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熟悉的周星馳金句,現在有更容易達成的方式。 |
上一篇文章冷蛋的心得開始進入《原子習慣》最知名的系統「習慣迴路」,然後針對第一個步驟「提示」做了更多分享。
了解了「提示」在習慣中的重要性,接著我想嘗試分析自己的實踐過程。
明明冷蛋也有許多還沒養成的好習慣,也有些壞習慣,為什麼「持續寫部落格文章」這件事卻做到了?我到底做了些什麼讓這個習慣成功建立?
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覺察記錄,除了分享出來以外,也是為了讓自己知道有什麼模式可以套用在別的地方,幫助自己建立其他好習慣。
文章正式開始。
立體環繞音響
去電影院看一部好作品時,我們通常會希望找一個好影廳,像是 IMAX 電影,四周的環境設計讓人感到身歷其境,尤其是立體環繞音響讓聲音從後方一路傳到前方,那種體驗相當有沉浸感。
我思考了一下關於寫部落格文章這件事,自己周圍有的提示,發現自己似乎就被包圍在「立體環繞音響」中。
首先,我當時的想法是希望傳達自己認為比較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同時也想為自己做點什麼,看著自己認同的投資前輩綠角的部落格而敬佩。
我評估自己做不到每天日更,但仍覺得至少該花上一些心力嘗試寫個上百篇,於是一股傻勁來了,立下了「一年 100 篇文章」這樣的目標。
為了做傻事,還特地買了一張大的百日計畫表,當作我的百篇里程碑記錄,至今仍貼在我的冰箱上,隨時經過都看得到,這是第一個大提示。
再來是每次打開電腦瀏覽器,就會先把自己的部落格打開,隨時看得到。我做事時習慣開兩個以上的視窗,於是一邊是自己內部的文章列表,另一邊是成品的網頁,左右「雙聲道」!
目前也有使用筆記與行事曆的習慣,上面會不厭其煩地列出今天最重要的個人目標,因此每天也會看到最需要推進的行動。
這些都是書中所說「讓提示顯而易見」的部份。
另一方面,因為給了自己有點困難的目標,我知道一年間不可能平常什麼都不做,最後一個月趕稿出 100 篇文章。
換算了一下就變成「每週要寫兩篇文章」,差不多就是每寫完一篇,開心地喘口氣,然後隔天就得繼續思考的狀態,所以刻意規劃時間就變得重要了。
於是每週兩篇又再轉換成「每週一、四發文」這樣更具體的時間點,另外冷蛋平日要上班,所以寫作時間就固定在下班「晚餐後」及假日,Covid-19 疫情時有段時間在家遠端工作,也會把省下來的「通勤時間」拿來寫個一兩段文字。
這是書中所說的「執行意向」與「習慣堆疊」的技巧,當初沒有特別思考,不過回想起來的確是這麼一回事。
降噪耳機
有時候提示不一定是肉眼可見的,或者我們早就習以為常,就算看到了也沒有意識到,但即使如此,身體仍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渴望及行動。
因此作者說「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我們可以運用技巧,把無意識的習慣刻意拉到「必須有意識」的程度,來幫助自己找到可能的問題或切入點。
冷蛋本業是工程師,而且也喜歡玩遊戲和影音相關的娛樂,因此電腦自然有著多種用途,除了部落格寫作以外,工作與休閒也都能用同一台電腦來達成目標。
這樣很方便,當初仔細挑選後組的主機與各式周邊也物盡其用,CP 值很高。
但問題來了,上班時間用電腦工作很自然 (謎之音:聽說現在有種態度叫「只工作不上班」XD),下班後用電腦寫作卻仍然會卡關,因為比起休閒娛樂,寫作畢竟是比較辛苦的行為。
雖然我有想堅持的目標,也有了書中「身分認同」的概念,也營造了各種提示、排出寫作時間,還是常常想偷懶去看影片玩遊戲。
我似乎有一台立體環繞音響,但同時卻有別的喇叭在放不同音樂干擾我。
是時候戴上降噪耳機了!我必須想辦法排除會讓我不能專心寫作的因素。
於是有時趁著假日,我會帶著筆電到咖啡廳去,點杯飲料坐在那邊一個下午,享受一種不同的氛圍。
說是假裝文青也好、模仿自由工作者也罷,就是這樣的環境讓我放鬆,公司的筆電上也沒有遊戲可以玩,正適合拿來專心寫作,進度通常會比在家更快,寫完了回家也能認真休閒。
平日晚間不適合再出門?那就一樣拿著工作用筆電到客廳餐桌,遠離娛樂主機,這樣刻意換個空間排除娛樂,通常能讓我好好推進文章進度。
這種「降噪耳機」的概念也就是書中所說的「讓提示隱而不現」的訣竅,能讓那些影響我不能好好寫作的提示消失,於是我比較不需要靠意志力來強迫自己行動。
然後我又從咖啡廳學到一招,之後打開電腦時會播放一些輕音樂或爵士樂,營造一種咖啡廳的氛圍,建立儀式感,或許再倒杯飲品,這樣即使在家也可以模仿咖啡廳的寫作環境,稍微「騙自己」這不是我玩樂的地方。
食神誕生於廚房
前一篇文章冷蛋用了周星馳電影《食神》中的一句名言,這篇則想到同樣出處的另一金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但這次,光是有心還不夠,我們常常許下心願,卻因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無法順利達成,此時環境可以幫上大忙。
如同上方的分析,我認為自己能夠持續寫作這個習慣,很大的因素是刻意設計的環境造成的。
我戴上了降噪耳機,擋掉干擾我寫作的提示,同時播放立體環繞音效,讓周遭充滿寫作提示,搭配之後會持續分享的其他技巧,讓自己順利養成寫作習慣。
「有心」很重要,那正是《原子習慣》不斷強調的,從身分認同出發。但人的意志力很有限,因此作者提出了科學證實有用的技巧,幫助人們自然養成習慣。
《料理鼠王》動畫中的主角老鼠,在人類家中廚房找尋食材,後來則到了食神餐廳的廚房,才學到正確的料理技術,將腦中的創意發揮出來一展長才。
孟子也因為孟母三遷,因此養成的習慣是學習讀書與禮節,而非殺豬或哭墓。在多元的社會這未必有好壞對錯,只是正如書中所說:情境一變,習慣也跟著不同。
現在,我發現了自己的行動與《原子習慣》內容的印證,想分享給大家,也會嘗試將著些方法套用在其他領域,讓自己持續改變,繼續成長。
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原子習慣》
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