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膨讓我們必須謹慎選擇,但我們為什麼做了那樣的選擇呢? |
你會不會覺得「抗通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呢?好像只能努力省錢,卻永遠追不上直直漲上去的物價,荷包變得越來越扁?
每天的生活似乎相當無趣,為了食衣住行的需求只能勉強自己繼續上班撐下去,還必須精打細算避免月底荷包見底只能吃土,好想哪天中樂透,可以從此不用煩惱,隨意吃喝玩樂。
如果你目前有類似的煩惱,冷蛋想告訴你的是「不如好好利用通膨來解決這樣的困擾」。
聽起來可能很矛盾,明明就是物價高買不起東西造成困擾,卻說通膨能解決困擾?
這篇文章將從不一樣的觀點看待高通膨,歡迎你和我一起思考!
聰明省錢,明智花錢
在高通膨期間省錢是必要的,但「只是一直省錢」的做法相當辛苦且無法持久,甚至可能導致放棄努力造成報復性消費。
即使你相當有毅力不斷忍耐,也可能只是讓自己習慣了比較貧乏的生活,這裡「貧乏」指的不是窮困,而是沒有人生目標、對生活不感興趣,只是能過一天算一天的狀態。
其實我們可以更聰明地省錢與花錢,上一篇文章冷蛋提供了一些一邊省錢一邊體驗生活的想法與小撇步,或許能讓你在調整消費及生活習慣時更有動力。
簡單來說,有些事物可能有更省錢甚至不花錢的替代方案,或者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生活,一次微調一點點,或許在長期更有可能與通膨共存,並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
而利用通膨嘗試做出消費調整還能帶給我們更多好處,接下來將進一步討論。
高物價引導出「選擇」
當我們在嘗試記帳並調整生活中的消費時,很可能會碰到的實際狀況是:因為沒辦法「我全都要」,只好在想買的東西中做出選擇。
怎麼做選擇呢?先想想平常買東西都怎麼考慮吧!
例如去超市,可能會看今天晚餐要煮的是什麼、目前有哪些買得到、菜的狀況如何、會不會太貴或有特價、過幾天有颱風要先囤一點能放的、或者就是突然想吃餅乾...
狀況太複雜了,不太可能每次都考慮背後的所有條件,這樣記帳可能也容易讓人厭煩。
不過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呢?物價高買不起所以需要「做出選擇」、「省一點」。
那分類好像就簡單很多了,「可以省」與「不能省」兩大類。
什麼東西是在調整消費時「不能省」的?大部份人生活中必需的消費可能是房租房貸、水電瓦斯、飲食、交通,這些應該不能省吧?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些真的不能省嗎?例如飲食上可以吃比較便宜的食物,水電費可以藉由生活習慣節約一點。
這些其實是有替代方案的,「真的不能省」的可能是「健康」,不是飲食也不是水電費。
先區分出「可以省」的部份並做出消費調整,通常是大部份朋友的第一步,那些「不能省」的部份或許能找找替代方案,但是大概沒辦法調整多少。
不能省 vs 不想省
接下來就讓我們專注於感覺「不能省」的部份繼續思考,例如房租、房貸、交通這些看起來就動是這麼多,沒繳錢就沒地方住、沒車去不了任何地方,總不能省了吧?
這倒是常常造成盲點的地方,這些「真的不能省」嗎?
