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現在就開始,描繪我的 45 歲樣貌。(工作篇)

小時候都會想著「長大要做什麼」,那現在還能不能描繪未來的人生樣貌呢?

大概半年多前,冷蛋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網友抱怨 40 歲以後只剩下「忙」與「累」的生活,當初有感而發,寫下了自己的心得,思考自己會不會也只能走向灰色的未來。

其實在寫完文章不久,我又看到了一篇類似的內容,只是年齡變了。這次應該是一位更年輕的網友,在抱怨「過了 30 歲」以後只剩下無趣的人生,光是維持現狀就得費盡努力。

看來這不完全是年齡的問題,一部份可能跟大環境有關,目前的經濟狀態、社會問題、工作制度與型態造成許多人只能顧生存,卻沒有生活可言。

但冷蛋也觀察到另一種可能,有些人雖然也是每天忙碌,也會疲累,甚至年紀更大,卻過著自己心中充實的人生。

上次的文章提到,想要在 40 歲有選擇,就必須提早幾年思考與行動,為自己要的生活做準備。

現在半年過去了,我想進一步,更具體地描繪未來的樣貌,讓自己更清楚地知道該如何「預約」自己想要的未來。


年齡天氣預報

首先聊聊為什麼這次用「45 歲」當標題。

冷蛋上一篇文章的標題是預約「40 歲」的生活,與其說 40 歲是一個固定的數字,不如說我覺得是一個區間,大概是從 40-50 歲那種「邁入中年」的感覺。

我嘗試思考未來,當時的思考重點放在「發現人生有不同選擇」,為了走上不同道路必須「提早準備」,而非時間到了自然發生。

但一段時間區間的感覺比較抽象,讓人不知從何準備起,只能談談大方向,例如「要運動維持健康」、「要發展能力賺更多錢」,這都沒錯,只是有點新年新希望。

就像看天氣的時候,「未來一週天氣概況」只能看個大概,「當天」會怎樣才是我想聚焦的目標。

因此這次我選定「45 歲」這個很實際的數字,幫助自己更容易描繪未來可能的樣貌,也當成具體範例,當然歡迎不同年齡層的朋友改成自己需要的數字。

那麼,就來看看我的「45 歲預報」吧!

45 歲預報要去哪裡看?年齡氣象局?沒這種單位。占卜算命老師?不用這麼玄,我們有更簡單也不用花大錢的方式,先看看其他人的經驗。

例如文章開頭網友的分享,可能就是他 40 多歲、或接近 40 歲的真實生活經驗,或者看看書、聽聽前輩或長輩的故事、找一些相關報導及關鍵字、看一點簡單的社會研究數據圖表。

接下來我想先聚焦在比較灰色,我們可能不希望成為的樣貌主題上。為什麼呢?因為要未雨綢繆啊!如果天氣預報說會下大雷雨,或許就要規劃改行程,或至少安排行動備案帶把大傘。

舉個實際的狀況:許多人 45 歲會碰上怎樣的議題呢?我觀察到需要先有心理準備的關鍵字是,「中年危機」,這篇文章的思考會聚焦在工作主題上。

中年危機的成因可能有好幾個,例如有相對重的家庭經濟負擔,需要照顧一家老小;明明在職場工作了蠻長一段時間,卻無法突破或改變現狀,也快沒有機會,甚至可能被裁員。

還有應該是各方面最有能力資源的人生巔峰時段,生活品質卻跟不上付出,也比不上社群朋友外在亮眼生活的相對剝奪感等。

描繪出這些看得見,即將到來的天氣樣貌,才能更具體地開始想辦法「預防」,或許現在的行動能避免在一無所知中,走上狂風暴雨的未來道路。


年齡氣候變遷

現在的天氣預報已經算是普遍準確了,當天氣溫及降雨機率有很不錯的參考價值,而且範圍還能精準到鄉鎮地區,看預報做決策很有幫助。

但長期氣候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必須考慮自然及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趨勢,例如地球暖化、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未來的氣象數據可能和現在很不一樣。

同樣地,過去長輩的 45 歲經驗、現在前輩的 45 歲經驗、未來我自身和再下一代的 45 歲經驗,很可能截然不同,一樣的策略通常沒辦法直接照做。

例如過去只要考個公務員拿鐵飯碗就好,現在的年輕公務員可能既辛苦錢又不多;過去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現在從工作到退休換過幾家公司是常態。

所以來上一段找到的經驗只能當成最基本的參考,讓心中有個底,接著我們要來看看目前的年齡氣候變遷趨勢。

現在跟過去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如果聽過長輩話當年就會知道,不一樣的地方太多了,現代人的生活是過去完全沒有辦法想像的。

無法想像要如何推估未來趨勢?其實還不用看到這麼遠,就先關注從過去到現在的軌跡就好,一樣可以從上一段的來源尋找。

例如現代科技、飲食與醫療比過去發達,人類的平均壽命上升,20 世紀中後段平均只有 60-70 歲,近 10 年的平均壽命都落在 80 歲左右了,而我們未來的平均壽命很可能比現在更高。

大多數人壽命變長,身體也比過去更健康,這代表什麼呢?意思是我們上一段討論的「中年危機」可能在目前已經無法稱作「中年危機」了。

過去中年危機在 40 來歲,是因為當時許多因素帶來的結果,那時通常 40 幾歲體力下滑,工作以固定型態的體力活居多,人通常在 50 幾歲退休,公司與社會制度也就長成了那樣。

現在 50 幾歲的人,體力可能比過去 40 幾歲的人更好,甚至 60 幾歲在現代也被稱為「壯世代」,如果以平均壽命等比例換算,目前可能要快 60 歲才能稱作「中年危機」。

問題來了,我開始思考壽命延長的未來了嗎?

