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

運氣也是一種實力?聊聊「倖存者偏差」(續)

 

你看!歷史上很多能不能變成龍的我們不知道,但大多都變成魚乾兒了!

上篇文章冷蛋介紹了什麼是倖存者偏差,也舉了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感覺這種邏輯謬誤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碰到。

有時候錯誤的推論無傷大雅,只是自己偶爾認知錯誤,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

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倖存者偏差可是會實際影響到未來的,投資時要是因為倖存者偏差造成了錯誤推論,很可能讓自己長期往錯誤的方向行動,不僅費時費力還可能賠錢。

這篇就來繼續討論這些可能影響未來的狀況,也分享更多觀點給大家。


投資世界中的案例

投資時避免倖存者偏差是非常重要的,就先來看看常見的經典偏差案例。

首先我們會發現股神、投資大師幾乎都是美國人,為什麼呢?

因為美國是近幾十年來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投資美國股市就像搭上順風車,比其他國家更容易達成更好的成果。

並不是說股神一點都不神,但有些投資美股獲利的人並不是因為自己很厲害,許多人沒看到的是:用跟他們一樣投資方法,在不同的環境下卻失敗的案例。

再來看股票和基金,市面上的基金公司總會列出自家那些「名列前茅」的基金,來宣傳自己公司的產品多厲害。

但是比起被列出的高股價公司、表現好的基金,更多的是那些表現不好,甚至已經被停賣的基金和被迫下市的公司,當然推銷員是不會說這些的,他們只強調「倖存者」。

更嚴重的是,如果把這些號稱「表現好」的公司或基金跟大盤指數一比,可能會發現扣掉交易成本以後表現根本沒有比較好,就算有也幾乎沒辦法在未來持續有好的績效。

財經雜誌、書籍上的各種成功故事也一樣,很多是由於天時、地利、人和造成短暫的成功經驗,照著做往往會發現難以複製,未來根本無法預測

就像是生病了去看醫生一樣,我們一般不會輕易相信偏方,即使有人因為這種方法而存活,那也只是特例。

去找幾位吸菸喝酒、充滿壞習慣的人瑞,告訴大家「這麼做也能長壽」,這樣的話通常不會有人信,但在投資時許多人卻輕易相信投資偏方。

為什麼投資時這麼容易踩中倖存者偏差的陷阱呢?說白了就是想快速賺大錢的貪念造成不願面對現實

我們身旁永遠有許多朋友或素人,輪流靠股市賺到一波並大方分享給別人知道。

但時間久了通常會發現真的是「輪流」,總會換人難以持續,賠上大錢的人一般也不會分享他們用了「同樣的招式」。

說得更具體一點,有時候總會看到有人能夠成功地擇時進出,不但在股價上漲時順利賺到一波,還能成功避過大跌,一來一往報酬率居然比股神過之而無不及。

也會發現有些人利用各種指標的組合挑中特定的公司,然後也是順利地拿到令人稱羨的報酬。

是的,這些人的確存在,但在羨慕的同時需要特別注意兩件事,不要貿然跟進。

第一就是這些方法能不能持續有效,還是有時候靈有時候不靈。

第二就是想想有沒有可能許多人用了同樣的方法,但是卻沒有賺到甚至賠錢。

這兩種狀況都是非常標準的倖存者偏差,我們可能只看到存活下來賺大錢的少數人、或是少數賺到錢的時機,卻忽略的更多可能不賺錢的狀況。

老實說,要判斷這點有時候比想像中困難不少,因為我們能看到的通常只有少部份個案,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很多人都這樣賺到錢了呀!」

來想想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丟銅板。

今天如果找 100 萬個人來參加丟銅板大賽,你很可能會發現有超過 1000 人連續丟出十次正面,這真的是太神了!既然有 1000 個成功案例那一定有什麼丟的技巧造成的,對吧?

