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財富最保值?或許我們能找到更好的問題與答案! |
許多人渴望過穩定的生活,對大富大貴並不強求。或許在這些朋友心中,目前的日子雖然不算無憂無慮,但也還過得去,要是未來的生活品質跟現在一樣,那也挺愜意。
問題在於環境並不像很多人期望的長期不變,生活必需品價格一天天漲上去,明明同樣是 100 元,過去可以吃個份量充足的大雞腿便當,現在卻快要沒有能吃飽又營養的選擇。
為了維持一樣品質的生活,一個方法是讓目前的資產在未來仍然有足夠的購買力,也就是「保值」,在上篇文章就談到了過去大家熟悉的選擇:定存與黃金。
但定存很可能沒辦法完全抵消通膨的威力,黃金在現代則是像股票一樣會有波動、會被炒作,而且現代貨幣已經不是拿黃金當作基準了。
金融市場快速發展,是否有比定存與黃金更適合保值的選擇出現?這篇文章讓我們繼續尋找保護購買力的商品與策略。
有什麼其他選擇?
談完定存與黃金,下一個選擇也是大家常聽到的:儲蓄險。
儲蓄險有著「儲蓄」二字,聽起來可以幫人穩定存錢,而那個「險」字又能兼顧保險功能,這種魚與熊掌都有的感覺,對很多人相當有吸引力。
儲蓄險與定存,你想選哪個呢?光靠感覺的話,前者比較厲害對吧?那麼它有厲害到可以長期保值嗎?
很可惜,通常是沒有的。
目前台灣大部份的儲蓄險,換算起來利率並沒有比定存高多少,甚至有比定存還低的。雖然很多推銷專員在解說時可能會圈起一個 6% 的數字 (6% 為舉例),但那不表示每年能賺 6%。
問題在哪裡呢?因為大部份民眾對年化報酬率的概念不熟悉,甚至連推銷專員自己都不清楚,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但推銷公司商品的業績有沒有達標可是實實在在的。
那個 6% 的數字 (舉例),換算成年化報酬率說不定只有 1.x %,但你可能要知道如何換算,才會發現這件事。
這是在世界各地都可能出現的合法詐騙問題,但相較於歐美,台灣目前的狀況特別嚴重。
這篇文章不打算針對保險做細部討論,而且這種問題也不限於儲蓄險才有,其他金融商品都有類似的狀況。
這裡只是想告訴大家,台灣目前的儲蓄險很可能不是保值的好選擇。
金融商品除了儲蓄險,另外常聽到的還有股票與基金。
例如這些年台灣流行「定存股」、「高股息」、「穩定配息」基金。聽起來很誘人,畢竟有「定存」、「高利」、「穩定」等字眼,給人能保值甚至賺更多的印象。
但就跟前面說的一樣,目前台灣的投資環境存在不少「利益衝突」、「合法詐騙」問題。
股票有可能大漲,但也可能大跌,並非取了「定存」的名字就能改變有風險的事實;股息多寡、股息是否穩定跟「保值」也沒有關係,可能領了利息卻失去本金、賠上未來。
那麼還有嗎?這幾年出現一堆很炫的東西,像什麼比特幣、NFT,還有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什麼期貨、選擇權...
即使沒有接觸,但很多人也看過新聞,這些東西別說保值了,很多時候根本就像賭博一樣,除了極少數萬中選一的幸運兒賺到錢,其他人甚至賠上一輩子的資產都無法翻身。
這些金融商品感覺已經跟「保值」的目的越來越遠了,而且涉及比較深的投資知識 (或是需要中樂透頭彩的運氣),因此這邊不再往下討論。
想抗通膨卻找不到答案?
