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很浪費時間?有沒有什麼能做的事呢? |
大家平常會通勤嗎?在現代社會,不論是上班還是上課,許多人無法在住家周遭方便地執行每天必要的行動,必須要往來不同地點。
雖然現在網路發達,疫情期間許多人都有在家上班上學的經驗,這年頭數位游牧的概念也越來越興盛,但許多事情還是無法完全取代實體,我們幾乎不可能完全脫離通勤這件事。
而通勤會花時間。
之前的文章,我列出了平日的時間樣貌範例,其中就提到根據勞動部統計,在台灣勞工通勤單程平均約半個小時,事實上在人口密集區腹地,通勤花 1 小時都是常態,更別提長程出差了。
最近由於工作需求,冷蛋的通勤時間必須延長,也幾乎接近單程 1 小時的狀態了,來回加起來就是一天將近 2 小時的時間,值得好好想一下怎麼利用。
這篇文章分享我個人目前通勤時常做的事,有興趣的話歡迎繼續閱讀參考看看,也一起想想可以做些什麼嘗試。
通勤最重要的事
說到通勤,大致可以分兩種:自己駕駛和當乘客,冷蛋其實是屬於後者,在大都會區域平時我習慣搭乘大眾運輸,也對目前的交通亂象很在意。
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交通議題,因此這邊也不打算談論相關的細節,不過我想一定要提到的一個大前提,就是「安全第一」。
自己的安全、他人的安全,不論通勤的形式是什麼,尊重所有人的生命是「第一優先」事項,任何可能影響到安全的行動都應該避免。
簡單來說,不管是移動中還是在某處暫停,只要處於公共空間,我就有義務注意目前的行為會不會造成任何人的安全受到威脅,進一步則是互相給人方便的公德心。
因此我會捍衛「人」應該有的基本安全與路權,「載具」絕對會排在後面,另外在移動中我會隨時注意周遭,不當低頭族 (但即使是低頭族的安全也該被保障)。
這是我在通勤時的第一個行動、最優先行動:尊重包括自己在內任何人的生命,然後在不違反大前提的情況下,經由觀察與思考,透過一點聰明的行為給人方便,或刻意不給人方便。
事實上這也算是一種「時間管理」,在公領域互相尊重與人方便,理論上大家就能更順利地往目的地移動,不過一旦有安全考量就必須犧牲一點方便,不應該把自己的責任外部化。
因為生命太重要了,時間管理是手段、不是目標,安全抵達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目標,要是路上發生任何危及安全的事故,必須停下處理才更浪費時間,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通勤時看什麼
顧好了最重要的行動「安全第一」,接下來可以分享我平常通勤時做的事了。
大部份人不喜歡通勤時間長,單程超過 30 分鐘可能就覺得討厭了,也有不少研究統計指出「通勤時間越長越不快樂」,但我認為這要看通勤的形式,和如何看待、利用通勤時間來決定。
如果每天通勤單程超過 1 小時,來回就少了好多時間,感覺當然不好。尤其是跟大家一起塞在路上,面對台灣冬冷夏熱潮濕的天氣及各種交通亂象,人生浪費在這裡,想起來就心情差。
但冷蛋目前搭乘大眾運輸上下班,雖然單程也快要 1 個小時,但不用自己駕駛,平常還能跟別人開玩笑說自己坐的車有專屬司機,一台車上億元比路上那些名車還貴。
更重要的是,在車上我可以有難得屬於自己的專注時間。
在公司不時會有任務交派、各種打擾;在家裡雖然舒服,但誘惑太多了,有沙發電視、電腦遊戲...許多選項讓人不容易專心做一些長期想達成、但短期回饋感較低的事情。
例如看書,我的書櫃中擺放不少之前覺得想看所以買回來的書,但在家裡閱讀頻率實在不高,這些書通常要在非常偶爾心血來潮,或者無聊卻不想玩遊戲追劇時,才會不小心拿出來看。
但是在通勤時,扣掉走路移動狀態,我每次都有大約半小時可以好好閱讀。
其實以前通勤時冷蛋沒有閱讀習慣,而是跟許多人現在常做、或正在做的事一樣:滑手機打發時間。上網看看社群、看個影片、玩個手遊,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後來接觸了電子書,搭配適合的閱讀工具,這樣就跟之前習慣的「滑手機」差不多,很輕鬆地上手,一次通勤看個幾頁,不知不覺就累積了許多閱讀量。
現在有時車到站了,我還會在站內找個角落花點時間看到一個段落,也不用跟其他人擠著刷票進出車站,而是享受自己獨有的悠閒餘裕,不用搶那幾秒。有時候,慢慢來比較快。
這是我目前通勤常常選擇的行動:放下手機,拿起電子書閱讀。
通勤時聽什麼
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冷蛋一樣搭大眾運輸,而且有時候我也會碰到一些不適合閱讀的狀況,例如人太多、光線不足、車子晃動較大,或者就只是不想看、讓眼睛休息。
就算不能用手、不想用眼,用耳朵聽總可以吧?