活得更久更健康或許是好事,但同時伴隨而來的是需要更多錢,和更多人生目標。我的 45 歲很可能只是青壯時期,50-60 歲才算是「開始邁入中年」,這樣想或許更符合未來的樣貌。

而且退休年齡變晚也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勞保新制的退休年齡逐年延長到 65 歲,現在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搞不好未來制度會繼續延長到 70 歲才算屆齡退休也不一定?

這是我 45 歲 (與更久以後) 樣貌的其中一個面向,從過去的經驗,加上目前的趨勢推估,似乎更具體了一點,我可以根據可能的未來思考現在該做的事。


小心現實落差

上面兩段嘗試將自己的未來具體化,那些狀況也說得有模有樣的,但未來還沒發生,這些樣貌無論好壞,終究只是我的想像。

尤其是越細節的描繪,更沒有辦法一段文字、三言兩語就下結論,要小心與現實的落差,或許有些狀況我沒有考慮到。

例如對我來說,45 歲可能是「青壯時期」,但對公司和別人來說呢?

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目前的 45 歲甚至 50、60 歲還算「很年輕」,有些傳統觀念與制度沒辦法說改就改,也許有些公司還是覺得有更年輕又相對便宜的人力,也許社會仍然覺得人生就是工作到 60 歲退休去遊山玩水。

因為觀念落差造成未來跟目前的想像不同,這麼一來,或許我的 45 歲職涯仍然是一種危機,只是變成了從「青壯年危機」一直延伸到 70 歲都可能還有「壯世代危機」,未來不是我一個人描繪就算了。

另外未來其實難以預測,即使氣象報告已經有一定準度,降雨機率 0% 也只是根據已發生資料與模型的分析結果。天有不測風雲,人算不如天算,說不定真的出門了還是碰上下雨。

沒有人預測到 Covid-19 的出現,造成前兩年的台灣人平均壽命下降了一點;沒有人推算到國際上的戰爭與通膨,讓許多公司出現裁員潮;也沒有人想到 AI 的快速發展,造成一些制式化的工作者可以快速被取代。

那前兩段花了這麼多心力描繪、推估的樣貌真的有用嗎?說不定我的 45 歲人生跟現在所想的樣貌完全不一樣啊!


勇敢航向未知

子曰「四十而不惑」,怎麼我們現在思考了半天,問題與煩惱卻越來越多?

我想不單純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現代社會的確比過去單一道路的人生複雜,要是孔老夫子活在現代,說不定他對未來也很迷惘?

但前面的思考描繪過程絕對不是完全沒有用,至少我對未來的某些層面有了一個 (或者數個) 想像,就像是在航海時有北極星與羅盤指引方向。

有了比較具體的描繪,我就知道「如果未來變成那樣,現在可能要做點什麼」,而不是真的碰上了才想著「世界怎麼變這樣,我的人生該怎麼辦?」搞得驚慌失措。

例如從上面的描繪,我覺得自己可能難以避免還有很長的職涯,那麼與其抱怨工作幾十年,不如想想有沒有辦法創造自己更願意長期投入的工作樣貌。

我可以用一樣的方法對未來的工作樣貌做描繪,但就像上一段說的,或許社會上仍有概念落差,或者因為科技發展的影響,未來的工作樣貌目前根本還不存在。

不存在?那是中年危機還是中年轉機?

隨著高齡化社會發展,未來的公司與個人應該勢必得面臨類似的問題,整個社會總會漸漸發展出適合那個未來的工作樣貌。

如果是這樣,如果現在就開始思考嘗試,說不定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樣貌,決定未來幾十年的工作方式?而不是配合別人想出來的,我卻不一定很喜歡的工作型態?

或者趁著還沒 45 歲先嘗試看看未知,至少現在的適應力大概會比未來更強一點?

雖然未來的樣貌未必跟我目前想的一樣,但我先「練習過」如何適應未知了,知道要發展出那些相關能力、準備好怎樣的心態,才能擴大選擇權,在未來能隨機應變,邁向更好的發展。

好吧!我想這篇文章大致描繪了我 45 歲可能的樣貌,主要聚焦在工作的面向,當作是個範例也是自己的思考記錄。

現在我有更清楚的線索告訴自己人生方向了,希望能開始走向那條充實不無趣的道路,也期待之後分享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和大家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