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雙十煙火原則:用便宜的成本,達成繽紛絢爛的效果。 |
這週末是雙十連假,又到了《理財蛋幾壘》系列 的發文時間。
難道雙十節也要來改編傳說嗎?倒也不是,今天冷蛋想來輕鬆聊聊跟「雙十」有關的理財想法。
在保險界,有一個被稱作「雙十原則」的概念,這篇文章就從這裡出發,與大家分享我的觀點,也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彼此交流。
雙十原則
所謂的「雙十原則」,是在保險界流傳已久的概念,指的是在買保險時:「保費上限不超過薪水的十分之一,並且保障額度不低於薪水的十倍」。
如果平時有在記帳或做理財規劃,簡單計算一下就會理解雙十原則的說法看起來十分合理。
如果保費上限過高,將會排擠生活中其他開銷,造成本末倒置;而保障額度要夠高當然就更不用說了,這樣才能在發生意外時有足夠的金錢支持我們及家人度過危機。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保險效果最大化的概念基準,同時也是一種讓現在與未來取得平衡的簡單策略。
雙十迷思
雙十原則聽起來很合理,有什麼問題嗎?
概念上是正確的,但並不是一定要完全照著做,重點是花小錢針對會無法負荷的部份做好足夠保障。
事實上雙十原則沒有什麼相關的學術研究,只是一個類似經驗法則的觀念,甚至有時候會被業者利用來販賣保險商品,就像「中秋節就是要烤肉」的想法深植人心。
如果只是強硬地去套用雙十原則的死板數字,可能無法適合自身狀況,搞不好還會花錢買了不必要的商品。
想想看,保險商品千千百百種,不同險種的保障額度、理賠條件根本不同,不太可能完全符合「雙十」的條件吧?
壽險、意外險、癌症險、醫療險、火災地震險、旅遊不便險...有些為了保障足夠勢必比較貴,有些則是自身就有機會負擔,不該用同樣的標準直接套在所有產品上。
不同人的收入狀況、生活方式、財務規劃與需求也不一樣,如果年薪五百萬,或許存款就足夠支應緊急狀況,還需要照雙十原則 (買 50 萬保額,保障 5000 萬) 嗎?
年薪五十萬的小資族或許也只能先保障最緊急的部份,有些人為了賺錢兼職外送,相關的保險或許更為重要,為了保障自己及家人,也不一定完全照著雙十原則來處理。
說起來雙十原則其實是八二法則概念的應用,用相對低的成本去轉嫁發生時最負擔不了的極端狀況,而不是花保費處理幾萬元的費用,也不是花很多錢買用不到的保障。
雙十、八二都只是一個概念基準,應該要好好觀察,認識自己的狀況並做出適當規劃,而不是輕易跟著簡單的幾個數字做出決定 (尤其如果是保險業者用這幾個字跟你推銷商品,要更加小心)。
雙十原則的限制
理解了基本概念以後,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樣的觀念,並針對自己的狀況做出規劃了,如此一來可以讓保險商品發揮應有的效果。
十倍奉還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法則是有其極限的,無法達成本身以外的效用,怎麼說呢?
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好好利用雙十原則,在保險時順便「投資」,心想「要是發生我就賺到了」。
這兩年的 Covid-19 防疫險就反映出許多這樣的想法,看著報導覺得病毒遲早會進入社區,趕快去買保險,想法卻不一定是保障自己而是趁機賺幾萬塊。
以結果來說的確很多人拿到理賠金,保險業者賠了不少錢,急忙修改條約還跟民眾及政府討價還價。
這邊並沒有要幫業者講話,反過來我想說的是,之所以會讓許多人「賺到」,是因為 Covid-19 新型病毒的特殊性,連業者及專家也難以預測。
在一般狀況下,用這樣的心態保險反而是很危險的,業者當然想要賺錢,早就請許多專業的精算師規劃過才設計出保險商品,台灣的保險業甚至比國外更有把利益擺在專業前方之嫌。
有些人在買保險的時候希望「終身、回本」甚至投保還能賺錢,結果反而落入一些保險業者的陷阱,購買了設計不良的商品,既沒保障又虧本金,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且理賠的前提是人生出了意外,真的「賺到了」嗎?
保險規保險,是「花錢轉嫁風險」的一種理財工具,不要用回本或投資的心態買保險。
雙十原則有其限制,可以相對讓保障最佳化,但不是白吃的午餐,看到號稱花小錢就能提供諸多好處的保險商品,有時反而要小心,最好先多問幾位專業但不用推銷產品給你來達成績效、賺取佣金的局外人。
投資時也想用雙十原則?
冷蛋在找雙十原則的理論時,居然幾乎找不到相關研究,這個事實讓人不禁多了幾分懷疑,因此有了上面的觀察與思考。
另一個引起我好奇心的問題是:為什麼在投資時沒有人談雙十原則?
雖然沒什麼人這樣講,但是有不少人投資時有一種類似的想法與做法,叫做「避險」。
一些投資人看市場狀況不好時,會買「避險」投資商品,例如反向 ETF、避險基金、恐慌指數 ETF 等等。
這背後反映出的是希望「上漲時可以大賺、下跌時不要賠錢」、甚至「多空都能賺」的心態。
更進一步思考,這樣的心態更背後的想法正是認為「我能預測未來,看準時機進出場」、「我知道現在是有危險、會下跌的時機」。(不然怎麼知道何時要「避險」呢?)
擇時進出的難度,冷蛋在過去的文章談過不少了,今天就先不談策略,光是看看這種「彌補一切的避險商品」的存在是否合理。
請仔細想想:要是股市有「雙十保險」可以買,可以花一點點的資本,讓人在殺進殺出發生意外時補償我們一切虧損,甚至加倍奉還,那不是滿街都是靠炒股不用工作的股神了嗎?
那也就表示投資股市沒有風險了,那「投資一定有風險」這句話只是好玩比誰念得快的廣告詞嗎?
思考過以後就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想靠投資累積資產就必須承擔合理的風險,符合雙十原則的標的在股市中是不存在的,或是在事前很難被找到。
那市面上號稱「避險」的標的又是怎麼回事呢?
冷蛋的觀點是:他們只是號稱能用來避險,讓大眾投資人覺得可以避險,實際上是一種積極冒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讓你有機會「多空都賠」。
多空都賠?那誰賺到錢了呢?我會說是券商、政府、金融業者、萬中不到一的選股奇才以及少數的幸運兒。
投資歸投資,降低風險的方式不是花心力找尋「雙十投資保險」,而是透過事前決定資產配置的方式分散整體風險,並理解自己無法預測但有辦法承擔的系統風險,不要嘗試看時機下決定。
如果還是想配置有雙十保險潛力的目標,可以花點時間研究,但不要花太多金錢及時間成本 (此時上限十分之一的確是個好概念),就當碰運氣吧!
雙十文章就到這裡結束了,希望這篇文章能花你今天不到十分之一的精神,但激發未來價值超過十倍的思維。
祝大家週末愉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