這時候大家都會很明顯地發現問題:「別傻了,這純粹是運氣好而已!靠機率哪有什麼技巧?」

但是在投資時,面對有人分享連續十次買股票賺錢的技巧,卻會想著「這些方法很有用,照著做一定可以賺到大錢,實現不上班的理想。」

《隨機騙局》書中有另一個經典案例:詐騙集團寄信給投資人,預測每個月的股價漲或跌。

他們寄發完全相反的預測信給 10000 人,等到下個月針對「預測正確」的那 5000 人再分兩批繼續寄信,持續幾個月就能騙到人把你當股市預測大師。

投資時記得隨時想起「倖存者偏差」的概念,不要把自己的未來輕易交給錯誤的推論。


倖存者偏差 vs 黑天鵝

除了倖存者偏差,另外有一個在投資時經常被提起的概念「黑天鵝」,黑天鵝是指我們可能從來沒看過但是卻存在的案例,跟倖存者偏差的觀點有些不同。

倖存者偏差一般的例子是只看到存活的統計數據,卻忽略了更多不在觀測中的數據,但通常只要多思考一點並仔細檢驗,就會發現那些大量的「陣亡」數據。

這兩種概念感覺有點相反?一個是要注意可能被忽略的大多數,另一個是要小心或許從未見過的少數特例,與其說相反或許也可以說是比例上的問題?

事實上在定義裡好像沒有非常嚴謹地針對兩者的「案例數比例」做區分,不過這兩種概念的確有些不同。

今天的文章就不細究這其中的差別,但是冷蛋想提醒的是,在投資時要謹慎選擇投資方式,能夠針對兩種狀況都做好準備,才是更穩固的投資策略。

我們一方面要小心那些看起來有效,實際上卻是倖存者偏差的投資方法,另外也要謹記「投資一定有風險」,不論做了多麼完整的準備,都可能有「漏網之黑天鵝」,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有些投資方法,經不起時間的驗證,無法在多數人身上複製,只是少數倖存者的好運,例如擇時進出市場就是一例。

另外也可能有些方法,好像真的很多人成功,例如買下感覺不會倒的大公司,利用「存股」長期領取股利。

這的確有一定比例的人能順利成功,但歷史上也不乏意外倒閉或沒落的大公司甚至產業,例如被數位相機打趴的柯達、跟不上智慧型手機潮流的 Nokia、泡沫化的網路產業、被頁岩油影響而跌至低價的原物料...

投資時想成為真正的倖存者,必須做好資產配置與各種緊急備用方案,也要避免看起來合理卻無法持續存活的投資技巧。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最後聊聊怎麼樣才不會踩進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其實談到這裡大家應該也知道該怎麼做了,就是客觀一點、宏觀一點地去思考,碰到一件事的時候多想想背後是不是可能有更多「非倖存者」。

凡事多抱持疑問,尤其是跟自身相關會影響到生活或未來的事,去發掘更深的細節,嘗試找出被隱藏的部份。

這些說法很簡單,但許多人碰到的問題卻是知易行難。

這裡提供兩個冷蛋覺得更有機會實行的方法。

第一個是從公視新聞實驗室的前輩學到的一句很受用的話 (的前半部):碰到任何論述時都先想想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

有可能對方故意沒說,或是他也疏忽了,但我們必須學習獨立思考,只要永遠記得思考「說了什麼,沒說什麼。」就至少有多一層防護,避免輕易落入陷阱。

記得一句話比許多長篇大論簡單多了,但久了就能建立起更好的思考習慣。

第二個方法仍然是冷蛋常常提到的「資產配置」,也就是隨時準備好讓自己永遠有多一次存活機會的「幻影之盾」。

不管我們如何努力防備周全,總是可能防不勝防,既然如此就擁抱失敗,從中學習成長吧!

但這樣的前提是建立在「至少我能活下來」的狀態,因此做好分散風險的準備,盡量避免讓一次失敗有機會擊垮自己的一切,這樣就能爬起來繼續前進。

不管是在投資或是其他領域,我相信這樣的方法都能適用,希望大家也能從這篇文章的觀點中找出自己的倖存策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贏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