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隨著時間越來越薄,有辦法讓購買力不要變薄嗎? |
這幾年全球通貨膨脹的問題讓很多人的生活受到衝擊,台灣雖然不像美國前兩年通膨率飆到快 10%,但民生物價的漲幅仍然讓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相當有感。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拿來套在受到影響,生活變得困苦的族群上可能不太厚道,不過的確是因為高漲的物價,有更多人認識了通貨膨脹的觀念,或至少聽過這個詞。
現在許多人至少憑著實際的經驗法則,知道物價會持續上漲,想要好好生活勢必得做些甚麼,但是到底要做什麼才能對抗通膨呢?
有人立刻會聯想到必須做好投資理財,但即使有心,又該買什麼才能保值?
歡迎你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一起從頭思考,找找看有沒有好的方法可以對抗不斷上漲的物價。
物價漲多快?
想找到對抗物價上漲的策略,我們至少要知道物價漲得有多快,因為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的基準。總不能物價漲了 5%,我們的策略卻只讓收入提高 1%,那當然追不上漲幅。
目前世界各國主流的經濟策略是:長期平均 2% 的通膨率。想得單純一點就是平均每年漲個 2% 左右,更平易近人的說法就是,今年要賣 100 元的商品,明年要花 102 元才能買到。
既然是普遍的經濟策略,我們當然無法置身事外,台灣近年來的通膨年增率,也差不多圍繞著平均 2% 的數字上下浮動。
但這幾年的物價漲幅給我們的感覺,顯然不只是 2% 而已,冷蛋也在部落格中幫大家整理過,這些年想要「維持現狀」不容易,生活費的漲幅有可能一次漲超過 5%。
瞬間漲幅不是常態,但在漲上去的那瞬間我們要有辦法扛住,這代表平時就必須讓自己的資產也逐漸成長,才有餘裕應變,另外漲上去的價格通常是不太可能降回來的。
這篇文章不談太細節的數字計算,只是給出一個參考,至少大家現在應該有個概念:物價每年平均漲個 2%,但碰上各種問題的時候也可能一次高漲超過 5%。
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是,資產每年漲幅至少要有個 2% 左右...這說法還過於保守,可能至少要 3%,才有機會長期「購買力保值」,否則未來可能越活越辛苦。
而且別忘了,保值只是基礎,畢竟不太可能一輩子都有穩定成長的收入,但我們就暫時先朝著基礎目標思考吧!
買什麼才能保值?
有了比較基準,現在可以想想該怎麼辦了,這一段或許是一些朋友很想知道的「答案」,冷蛋也覺得這段很重要,但對我來說這段會是個「思考過程」,想邀請大家一起走一段。
我們從最最簡單的金融商品開始:銀行定存。
你說定存不是才 1% - 2% 嗎?很明顯並不能達成保值的目標?是的,但定存有非常難以取代的優點。
首先是定存幾乎是沒有任何風險的,除非哪天國家或世界真的動蕩到一種程度,不然錢存在那裡不會不見、帳面數字不會變少,臨時需要用的時候可以立刻解約動用,不太有損失。
而且銀行定存至少利率比活存高,1% - 2% 也是錢,稍微抵銷通膨的衝擊也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些。
更重要的是,即使簡單,但很多時候我們還真的忘了這件事,連定存都沒有做過。如果你目前沒有任何理財習慣,或者對投資沒興趣,那定存不失為一個開始保障未來的好選擇。
再來是許多人聽到「保值」就會想到的:買黃金 (或其他貴金屬)。
尤其是長一輩的朋友,過去的觀念應該就是買黃金保值,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習俗、文化中都有黃金的存在。例如結婚要買金飾、很多文化各種黃金打造的物品就是王族、貴族的象徵。
黃金是否保值,現代專家有諸多討論,這邊就不談太深,只點出幾個重點。
雖然世界貨幣已經脫離「金本位」,但假設今天發生惡性通膨甚至戰爭,大家對紙做的鈔票不信任了,這時黃金仍然是有一定的價值,所以黃金有一定的保值效果。
不過黃金本身在現代金融也是一個會波動、會被炒作的對象,而且根據歷史數據長期來看,黃金的漲幅大概只是「接近通膨」而已,從上一段的結論我們知道這樣挺危險的。
因此黃金可能「不是最好的保值商品」,或者至少不該「只用黃金對抗通膨」,在現代我們或許有其他選擇。
找到更好的選擇之前
除了定存與黃金,當然還有其他的金融商品和策略可以考慮。
但在找到更好的策略之前,這些已知的選項或許就是我們可以考慮的行動了,當然行動前還是要先評估一下有沒有風險。
開立定存有風險嗎?幾乎沒有!有需要可以立刻解約,利息也會按照時間比例調整,何況再怎麼算都比活存利率划算,想開始保障未來的朋友,現在就可以行動!
就算真的在意臨時解約的一點點損失,也可以不用只存一筆,而是採用分批定存,這樣需要用錢的時候只要解約其中幾筆,其他筆定存不會動到,仍然能繼續累積利息。
至於買黃金,冷蛋倒是覺得沒有必要現在立刻行動,畢竟黃金價格也像股市一樣有波動風險,保值程度還很難說。
國內現在有「黃金存摺」,買賣方便門檻又低,真的有相關需求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但我也不建議把資產都投在單一選項裡,而是配置一部份保值效果,另一部份合理曝險,追求長期成長的可能性。
通膨是大家必須長期面對的重要生存議題,希望文章能幫助到一些朋友,下篇文章會繼續分享進一步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