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熟悉的周星馳金句,竟然跟習慣養成有關? |
市面上有許多習慣養成書籍,但《原子習慣》在全球及台灣都相當受歡迎,這本書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除了完整的理論基礎,以及重要的習慣養成心法以外,本書給出了一套實際可行的實踐方法,不但容易理解,也十分人性化,讓人有機會真正開始照做。
冷蛋在之前已經分享了幾篇心得,但都在談比較抽象的部份,一直沒有接觸到實踐,原因是我認為急著行動卻沒有理解作者所說的出發點會效果不彰。
但從這篇開始我想分析實際的技巧了,一樣會每篇文章只聚焦在一個重點,因為我也想透過這樣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麼能養成讀書寫作的習慣,並嘗試套用到其他想改變的部份。
習慣的起承轉合
《原子習慣》書中把習慣分成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有看過書或其他人心得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不過這是書中重點,可能也有第一次接觸的朋友,冷蛋還是稍微舉個例子。
最近剛好去看了超級瑪莉歐兄弟電影版,就用我喜歡的遊戲來舉例說明吧!
這個例子也是從另一本書《「體驗設計」創意思考術》看來的,我覺得十分生動,超級瑪莉一代的開頭就是個很經典,拿來說明「習慣迴路」的好範例。
進入遊戲剛開始的畫面如上圖所示,主角 Mario 站在畫面的最左側,並且朝右看,畫面上沒有任何教學,上面的文字也沒什麼特別,只有右上方的時間不斷倒數。
似乎什麼都沒講的遊戲畫面,其實充滿了「提示」,Mario 的站位、朝向,背景山和草及雲的對比色調,持續倒數的時間,都在引誘著玩家「該做些什麼」。
於是玩家開始「渴望」,想靠著手中的控制器試試看,想要驗證心中的假設,想要改變目前這個僵持著、不平衡的狀態:讓 Mario 移動看看,而且是「往右移動」。
於是玩家按下控制器上的方向鍵,實際做出「回應」,也就是執行行動。
走沒幾步,就看到前面有問號方塊,和一隻走過來的敵人。
「啊哈!這樣就對了!這遊戲就是這樣玩的!」玩家看見敵人,不但不害怕,反而覺得開心,他就這樣被「獎賞」了。
從此玩家知道,這遊戲就是想辦法往右邊走,一路過關斬將,這樣的行為不斷重複,最後就習慣成自然,不用思考也可以完成基礎操作。
這就是「習慣迴路」,四個步驟缺一不可,書中也是圍繞著這四大步驟提出「行為改變法則」,告訴我們能夠如何實際養成或改掉習慣。
這篇文章剩下的篇幅,冷蛋將專注於第一個步驟的心得分享,也就是「提示」的部份。
孟母的智慧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以前聽這個故事覺得嗯,滿有道理的,但也就是個國文課本裡的成語,只是個故事。
但看過《原子習慣》再回頭看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會發現孟母所做的不正是利用了環境的力量來塑造孟子的行為嗎?這就是從「提示」開始切入能造成的深遠影響。
一樣拿超級瑪莉當例子,當看到有一個問號磚塊在前面,玩家會有什麼反應呢?通常是會「想要」敲敲看,「確定」問號裡賣什麼藥吧!
問號磚塊就是很標準的「提示」,玩家還沒行動,但注意到這個提示,開始引起一連串的化學反應,有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沒注意到,身體就自然動起來了。
OK,這是一個問號磚塊的力量,也許有時候走過去就算了吧?
如果是一排問號磚塊呢?砂鍋大的提示,有見過嗎?是不是效果十分顯著?
有些玩家可能會一個一個敲,不過有時候就懶了,只是要過個關金幣沒有這麼重要,但即使如此,一路走過去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隨意跳起來撞個兩次,聽到「底拎」的音效覺得滿足。
也就是說,如果有越多明顯的提示,我們開始某個習慣的機會就越大。
是提示,我加了提示
上面的例子解釋了提示是怎麼一回事,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只有視覺才能成為提示。
超級瑪莉遊戲中是有倒數計時的,就是畫面右上角的 TIME 數字,但正忙著過關的時候,我們常常沒有餘力去注意時間還剩多少。
但遊戲很貼心地在倒數數字不到 100 時,發出一個聽起來很急迫的「提示」音效,然後背景音樂加速播放,讓人很清楚地知道「要趕路了」、「快輸了」,動作也跟著急了起來。
視覺是人類感覺能力中極強的一項,但不是唯一,提示可以有不同形式,透過人的各種感官刺激,讓我們想要開始改變,進一步做出行動。
這篇文章最開頭的圖片出自著名的周星馳電影《食神》,一碗「黯然銷魂飯」為何讓人吃了感動地想落淚?
「是洋蔥,我加了洋蔥。」一語點醒評審。
切洋蔥時常因為刺激性的化合物讓人邊切邊流淚,因此洋蔥就是個提示,讓評審在毫無意識到的狀況下不自覺地想落淚。
這就是提示最厲害的地方,作者提到「要開始一個習慣,並不需要察覺提示。不必有意識地投入注意力,你也能留意到機會,並採取行動。」
「提示」是習慣迴路中的第一步驟,也是《原子習慣》行為改變四法則中的第一項,過去我們可能覺得要養成習慣就是要靠意志力開始做、持續做,現在我發現這不是第一步。
想辦法覺察,並透過設計建立、修改或移除提示,才是習慣養成的第一步「行動」。(但行動前,別忘了之前提過的「身分認同」。)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 —《原子習慣》
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