廣播早在手機和電子書出現之前就存在了,聽聽音樂或者廣播節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選項,冷蛋在高中時大家流行在車上聽空中英語教室背單字,這是很標準利用通勤時間的策略。
現在能聽的內容選項比以前更多了,除了電台廣播,這幾年 podcast 也流行進台灣,平時有幾個我會固定收聽的節目,一集從 10 分鐘到 1 小時的都有,可以輕鬆聽、分段聽,內容讓我獲益良多。
另外除了上一段的電子書,現在有聲書也開始普及了,冷蛋目前沒有聽有聲書的習慣,但閱讀相關的 podcast 也幫助我吸收不少書本裡的精華與講者的經驗。
「一年 100 本書」常常是許下願望很快就放棄的目標,但通勤時讀電子書加上聽書,我相信這個目標在現代更有機會被實踐。
冷蛋搭大眾運輸通勤,收聽時不方便將聲音放出來,但現在藍芽耳機也非常便宜就有穩定的品質了,之前趁著舊耳機壞掉與培養運動習慣的契機買了一個,目前正常使用中。
很多時候我也不一定會聽什麼「很有收穫」的內容,單純在通勤時聽點音樂,幫助自己在上下班途中轉換心情,這麼一來通勤就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準備下一步」的時間。
當然不論是看或聽各種內容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安全。
通勤時想什麼
現代科技這麼方便,在通勤的時候可以看、可以聽,甚至可以工作、可以休閒。
這些冷蛋都做過,之前在搭高鐵移動時我也使用筆電寫文章、玩遊戲,那麼除了看書與聽音樂,通勤時我常做的第三種行動是哪一個呢?
答案是「什麼都不做」。不看手機或電子書、不聽播客與任何音樂,放下一切的電子設備,把注意力交還給自己。
這樣不是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嗎?其實不會,雖然說是「什麼都不做」,但這種時候我們不太可能真的「什麼也沒做」。
當沒有低頭滑手機的行為,只好抬頭看看四周,這時會觀察到一路上的風景、車廂裡的小事、人與環境交互的各種景象。
社群媒體上有「路上觀察」相關的社團,常常看到裡面出現一些有趣、自己意想不到的畫面,那只是因為平常我們只透過手機的小螢幕小窗口看世界。
雖然通勤時利用所有時間追劇玩手遊,甚至看書聽播客,常讓人感覺「很有收穫」、「很會利用時間」,但無止盡的被動輸入反而讓腦袋無法空出來思考。
大家有沒有在洗澡時或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突然蹦出想法的經驗呢?
因為洗澡通常沒辦法帶著手機看影音,睡前滑半天手機總得有放下閉上眼的時刻,只有這種時候頭腦才有足夠的資源處理平時塞滿的訊息。
以前課本中告訴我們讀書三上:枕上、馬上、廁上的概念,現代人通勤不騎馬,但概念是一樣的,這些時候適合拿來思考,而且需要「刻意不做什麼」才會有空間蹦出想法。
當然數位工具還是很方便,但偶爾先放下吧!冷蛋的一篇篇文章,最初的小想法常常來自於通勤中的一點契機,然後我還是會拿起手機,快速寫下幾個字記錄想法。
與其拚命「利用時間」,追求最大效率,不如偶爾放空,減少被各種電子設備綁架專注力的狀況,拿回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不然都塞到沒時間了,何來「管理」?
最近由於通勤時間變長,因此誕生出這篇文章幫助自己思考,之後我會再做一些新的嘗試,有想法也會持續分享。大家通勤時都做什麼呢?有什麼技巧或想法都歡迎回饋給我。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