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均值回歸 — 投資時的萬有引力

 

「現在太高了,等低一點我再進場。」這樣的想法正確嗎?

「均值回歸」是金融領域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或者說是現象。

對於投資人而言,均值回歸可以是朋友,也可能是敵人,端看你的想法與行為是否正確。

如同人們理解萬有引力的存在,知道是一回事,想要抓準時機利用萬有引力卻不是輕易就能達成的,即使經驗豐富仍可能有失足的一天。

這篇文章將介紹均值回歸的概念,也會談談我怎麼看待與如何應用這樣的概念來投資。


什麼是均值回歸?

均值回歸 (Mean Reversion) 指的是在金融領域中,資產的「市場價格」會高機率趨近於「真正價值」的現象。

市場中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投資證券,每個人都希望能撿便宜賺到錢,大家都盯著證券用各種方式做分析、估計、預測。

一支證券的價格會不斷變動,但長期而言會有很高的機率與內在的價值一致,回歸到本質上較為「正確」的價格。

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一旦價格有偏差,就會有很多人想要把握機會買賣,因此市場機制會讓偏離的價格回復到平均水準。(除非幾乎所有人都看走眼)

這種不管估計太高或太低,隨著時間推移趨向平均的特性就叫「均值回歸」。

其實在非金融領域也有類似的發現,例如數學上有「常態分佈」的概念、物理或心理學都有「鐘擺效應」、成語中有「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自然界這樣的觀察無所不在。


利用均值回歸投資?

「哇!這個現象實在太好了,我該怎麼拿它來賺錢?」相信這是大家都很自然會出現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是,有些標的可能會大幅偏離平均?如果有辦法找到所有人都看走眼的標的就好了,這樣「獨具慧眼的我」就可以利用別人的「平庸眼光」大賺一筆。

大家應該也發現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你有如同股神一般的獨到能力與優勢,可以在市場中對抗包含專家及法人以內的所有人,那也等同於你要一個人跟頂尖集團比世界冠軍。

即使有這樣的天生神力或運氣,但世人實在「太平庸」,你一個人眼光獨到也沒有用,因為他們就是覺得某個標的只有那樣的價值,不打算改變想法,而價格是眾人決定的,無法憑你一己之力改變。

「好吧!看來這招行不通。」但你很快想到了第二個方法:「既然股價會隨著均值波動上上下下,那我只要抓住反轉點買賣不就好了嗎?」

這是很直覺的想法。

太高的時候要居高思危趕快賣出,很低的時候正好可以大舉買進撿便宜,這樣做「波段操作」來回幾次就可以賺到很多錢了!

於是從有證券買賣以來,許多人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理論與工具。

例如某些「快樂名師」就是這樣做的,鎖定一支標的看 KD 值,小於多少就買、多少以上就賣,無腦操作就能有高報酬多簡單啊!

也有許多人做了比較細緻的判斷條件,例如看不同週期的移動平均線,判斷什麼時候「黃金交叉」、「死亡交叉」,分析什麼狀況是「突破」,何時卻是「假突破」。

或是再發展聽起來更「專業」或更「親民」的技術指標,像是「背離」、「布林通道」、「五線譜」,試圖利用均值回歸的特性抓買賣點。

更有聰明的人抓準大眾的需求,推出各種「簡單看盤買賣」的商品,賺那些「想賺錢的人」的錢。(為什麼不留著自己用來投資達成財富自由呢?)

什麼「力道 XX」、「籌碼 OO」、「** 王」之類的 App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許許多多投資人的手機上,大家通勤或上班就會時不時瞄一眼或盯著螢幕,希望這次抓得準。


這些方法有道理嗎?

我覺得相當有道理。

均值回歸的確是在投資時不斷出現的現象,許多依照過去數據建構出的理論也的確有其參考價值,尤其是這些現象合理、直觀、是符合自然界與人性的。

冷蛋是理工背景出身,對於一些數學理論上的概念有粗淺的認識,就我看來歷史上長期的數據統計與理論研究有著很高的可信度。

但是很多人利用這些分析方法、技術指標去進出市場,得到的結果卻往往不如預期,為什麼?

其實利用均值回歸的概念來投資有其限制,在實際執行上會碰到一些問題。

這些限制包括:未必時時存在、短期難預測、雜訊干擾、基礎改變、週期不固定、事後才準、大家都知道等等。

市場短期內均值回歸的現象不是每次都會出現,有時候大家看到一檔股票的消息會過度樂觀或悲觀,這時候漲跌有可能持續。(但也不是每次都持續)

市場內還有許多雜訊,公司、投顧、法人的各種資訊透過媒體滿天飛,再加上充滿各種預測、猜別人的想法,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不被干擾得到正確資訊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即使資訊正確,但這些方法大家都知道,散戶卻是最後才得到消息,因此當我們想要透過這些指標資訊進出場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好幾步。

甚至這些資訊是被刻意製造出來的,照著操作就等著當韭菜。

此外市場價格還會受到其他公司、突發事件與整體經濟的影響,有時甚至會產生讓整體基礎改變的重大變革。

因此這些均值回歸的現象往往是「事後觀測」才準,而且是從較長期的數據才看得到,週期還不是固定的。

投資時想獲利,看的是未來,但未來是難以準確預測的,想不斷靠抓買賣點獲利就必須夠準確,進出一次必須對兩次,長期需要對很多個兩次,沒有八成以上勝率幾乎無法贏過市場。

就算勝率夠高,但扣掉投資時的各種金錢成本,及更多花在分析研究上的時間成本,還冒了更多賠大錢的風險,如果只跟市場大盤表現差不多或只贏一點點,那真的划算嗎?


該如何看待均值回歸?

雖然短期的市場難以預測,但放到長期來看,即使週期不固定,這樣的現象確實不斷出現,上百年的歷史資料及研究算是證明了這一點。(當然對於未來總是不敢說 100%)

長期的均值回歸就像孫悟空飛了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理由也是一開始就說過的,市場會讓價格回歸到證券本身應有的價值,短期難以預測的價格就像孫悟空,而真實價值則是如來佛的手掌。

公司若能穩定提供產品並持續成長,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反之亦然,不論短期市場如何炒作價格,經不起時間考驗的事物終究會現出原形。

因此我們的投資策略應該專注於本質,忽略那些讓人白花心力的進出場猜測。

一種做法是好好找到長期會增長的公司長期投資,讓資產跟著公司一起成長。

例如股神巴菲特的做法就是如此,現在流行的「價值投資法」就是均值回歸的一種應用。(但要找到這樣的公司勝過市場表現,本身也是一大挑戰,不是隨便看幾個指標就能辦到)

更穩定的方式是股神也推薦的,分散投資整個大盤市場,讓自己的資產長期跟隨市場增值,這是均值回歸更高等的應用。

根據長期的歷史數據,長年來的市場增長幅度大多都是正數,即使短期看起來暴漲暴跌,均值總會落在合理的報酬率附近。

以市場中的標的來看也是一樣,少數公司報酬率驚人,許多公司無法活過太久的時間黯然下市,但平均起來的狀況就是整體經濟持續成長。

不論是從時間或證券上都可以看到均值回歸的現象,重點是「長期表現相當穩定」。

正因為整體市場長年的均值是穩定成長的機率很高,還能壓低各種投資成本,因此「分散風險」、「投資大盤」並「長期持有」是目前已被證實長期勝率最高的方式,能讓我們有機會長期致富。

專注於正確且可控的部份,讓自己長期立於不敗,才是利用均值回歸現象的最好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