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買保險?究竟保障了誰?

 

強者我學長的親身經驗,一般人能笑聽分辨業務好壞嗎?

保險是投資理財中重要的一塊基石,因為人一輩子總會碰到大大小小的風險,有些只是一時不方便的小事,但有時也可能重大到影響一生。

即使我們努力工作賺了些錢,也認真做了投資,但要是人生中碰上重大事故,可能就會把辛苦賺到的錢都花在處理事故上,一切努力化為泡影,甚至影響到未來繼續賺錢的可能。

因此冷蛋雖然不是保險專家,卻一直有在觀察與思考保險,之前也分享過文章

最近看到周遭親友的案例分享,另外也看到與自身需求相關的幾個新聞,決定再寫下一篇心得記錄,提醒自己在大環境下買保險的一些思考方向。

不知道大家對保險有接觸嗎?要是讀了這篇文章有想分享或補充的故事歡迎回饋給我和其他朋友。


誰在賣保險?

買保險可能是關係到動輒上萬、百萬、千萬元,甚至攸關一生的重大事件,想必不能馬虎,我想應該要搞清楚是誰為我的人生保險把脈。

就像我們在找醫生的時候,總不可能路邊隨便找個人就能診斷、開藥甚至動手術。醫師一定要從醫學院好好學習,然後到醫院實習,累積一定經驗以外還要有證照,才能執行醫療業務。

那麼保險呢?學校好像沒聽過什麼「保險系」,感覺沒有醫師的制度那麼嚴謹...沒關係,至少有些考試制度,要有足夠的保險知識及獲得證照才能賣保險,這樣也還算合理。

例如想賣人身保險,必須要通過「人身保險業務員考照」,要滿 18 歲,學歷至少要高中職以上畢業。

另外想當保險「經紀人」也必須通過國家考試,難度會比業務員更高;其他也有產險業務員、投資型保險商品的業務員的測驗等等。

聽起來有一套制度在做基本把關,至於考試難度高不高?大家的評斷標準可能不同,冷蛋個人的感覺是...不會太困難。

為何有此一說?請大家有興趣自行查詢一下就知道了,針對基本的證照,讀書準備時間大概「1 到 2 個星期」,看看講義抓重點刷刷考古題...

然後考個試就過了。

當然不是每種證照都這麼簡單,但只是要「能賣保險」的證照是真的很簡單。

這樣讓人不禁懷疑,可能攸關自己重大資產、甚至影響一生的保險商品,賣這些商品給我的「專員」是否真的足夠「專業」,有沒有能力與意願好好為投保人把關、著想?


自己的功課?

我相信一定有專業又用心的保險專員,但感覺拿證照的難度實在太低了,會擔心碰到不好的業務員,為了多保護自己一些,應該要做些功課。

而且,既然是可能影響自身重大資產與人生的議題,多花一些心力也是應該的,就像之前文章所說的,我不可能只花個五分鐘,聽聽業務員說某項保險商品很好,就輕易下單。

所幸冷蛋本來就在關注投資理財的議題,對相關的資訊比較敏感,另外自己也有還可以的數學底子,可以更快弄清楚保險商品本身與業務員談話中的一些眉角。

經過這些年的經驗,我發現上一段的說法似乎太含蓄了。

每次接到保險推銷電話,或者去銀行辦事情,行員找來理財專員經理,說是「財富管理會員才能享有的服務」,我已經聽過數十次「專員」向我解釋他們的多項保險商品方案。

這些談話內容當然是專注在這項商品的「報酬有多好」,每次我都會聽到類似的話,然後專員用鉛筆認真地寫了好幾行計算數字,再把一個看起來很高的報酬數字圈起來。

然後幾乎沒有例外地,我發現這些計算是錯的。就我看起來,就像是碰上的業務專員都剛剛好連基本「年化報酬率」的概念都沒有,更別提其他細節了。

而隨著注意的相關資訊變多,我還發現這些狀況不是只發生在自己身上,冷蛋的周遭親友都有類似的經驗,看來這可能不只是巧合?

嗯...會不會是因為一般人不太理解那些專有名詞的概念,因此業務專員才很貼心地「簡化」,用比較好懂的方式解說呢?

但報酬數字完全不對啊!沒有業務所說的那麼高,號稱有投資效果的保險商品,算起來甚至比銀行定存的報酬率還低,這應該不是「貼心簡化」吧?

經由自己的觀察,我想必須下一個比較灰暗的小結論:不夠專業的保險業務比我一開始想的更普遍,在刷考題兩週就能拿到證照的制度下,會不會不專業才是多數呢?