為了對抗上漲的物價,我們做了些思考,卻似乎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不是成長率太低,無法有效抵銷通膨 (例如定存);就是風險太高,可能賠上人生 (例如股票與更多衍生金融商品);即使勉強能保值,仍會受波動影響,哪天沒有收入還會被吃光老本 (例如黃金)。
真的沒有更好的解方了嗎?其實是有的,而且還有好幾種策略可以用。但在繼續分享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目前為止的思考盲點。
之所以找不到答案,一個原因是因為冷蛋刻意從頭開始,希望能呈現出完整的思維。另一個可能,則是我們或許太想找到「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商品或方法。
其實一路思考到這裡「找不到答案」的過程並沒有白費,因為接下來的策略,會用上前面那些金融商品的一部份。
那麼就讓我繼續分享能長期保值的幾個可能解方。
第一個想法其實在上篇文章的結尾有稍微帶到,就是做好「資產配置」,我們其實不需要把所有財產都押注在單一商品上,而是可以做好平衡規劃。
定存有他的好處與侷限性,雖然利率不高但穩定無風險;黃金能約略保值但容易波動且不太會增值;股票有很大的風險,但長期分散投資的成長性可能也比較大。
那麼就像電影《食神》中說的「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不就行了嗎?
將資產的一部份開定存,穩定無風險短期可解約;另一部份考慮買一點黃金,放久一點就不會受到短期波動影響,有部份保值效果;再一部份投入股市長線投資,為了長遠的財務目標持續累積成長。
當然不一定要像冷蛋上面舉例的方式分配 (其實我自己目前也沒有買黃金),每個人也有不同的人生計劃與配置比例,這邊只是要說明,好的資產配置是一種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的策略。
別被保值二字侷限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在想辦法「保值」,也就是讓現在的資產即使隨著時間過去,也能夠盡量維持購買力。
但一路思考過來我們也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只是各種商品都有侷限性,而且一旦面對現實,就會發現光是保值也不夠用。
因為總會有一天,我們會沒有穩定進帳的「主動收入」,這時能做的就只有仰賴「被動收入」,或者靠著已經存下來的錢吃老本。
因此不要只想著保值,而是在行有餘力的時候先為未來儲蓄。
道理很簡單,就算現在 100 元的東西未來要 120 元才買得到,只要我們口袋裡能先多存一些錢,即使遇上通貨膨脹、鈔票貶值,我還是能好好過生活。
除非碰上連紙鈔都不被信任的惡性通膨,那可能還是需要類似黃金之類的資產,不然只要事先累積足夠的積蓄,就不必太擔心物價在合理幅度內上漲的問題。
錢財難保值,人財最超值
分享到這邊,或許有些朋友會感覺只是紙上談兵,忽略了現實的困難,「我也不是沒想過存錢,但光是現在薪水就不夠用了,存錢談何容易?」
過去冷蛋寫過一些跟存不到錢相關的內容,但這篇文章談到保值,也想順便聊聊另一個可能的迷思,就是只想到「錢財的保值」。
事實上,金錢是財富最難保值的其中一種形式,理由我們上面已經思考過一輪了,錢放著就只會越來越薄,除非轉換成其他資產,而且各種形式的資產都有其限制。
而有一種常被忽略的資產,其實是很有機會保值,甚至「物超所值」的,就是我們自己。
這不是什麼心靈雞湯。想想看,只要我們還保有這個時代有人想要的技能,那人財隨時都有機會轉換成符合當時價值的錢財,至少就連法定最低工資也會隨著時間調漲。
當然在現實上可能碰到一些挑戰,但如果持續累積能力,建立自己獨特的價值,剩下的就只是如何將人財轉換成錢財的問題,我們本身會是很有價值的。
其實保護自己的價值,也是一種保值,尤其現在邁入 AI 時代,相信找回人的價值成了更重要的事,這個部落格也將持續分享相關文章。
當然人本身也會有先天的侷限與風險,可以搭配上面的其他策略來補足,例如幫自己做好保險。而這篇文章的各種商品與策略也能交互運用,不是只能選其中一種,這也是一種資產配置的策略。
最後也有個思考盲點想提醒:有時候只想著要維持跟原來一樣,可能就被限制了更好的可能性,無法突破,因此與其「保值」,不如想辦法「增值」。
希望這兩篇文章能幫助自己和讀者朋友長期持續增值,好好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