選閱讀器時,心中想的目標是希望在通勤時也可以閱讀,因此選擇了大小適中的 7 吋,方便手拿畫面又不會太小,為了不用擔心掉落,也買了指環讓我單手也好拿放心。

最後,KOBO 的大部分型號也防水,就算雨天有弄濕的可能性也不怕,不會為了保護螢幕而不閱讀,於是通過上述各種條件的閱讀器成了我最後的選擇。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書中提到,要改變一個習慣並不容易,其中一種很人性化的改造策略,就是「沿用原來的習慣,包括提示與獎勵,但把中間的慣性行為替換掉」。

這就是我使用的策略。

冷蛋本來通勤時就有偶爾滑手機的習慣了,或許不容易改掉,畢竟無聊的時候就會順手拿起來滑兩下殺時間。

但現在有了適合的閱讀器,我的習慣不變:通勤時有零碎時間,拿起一個「什麼」來看看,讓自己不無聊覺得有收穫。

於是這三年我養成在通勤時「不滑手機,改滑電子書」的習慣,效果非常好,看了不少電子書。

在這之前就如同前一段的描述,我知道、也想要看書,但意志力戰勝不了小惡魔,但在有目標也有合適策略的選擇後,我重新建立了比較固定的閱讀習慣。


超乎期待的「投資成果」

標題說買電子書閱讀器是我最值得的「投資」,相信大家已經知道原因了,但我的收穫不只如此,就在這裡整理一下。

先從錢談起吧!其實一台閱讀器平均幾千塊,不算便宜,要是買來了卻沒有好好使用,就只是浪費錢的「負債」而已。

但我是「先體會閱讀的重要」,有了目標需求卻效果不彰,因此思考「適合自己的策略」,找到電子書閱讀器這種適合我的工具,幫助自己排除障礙往目標前進。

這麼一來,幾千塊的投資就是我的「資產」,幫助我持續變好。

雖然花了幾千塊買一個平板手機就做得到的工具,卻讓我贏回一部份專注力,閱讀器只能讀書,不能看影片逛社群玩遊戲,但我減少分心的同時持續學習而不無聊。(當然偶爾也能看些閒書)

另外,買閱讀器時廠商為了推廣促銷,還送了電子書購物金,於是我也利用金錢心理學的力量,「不想浪費掉」所以認真挑書來看,幫助自己更快建立閱讀習慣。

而且電子書本來就比紙本書便宜,在這三年閱讀了不少數量,其實差價就已經跟閱讀器的價格打平,甚至省了更多。

還有其他好處:例如前面提過閱讀器省空間省重量,我家沒有這麼大的書櫃,出門也不用隨身帶厚重的書本。

閱讀器省電,平常沒有藍光 (不過環境陰暗時還是可以開背光),不像手機平板,我通常幾週才需要充一次電。

紙本書有時可能字太小,但閱讀器可以自由調整字型大小、行距等,符合個人閱讀習慣,眼睛也更舒適。

還有,冷蛋會固定寫文章,電子書的好處是看到有些金句可以直接複製,省下一些打字時間,現在許多新的閱讀器也有畫線做筆記功能,不見得輸給紙本書。


重點是「適合自己」

上一段談了許多電子書的優點,但那些都是「對我而言」,個人的心得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有些人習慣紙本書,沒有一定要強迫自己買閱讀器。

我也有一些紙本書,是因為認為更適合紙本閱讀,或者是很想看的經典書,但是沒有電子書版本 (反過來也有一些書紙本已經絕版,但電子書沒有這個問題)。

對我來說不一定哪個好,但可以搭配使用,像週末我喜歡偶爾帶一本實體書坐在咖啡店閱讀,但平日則利用通勤時間閱讀電子書。

電子書及閱讀器也有一些缺點,網路上都查得到,但這三年的使用讓我很滿意,最重要的還是它幫助我建立習慣、增加閱讀量與自我成長速度,這是我收穫最大的部份。

重點是閱讀,不是閱讀器,但如果說閱讀寫作是改變我生命的化學反應,那閱讀器對我而言就是催化劑。

未來我會繼續閱讀,也感謝電子書閱讀器幫我走上閱讀之路。


相關閱讀:

通勤時做什麼?我常做的 1 + 3 個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