我沒有很嚴謹的研究數字,但至少自己及周遭親友都很輕易地碰到,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經驗與觀察分享出去,也請大家獨立思考,謹慎判斷我的小結論。

如果這個小結論是正確的,那投保人勢必得自己做更多功課,學習基礎理財與保險的知識,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判斷保險商品與業務專員的好壞。

自己的人生重大事項本來就該花心力,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但我也好奇,如果我們要自學到比考過證照「專員」更專業才能保護自己,這樣的保險證照制度是否很不健全?為何不夠專業的人可以輕易考取證照,販賣不良商品給更多對數字比較不敏感的大眾?


幕後黑手

提到了「不良商品」,就想到最近跟朋友吃飯聊到旅遊,我們都在規劃一趟旅程,旅遊中的平安險與旅遊不便險選擇是其中一項功課。

而在做功課的時候,剛好注意到了網友們分享疫情後更動的旅遊不便險商品的條文細節,會造成在理賠時有些狀況無法獲得理賠!

有時候民眾在出遊前臨時購買相關商品,沒有仔細檢查條文細節,而且光是看過那些密密麻麻的條文,也難以找到藏在細節中的魔鬼,直到有需要申請理賠時才發現事情跟自己想得不一樣。

一般民眾需要申請理賠時常常處於脆弱的狀態,尤其是跟自身資產與身心狀況相關的保險,通常需要申請理賠代表狀況不好。

但白紙黑字的合約在那裡,條文的解釋權又常常在保險公司那邊,民眾又怎麼有時間心力與足夠的能力跟大公司的業務甚至律師團爭論?

因此我想回到第一個問題「誰在賣保險」?

不是業務、不是經紀人、不是專員,設計出保險商品要賣給大眾的,是保險公司集團。

要是保險商品都是對大眾友善的「優良商品」,那業務良莠不齊的問題或許就沒有那麼重要,反過來說要是存在許多「不良商品」,那好的經紀人業務就很重要,可以幫我們分辨商品。

但什麼是「優良商品」呢?通常表示民眾可以花合理的錢,在碰到風險時順利申請到足夠的補償,也表示公司可能會「賠」比較多錢。

保險公司不是慈善事業,而是要賺錢的啊!在合法與符合制度規範的條件下,通常會想辦法請很多專業人士設計出最能賺錢的商品,而不是對大眾最好的商品。

上面提到的旅遊不便險就是近期最好的案例,當網友們發現細節,聯合起來找產險公會反映以後,產險業者表示會「從寬認定」。

看起來好像對消費者友善回覆了,但卻不是「立刻改條文」讓商品確實保障民眾,而是留有解釋的餘地,對自己更寬容,甚至能夠繼續不理賠不知道這件事,也不懂得爭取權益的人。

另外,絕大部份保險業務員是在哪裡上班?

是保險公司,公司能夠規定與審核業務的績效,能不能加薪、有沒有獎金、甚至是被懲罰,全看業務有沒有「好好推銷」公司希望他們賣出的商品,有沒有達標。


保險商品保障了誰?

到這裡,大家應該心中都有一些想法了。

這是很標準的利益衝突,對我們好的保險商品,可能會對保險公司的營收不好,可能會對業務員的薪水不好,甚至可能會對保險公司背後的股東不好。

但是保險商品不是我們設計的,而是公司設計的,所以這商品保障的究竟是誰?

我並不是要一竿子打翻所有保險業,而是指出利益衝突會讓人在道德與利益之間陷入兩難,在目前的法規制度,一定有好的公司、壞的公司,有好的商品、壞的商品。

在太過簡單的考照制度下,有好的業務、壞的業務。有雖然善良但不懂基本數字概念的業務,有只是為了自己生存與績效獎金,只好賣出那些對人不夠好的商品的業務。

他們跟我們一樣,只是希望能賺到足夠的錢,好好過生活的人。他們不是壞人,但其中有些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幫我們判斷商品好壞,或者沒有夠堅定的信念勇氣,去不賣那些爛商品。

所以我們能怎麼辦?我想就是好好學習一些基礎的理財與保險概念,克服一點點「數學不會就是不會」的心魔,也有耐心與帶著疑問好好檢查保險商品的細節條文。

不要在短時間內輕易購買保險商品,就算聽起來再吸引人都別這麼做。可以先問問身旁比較有概念的朋友,也可以上網多發問,大部份網友跟我們是沒有利益衝突的,可能會比較客觀地給出建議和正確數字。

保險商品是要保障「我們」的生活,不要讓自己花錢買的保險只保障了公司營收與業務的績效獎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