在記帳調整花費的時候,效果最明顯的就是找到生活中最大的花費,只要能將最大的花費減少一點,就會對整體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住在不同房子或地區,房租房貸有可能每個月一口氣省個幾千元,當然代價可能是生活機能比較不方便、房子比較小、環境沒有這麼舒服等等。
交通呢?為了方便或舒適可能買了汽機車,但後續的費用卻可能更可觀:稅金、養車、油錢、車位租金...加起來很可能也是生活費用中的大筆支出。
其實這些可能並非「真的不能省」,但牽扯的生活調整太過龐大,容易讓我們覺得不想一口氣改變,於是在一開始就將他們歸類在「不能省」的範圍裡。
這篇文章不是叫所有想抗通膨的人都搬家和賣掉車子,而是意識到在嘗試調整生活消費時常常會有盲點,也未必只限於車子或房子。
或許生活中有什麼支出讓我們覺得是「沒辦法動」的,但實際上是因為某些理由讓我們不想要改變,或寧願改變其他地方也「不想省」這筆支出。
例如我們覺得生活苦悶,每天下午需要跟同事一起訂下午茶,這是少數能療癒自己的「小確幸」,要是連喝杯手搖都不行生活還有什麼樂趣?這對有些人可能是「不能省的」消費,寧願正餐少吃一點也不能放棄,「這很重要」。
或者在生活中可能有一些個人興趣,例如冷蛋喜歡玩遊戲,雖然也不是不能省,但還是會固定給自己一部份的休閒預算,並在相對划算的時候買一兩款真的很喜歡的遊戲來玩。相較於其他種類的非必需品,我可能更偏好把錢花在遊戲上。
不管是食衣住行、吃喝玩樂、興趣等,在通膨的時候更容易讓我們發現對自己來說有哪些事物是「不能省」的,然後再從中分辨出「其實只是不想省」的事物。
發現有些東西「能省卻不想省」可能是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概念,有機會進一步發掘理由並思考不同的發展,讓我們繼續討論。
不想省:付出代價 or 找到寶藏?
什麼東西會讓我們「能省卻不想省」呢?
我覺得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種是類似車子和房子這種「牽扯甚廣」的必需品。真的動起來會整個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於是我們不想付出這些改變的代價。
或者說他們的確有著不少「好處」,例如方便、舒適、熟悉等等,但是代價就是每個月要繼續付出一定的費用來「維持」這些好處,反過來說如果選擇改變,或許能夠多出一些可觀的費用運用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
這不一定有對錯,而是自己思考衡量過後的「選擇」,重點是在於自己理解這樣的選擇長期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另一類則是那些自己很想要的非必需品,不論是小確幸、吃喝玩樂、奢侈品、自己的興趣之類,能夠在生活中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物。
這些東西明明不是必需品,我們卻覺得還是省不下手,不然生活會變得無趣。
如果你找到自己的這類事物,恭喜你可能找到重點了。
怎麼說呢?因為這種事物對你來說「可能很重要」,即使會花上一些錢你也還是想得到。
但是還有一個步驟要做:我們必須確認這項事物是不是「重要的替代品」。
像下午茶小確幸這種事物,有可能是因為平時上班感覺苦悶,想吃吃喝喝發洩一下、療癒身心,這種就是重要的替代品。
我們從這項替代品中得到的重要事物是「發洩、療癒」,背後的原因是「苦悶」,既然找到原因,或許有機會從源頭著手,解決背後的問題。
想買奢侈品?這也很可能是替代品,我們要的也許是「擁有」這項奢侈品,受到眾人注目的感受、顯示出自己優越的感受等等。
這些替代品背後通常擁有另一個期望被滿足的源頭,或許有好有壞,這篇文章也不可能教大家如何解決所有源頭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開始辨識出這些狀況,有機會繼續往下追尋,或許是個改變生活的契機。
最後,如果這項事物不是「替代品」,而是本身就對你來說很重要,那就太棒了!
你找到了生命中熱愛的事物,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事物,很可能把錢花在這裡是值得的。根據八二法則,應該好好把自己的資源投注在此,或許錢花在這裡會讓你的生活更快樂。
這麼一來,就有可能用有限的錢換取到更多的滿足,而這正是我們利用通膨的特性找尋到的解答!
當然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也不該把所有錢都投在一項事物上,但找到熱愛事物的威力不止於此,冷蛋將在接下來的文章繼續利用通膨來解決問題,歡迎繼續和我一起思考如何駕馭通膨!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